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道德主要包括什麼儒家傳統道德和儒家文化區別

2021-03-19 18:26:43 字數 3514 閱讀 5970

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傳統道德和儒家文化】同屬儒家【位置道德】理論派生產物。

【位置道德】是【儒學】的【五臟六腑】。

【儒家傳統道德】是【儒學】的【身體】

【儒家文化】是【儒家】維繫【儒家傳統道德】的外延文字(或稱:皮下脂肪)。

【傳統道德】涵蓋【諸子百家】

2樓:

試題答案:【答案】d 試題解析:【解析】試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新文化運動中,提倡民主反對**;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向袁世凱尊稱的「孔子之道」的逆流了猛烈的攻擊,故選d。考點:

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上冊·新文化運動·《新青年》的創辦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0

3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

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

「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係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

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絡,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

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絡的。

「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衝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

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絡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鬥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

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

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鑑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裡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

4樓:維妮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

求解 : 儒家傳統道德思想的合理性與它的理論侷限性 。 多謝啦!

5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儒家傳統道德思想bai的du合理性在於其提zhi供了一個理想狀態dao

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回。

如十義:父慈、子孝、答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幾乎囊括了一個人生活和所有非敵對狀態的人維持理想關係的最佳方式。另外古代有君臣,現代也有社會分工的不同。因此這也構不成侷限,而其本來的思想也不像後世歪曲的那樣「三綱五常」,相反都是雙方面的。

而造成雙方不同也都是依據客觀而成,而非主觀地位上的差距。因此千萬要把真正的儒家思想和後世的歪曲區分開。

儒家思想的侷限性主要是體現在對待陌生人的態度上,人類最大的悲劇都發生人陌生的人之間或者團體之間。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東周末期,周朝採用的是分封建邦制度,可以說統治都是一家人,只要這家人都和諧相處,世界也就和諧了。實際上這麼理解,說人類是一家人也不為過,但人會死,後代會不相識,從而產生了陌生人,不會是理想狀態,而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是社會發展最大的障礙。

在這方面相對於法家就儒家太過理想主義,沒有實效性。

什麼是傳統道德,我國傳統道德包括哪些?

也就是傳統美德,我們民族美好的道德,我們先輩傳下來的。好的都說是傳統,那壞的不也是傳統嗎,殺人也是傳統呢,浪費那也是傳統。我國傳統道德包括哪些?我國傳統道德即中華傳統美德 是指中國五千年曆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 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

傳統道德的基本內涵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四維 禮 儀 廉 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 管子 管子 牧民篇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

中國的傳統文化指的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包括那些內容?

儒家文化 具體請參版考 權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那些內容?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 古文 詩 詞 曲 賦 民族 民族戲劇 曲藝 國畫 書法 對聯 燈謎 射覆 酒令 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 均按農曆 有 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節 四月五日清明節 五月五日端午節 七月七七夕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 臘月三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