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詞義變化分為哪五種,古代詞義的變化有哪幾種情況?!舉例說明

2021-05-21 15:33:55 字數 5878 閱讀 8497

1樓:煙開蘭葉香風暖

一、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後來它的意義有了發展,應用範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叫詞義的擴大。如「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寡人之於國也》)中的「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黃河,而現在擴大為用於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門豹治鄴》)中的「好」,原來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這些都屬於詞義的擴大。

二、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象。如,「金就礪則利」(《勸學》)中的「金」,原來泛指一切金屬,而在現代漢語中專指**。如「丈夫亦愛憐其子乎?

」(《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勾踐滅吳》)中的「丈夫」則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還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還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稱丈夫,但在現代漢語中「丈夫」一般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在該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現代漢語中僅僅指出門所帶的東西。這些都是詞義的縮小。

三、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飢餓」中的「餓」字,古義是指嚴重的飢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如《孟子》「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的古義,而現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如「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義中的「病」卻和「疾」有別,是指大病。這些詞的詞義在今天看來,程度都減弱了。

四、詞義轉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物件,轉移到表示另外一種物件,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絡,這就叫做詞義的轉移。文言詞彙中這種現象較為常見。如「棄兵曳甲而走」(《寡人之於國也》)中的「走」,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勾踐滅吳》)中的「中原」,古義指原野,而在現代則指中原地區。還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中的「犧牲」,古義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捨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是動詞。這些,都是典型的詞義轉移現象。

五、感**彩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歷史程序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象,叫做詞義的感**彩變化。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謗」是「批評議論」之義,而今天的「謗」卻是「惡意中傷」之意,已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還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識淺陋,並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

古代詞義的變化有哪幾種情況?!舉例說明

2樓:我若為俠

古今詞義變化分為五種

一、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後來它的意義有了發展,應用範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叫詞義的擴大。如「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寡人之於國也》)中的「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黃河,而現在擴大為用於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門豹治鄴》)中的「好」,原來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這些都屬於詞義的擴大。

二、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象。如,「金就礪則利」(《勸學》)中的「金」,原來泛指一切金屬,而在現代漢語中專指**。如「丈夫亦愛憐其子乎?

」(《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勾踐滅吳》)中的「丈夫」則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還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還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稱丈夫,但在現代漢語中「丈夫」一般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在該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現代漢語中僅僅指出門所帶的東西。這些都是詞義的縮小。

三、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飢餓」中的「餓」字,古義是指嚴重的飢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如《孟子》「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的古義,而現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如「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義中的「病」卻和「疾」有別,是指大病。這些詞的詞義在今天看來,程度都減弱了。

四、詞義轉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物件,轉移到表示另外一種物件,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絡,這就叫做詞義的轉移。文言詞彙中這種現象較為常見。如「棄兵曳甲而走」(《寡人之於國也》)中的「走」,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勾踐滅吳》)中的「中原」,古義指原野,而在現代則指中原地區。還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中的「犧牲」,古義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捨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是動詞。這些,都是典型的詞義轉移現象。

五、感**彩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歷史程序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象,叫做詞義的感**彩變化。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謗」是「批評議論」之義,而今天的「謗」卻是「惡意中傷」之意,已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還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識淺陋,並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

舉例說明詞義的發展變化有哪幾種情況

3樓:zhuyuan棣猛

詞義的演變情況,可從弄清詞義演變的幾個因素入手.

引起詞義變化的因素很複雜,難以一一列舉,不過總的來說,現實現象的變化、人們對現實現象認識的發展、詞義之間的相互影響都可以引起詞義的發展.

一、詞義是和詞的語音形式結合在一起的人們對現實現象的反映,現實現象的變化自然會引起詞義的變化.我國古代人〃坐〃的姿態和現在不同,是〃席地而坐〃,兩膝著席,跟跪著差不多.後來出現了椅子、凳子之類的坐具,坐的姿態發生了變化,是臀部著地或接觸坐具,因而〃坐〃這個詞的意義也就隨之改變.

學生了解了這點,就不會錯誤理解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於吳市〃(《戰國策》)的意思了.

二、人們主觀認識的發展引起詞義變化的例子是不勝列舉的.例如,古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心之官則思〃,這從漢字的造字中也可以看出:以〃心〃為意符的〃想、思、念、憶、愁、慮……〃好多是與思維活動有關的.

現在雖然認識到思維的器官是大腦,還是儲存著〃我心裡想〃這樣的說法.詞的意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

三、一個詞的意義的變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聯絡的詞的意義的變化.〃快〃本來指迅速,後來產生出〃(刀、斧、剪等)鋒利〃的意思,於是和〃快〃處於反義關係中的〃慢〃在北方話的一些地區中也逐步產生出和〃鋒利〃對立的〃鈍〃的意思,出現了〃刀慢〃之類的說法.再如下面的一些相互對稱的意義都是由這種詞義之間的相互影響引起的:

熟?穴食物?雪熟→植物成熟→熟習→熟悉,生(食物)生→植物不成熟→不熟習→陌生;清(水清)→(聲音)清脆→清高→語言學術語〃清〃,濁(水渾濁)→(聲音)重濁→惡濁→語言學術語〃濁〃;冷?

穴溫度?雪→冷靜(較早就有此義),熱(溫度)→頭腦發熱(出現較晚).

四、在某一個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引申的途徑產生新的意義?穴引申義?雪,這是詞義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詞義的引申,使詞義得以增加或分化,從而產生多義詞.如〃月〃字象月缺的樣子,本義是〃月亮〃.人們根據月亮執行的明晦圓缺這種週期現象,把從朔至晦稱為一月,因此,〃月〃字產生了表時間的意義.

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本義是指詞的有歷史可查的最初的意義.

引申的途徑大體可以分成隱喻和換喻兩種方式.隱喻建立在兩個意義所反映的現實現象的某種相似的基礎上.例如,〃習〃的本義是〃數飛〃(《說文》),也就是鳥反覆地飛的意思:

〃鷹乃學習〃?穴《禮記·月令》?雪,意思就是小鷹學習反覆地飛.

從這個意義派生出〃反覆練習、複習、溫習〃的意義:〃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意思就是〃學了要按時反覆溫習〃.這是因為〃複習〃〃溫習〃是反覆多次的行為,和反覆地飛有相似的地方.

隱喻是詞義引申的一種重要方式.換喻的基礎不是現實現象的相似,而是兩類現實現象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絡,這種聯絡在人們的心目中經常出現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甲類現象的詞去指稱乙類現象.例如我國舊時稱主持寺院的和尚為〃方丈〃,這是由於他住在一丈見方的屋子中的緣故.

一個詞的意義通過隱喻和換喻這些引申的途徑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意義,使語言能夠用較少的詞的形式表達較多的意義.

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把握詞義演變後的三種情況,即舊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

1、一個詞的意義,如果演變後所概括反映的現實現象的範圍比原來的大,這是詞義的擴大.漢語的〃江〃、〃河〃,古代專指〃長江〃和〃黃河〃,如《尚書o禹貢》:〃江漢朝宗於海.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史記·項羽本紀》: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後來〃江〃、〃河〃才作為河流的通稱,以上文句,切忌用今義去解釋.

2、古義所表示的範圍大於今義,是詞義的縮小.例如《詩經·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孟子·公孫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中〃池〃都指護城河.

〃池〃因有水,古時也用來指〃池塘〃,如《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池塘〃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已成為常用意義,〃護城河〃的意義則已經不用,只儲存在成語〃金城湯池〃中.

3、如果原來的詞義表示某類現實現象,後來改變為表示另一類現實現象,這種演變就是詞義的轉移.例如〃步〃原來指〃行走〃,幹寶《搜神記》:〃寄入視穴,……於是寄乃緩步而歸.

〃今天的〃徒步〃〃安步當車〃中還保留著這個意義,後來指〃腳步〃〃步伐〃(原來是跨出一腳再跨出一腳的距離叫〃步〃,《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現在指只跨出一腳的距離).

今有雙音詞〃步伐〃.

五、有些詞,古今意義的不同,不僅僅表現為範圍的變化,而且在感**彩上也有顯著的差別.學生須分清詞義褒貶意義的不同,或者是詞義輕重的不同.

1、從意義褒貶不同的情況看,有古代是褒義、現在是貶義的.如〃復辟〃、〃爪牙〃.《明史·王驥傳》:

〃石亭、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這裡〃復辟〃是指恢復君位,與今義指〃被打垮的統治者恢復原有的統治地位或被推翻的制度復活〃很不一樣.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

〃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這裡的〃爪牙〃是得力幫手的意思,屬於褒義.今義的〃爪牙〃為〃黨羽〃〃走狗〃,完全是貶義.

也有古代是貶義,現在為褒義的.如〃鍛鍊〃,在古代除了冶煉的意義外,還有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

〃則鍛鍊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鍊之吏,持心近薄〃.

注:〃鍛鍊,猶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與鑄陶,鍛鍊使之成熟也〃.

在現代漢語中,〃鍛鍊〃完全是褒義,如〃勞動鍛鍊〃、〃思想鍛鍊〃、〃鍛鍊身體〃等.

2、從詞義輕重的情況看,有些詞,古義輕,今義重.如〃誅〃最初只有責備的意思.《論語·公冶長》:

〃於予與何誅〃.今成語有〃口誅筆伐〃.後來發展為〃殺戮〃的意思,意義加重了.

與此相反的情況是古義重,今義輕.〃感激〃,古義是憤怒的意思.《異苑》卷五:

〃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皆感激為雲泣下〃.

〃感激〃而至於死,而至於〃泣下〃,這個詞的意義是很重的,而今義只是〃感謝〃的意思,意義要輕多了.

語言是發展的,尤其是詞彙,它的發展演變更為突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發展,絕大多數詞的意義都發生了程度不同的變化.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導學生積累第一手材料,掌握大量語言事實,這是辨析詞義古今異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辦法.

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古義,讀通、讀懂古文,步入我國古文明的殿堂,領略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望採納

牢的古今異義是什麼?詞義的變化途徑是什麼?兵的古義有士兵的意

牢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稱監禁犯人的地方,牢固之意,兵古代除了士兵之意還有兵器的意思 古今異義 的意思是什麼?一 古今異義 g j n y y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 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把古文中的字詞變成了現代的詞語。二 詞語概述 如 太丘捨去 陳太丘與友期 中的 去 古義是 離開 後來演變為...

下列各句劃線詞語古今詞義沒有變化的一項是A

c試題分析 本題抄考查理解古今異義的能力。古今異義屬於文言實詞的一種現象,a.婚姻 古義是指約為兒女親家 今義為結婚的事情或男女雙方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b.偏袒 古義是解衣袒露一臂,解衣露肉 今義是偏護一方,保護一方不受傷害。d.非常 古 意外的變故 今 很 十分 表程度。下列 各句中,加點詞語...

古今異義,給下面加粗字解釋古今詞義。河陽古義

山這南,水之北為陽 太陽 山之北方,水這北為陰 陰天 連 都 曾經 兼詞,之於 各個 許多 草木毛髮 即使雖然 停止已經 古今異義,給下面加粗字解釋詞義。非獨賢者有 是 心也 古義 今義 代詞,這種 判斷動詞 語氣詞,罷了 耳朵 古代的量器 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樂器 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具 豆子,糧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