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讀書筆記,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讀後感

2021-05-28 22:21:17 字數 4963 閱讀 4547

1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者不能無視學生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況,而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樣的教育者所制定的教學計劃,必然會以我為中心。

如何是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對靈魂的鑄造功能融合起來,成為人們對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愛的理解是師生雙方價值昇華的一個因素,而現行教育的運用恰恰阻礙了愛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對靈魂的鑄造功能融合起來,成為人們對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青年學生感到生活是嚴峻的,他還具有可塑性和發展的充分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識到要成為完整的人全在於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對自身的不斷超越,並取決於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間和來自靈魂的每一衝動。

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關係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說,任何中斷這種我與你的對華關係,均使人類萎縮。如果存在的交往成為現實的話,人就能通過教育既理解他人和歷史,也理解自己和現實,就不會成為別人意志的工具。

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讀後感

2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教育?教育,乃民族之本。看一個民族的現在和將來,只需看他的教育,教育是一個民族生命活力之表現,是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教育興**族興,教育衰**族衰。

什麼是教育?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語錄」,孔子曰「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魯迅說:

「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認為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康德認為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愛因斯坦說:「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蒙臺梭利說:「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亞米契斯說:

「教育是愛的教育」。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種種釋義,各有千秋,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對於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準前進的方向是大有好處的。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個自覺而清醒的教育者的。最近,我認真閱讀了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受益匪淺,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與理解。

一、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

雅斯貝爾斯認為, 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有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

教育的過程是讓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遊戲和不斷嘗試。全部教育的關鍵在於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儘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路,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質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

遺憾的是我國現行教育,只重視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卻淡薄了人的靈魂教育。中小學教育大張旗鼓地在開展素質教育,暗地裡卻是實實在在地在抓「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從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到教育的體制建構都無不以升學率為中心、為目標。

教育所固有的神聖職責,如:德性的彰顯、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質的提高、能力的培養、創造潛能的開發等等全都萎縮甚至被取消。教育不傳道、不育人,不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注重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注人格精神的塑造,不注重人文關懷的培育,而只著眼對「工具」的打磨。

教育所最終完成的不是對人的德性、人格和精神生命的培育,而是把人塑造成工具——沒有精神沒有靈魂的工具。從而使教育導致人的異化,而不是使人性趨於完善生命趨於完美。今年發生的一連串傷害事故,深層思考,不能不說是我國教育的失敗與悲哀。

二、教育的源泉是真正權威,在權威中自由生存。

雅斯貝爾斯認為,對權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和教育的實質。沒有權威的不斷生成,即便他已掌握了淵博的知識,成為語言和思維的主人,但他卻仍處在被棄置的空無一物的可能性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只有虛無緊緊尾隨著他。真正的權威來自於內在的精神力量,一旦這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權威也隨之逝去。

權威維繫著人類內在自由的、面向成長著的行動。沒有權威,團體生活、共同精神、國民教育、軍事秩序、國家與法律效用都是不可能的。權威既來自於外部,但同時它又總是發自於人們的內心中。

只有當個人的權威讓大全發揮效用,每次命令都聽從於大全時,一個人的權威才成其為可能。真正的權威也只有經由與它相關的自由才能建立。自由與權威之間的張力在於,雙方都是以對方為存在的依據,失去任何一方。

那麼自由就將轉換成混亂,而權威則意味著**。權威是在歷史現實中已成形的真理統一的謎語,出自所有大全樣式的真理而與負載真理和擁有力量的最高階人類相遇,是真正權威的本質。權威是真實的,但卻不是絕對的。

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我們必須尊重兒童的自由,讓他們自己明白學習的動機,並不是出於服從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它們將心甘情願地尊重能令他們學到知識的教師,並且敬愛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濫用權威的教師。

假如學校裡遊蕩著權威的幽靈,對此學生也不反抗的話,那麼,權威的思想將深深地印在他們稚嫩可塑的本質裡,而幾乎不可變更。將來這樣的學生在下意識裡只知道服從與固執,卻不懂得怎樣自由地生活。反思我們的教育,權威主要來自於外部,更多的是一種權力,在這種權威的籠罩下,只有服從,卻沒有自由的存在。

三、教育離不開語言與文化,教育是一種理性的陶冶過程。

雅斯貝爾斯認為,要成為人,須靠語言的傳承方能達到,因為精神遺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傳給我們。俗話說的好:「語言替我而思。

」學習語言可以在無形中擴大個人的精神財富。卡爾大帝說過一句話:「我掌握多少種語言,我就可以成為多少種人。

」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語言,但重要的是語言的間接學習,即要熟悉書本上所描寫的事物,事物的特性顯露在表達這種事物的語言特性上,對事物的瞭解愈深入,其語言表達的水準愈高。語言的意義來自傳承、社會和不斷重複地聽與理解。一般地說,一個人要精通一門學科就需付出畢生的精力,在語言方面則是母語。

一個人通過思考的自我教育方式獲得前**傳下來的研究成果,而這些研究成果不能簡單地作為一成不變的學習物件。學習是德行的儲存。孔子所謂的學習,其先決條件在於學生的修養,否則是不會學成的。

真正的學習是以不停的奮鬥來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難,人若不學,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好仁不好學,其蔽業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我國是禮義文教之邦,在人類各大文明形態中,中華文明以重視教育而獨樹一幟。

對教育的重視型構出了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固有的自性特質。聖人孔子綜合三代,繼往開來,修《詩》、《書》,訂《禮》、《樂》,贊《周易》,承接了源自上古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中國文化傳統,集其大成,被後人奉為「先師」。沒有孔子就沒有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無數的往聖先師才是創造中華文明史的真正的原動力。

正因為如此,「師」才有了僅次於「天地君親」的神聖地位而被人們所供奉。「師」所承擔的正是「教育」的責任和使命。

對真理意識的培植通過了人類後天習得的陶冶過程,在陶冶過程中,首先要追問人們是怎樣看待經驗和理解世界上的事物的,又是怎樣將具體知識傳承於我們的。理性的陶冶是方**意義上實在掌握的訓練,所有的規定雖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們卻飄浮在空中,通過具有一定質量的培養過程,擴充套件意識就得到了陶冶,其中人們也就相應地形成了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不是僅僅獲得具有內涵的知識。陶冶是一種生活型式,同時陶冶又是交流、喚醒和自我實現的中介。

陶冶在活動中完成,目標是全面的造就人,鑄造人的本質。佔有知識並不等於陶冶,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與傳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團體的本質有關。正是在陶冶的過程中,人的內在精神才被真正喚醒。

一個民族的精神層次是由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決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敬畏心來對待陶冶的本質,這些都可以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精神層次的標準。陶冶是已形成意識的真實再現,陶冶的行動就是思考的行動,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所謂有教養的人,即按一定時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從古到今,人們總是把陶冶的後果作為一種要求社會特權的資格。

陶冶是每個人獲得知識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天地,只有世界作為最終的此在時,陶冶才成為終極的東西,陶冶被原初所創造和承擔,而最終又被存在所衝破。在高層次的陶冶中,儘管有存在消解的趨向,但它同時又是達到最明晰判斷的條件。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3篇

3樓:匿名使用者

今夏有幸閱讀了《什麼是教育》一書,本書作者思維開闊、觀點突出。本書作者在書中有諸多闡述,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以下的觀點:

「哲思活動是絕對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達」,「原初性的哲學思考者享用了通過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們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動的存在本身時,尋找勉強的知識。」

《什麼是教育》一書中的言論豐富且不乏許多閃光的地方,通過閱讀這本書,些許體會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閱讀有關書籍時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閱讀是不夠的,還有待深入的學習。本書作者有著非同一般的論述,閱讀本書不失為提高自己的閱讀功底的一大幫助,我想隨著工作和生活閱歷的不同,讀書的感悟定會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閱讀中有所學習有所收穫,以下僅述一些我的讀書體會吧。

我整理了一些書中的言論希望這些論點能夠與大家分享。

諸如「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

又如「教育依賴於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獨立,它要服務於精神生活的傳承,這種生活在人們的行為中直接表現出來……」「我們生活在形成習慣的過去之中,不斷形成和打破習慣是我們此在生成的堅實基礎,沒有習慣為底蘊,我們的精神的每一進步將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過以上的摘錄與分享能夠帶給大家閱讀的興趣,同時希望這樣能有益於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多少能我們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什麼是教育途徑,什麼是教育雅斯貝爾斯

教育途徑的概念 教育途徑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完成規定的教育內容所採取的具體渠道,是在教育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教育組織形式。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有 教學 課外活動 團隊 班級活動 社會實踐等。其中,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每一種途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功能,具有不可代替性 各種途徑之間互...

目送讀書筆記,《什麼是教育》讀書筆記

目送 讀後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這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 目送 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

讀書筆記和摘抄有什麼區別,讀書筆記是摘抄還是讀後感

摘抄,是指你在品bai讀一本du書或好的文章的zhi時候,對原作 者所dao寫的一些話進行記錄專,就是摘抄下來收藏,你屬以後自己寫東西也可以用。或者背一下之類的,等於說是自己在學習。而讀書筆記,則是你在讀完一部書以後,結合此書的意境還要有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與感悟,全部都寫成出來,這是你自己的東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