請問魯迅吶喊中須聽將令的意思,魯迅《吶喊》自序的問題

2021-03-19 18:23:43 字數 6045 閱讀 6027

1樓:要去想

先說「花環」,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說過一段話:「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了一個花環。」一句話,魯迅先生在瑜兒的墳上安排了一個花環,是為了給作品陰冷悽清的色調增加一點「熱度」和「亮色」,暗示夏瑜流血犧牲,革命後繼有人,給人以憧憬和希望,但同時,魯迅先生也意識到,這花環是「平空」添上去的,用課文中的話來說是「沒有根」的。

為什麼呢?原因有二,其一,從當時的習俗來看,清末還沒有送花圈誌哀的習俗。現實主義要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也包括細節真實,即細節源於生活,忠實於生活,它的出現或存在有現實生活的必然可能性

吶喊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1、大聲呼喊。

2、大聲叫喊助威。

魯迅說「吶喊」: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憑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3樓:家裡養只小容景

一、讀音:【nà hǎn 】

二、釋義:大聲唿喊;尤指士兵在戰鬥或追擊時大聲叫喊助威三、近義詞:叫喊、吆喝、大呼、叫囂、大叫、高歌、吵鬧、呼喊、呼籲、叫嚷、高唱、大喊

四、反義詞:低吟

五、造句:

1、在山谷中吶喊,音調雄壯,回聲**,山鳴谷應,飄散林海。

2、16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擊堅固城,和高聳的角樓。

3、 孔明教把船隻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吶喊。

4、他們苦心孤詣的吶喊,有如「更殘漏盡,孤雁兩三聲」。

5、狂熱的足球迷聲嘶力竭地為中國隊吶喊。

6、「辭舊歲,將軍揮戈退日;慶新春,群眾吶喊捉豬」。

7、  搖旗擂鼓各齊心,吶喊篩鑼都助興。

8、  在山谷中吶喊,你會聽到山鳴谷應。

9、 的吶喊是有一定道理的,真可謂空谷足音。

4樓:昊君明

大聲說話或者的大聲吶喊

5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有個雜文集叫《吶喊》

魯迅《吶喊》自序的問題

6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用曲筆,在不可能有花圈的墳上添了花圈,讓單四嫂子沒能做到兒子的夢,使總體昏暗的故事中,在結尾部分不至於納悶暗淡,同時,花圈表示 了又革命的後人在繼續,主題意義積極。這是在這個文化大背景下,革命前景暗淡無光的背景下,魯迅發出的未來有希望,革命需努力的一聲吶喊 (個人意見)

魯迅 吶喊賞析

7樓:匿名使用者

這篇文章是魯迅為自己的**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2023年的《狂人日記》,迄於2023年的《社戲》。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 《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來》)而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正如這篇自序所言,是人的「病態」的靈魂。因此,《〈吶喊〉自序》是魯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們要理解魯迅憂憤深廣的思想和簡括鮮明的藝術風格,都應該從這篇序文入手。

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遊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這篇序文裡,「醫病」的問題,成為作者用於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藥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於日復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

」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展的程序。

這一思想轉化的程序,對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並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作者準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這篇序文裡,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蕩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

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從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一段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喚的特色。

這篇序文的寫作特點,突出地體現出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並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狹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鎖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

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個性和憂憤深廣的思想,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索。

然而《吶喊》是魯迅2023年至2023年所作的短篇**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集於20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2023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2023年畢業後即由清**派赴日本留學,2023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2023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

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是中國現代白話**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中《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集,它是中國的名著。

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2023年所作的15部**。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欲罷不能。

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發表於2023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

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

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

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

**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

**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櫃,小夥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畫出來,惟妙惟肖。孔乙己結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餘,令人歎服!

《藥》是以2023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採用了雙線結構。

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採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

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

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鬥爭。**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鬥吧!

魯迅的吶喊和彷徨什麼關係,魯迅的作品《吶喊》和《彷徨》包括那些!!

吶喊 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 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彷徨 收錄1924年至1925年所作 十一篇。貫穿著對生...

吶喊篇目及內容簡介,魯迅《吶喊》的內容簡介?

吶喊 是1999年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主要講述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魯迅...

《吶喊》的背景是什麼,魯迅寫的 吶喊 主要講了什麼

吶喊 是挪威畫家愛德華 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 創作於1893年的第一個版本,其作品作為蛋清木板畫 繪於1893年的第二個版本,該畫作為彩蠟木板畫 第三個版本,創作於1895年,為彩粉木板畫 第四個版本為蛋清木板油畫。吶喊 創作背景 19世紀90年代是歐洲新思潮盛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