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本文在報道角度的選取上有什麼特點

2021-05-27 15:26:36 字數 4089 閱讀 9309

1樓:匿名使用者

答案: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慶迴歸的人群是多麼激動,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的分析,分析其意義與影響,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顯得比較新穎。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寫成英軍撤離大事記的形式,而是在簡略介紹英國人降旗、參加交接儀式、登上「不列顛尼亞」號回國這一系列事件過程中,穿插英國人登上香港、開始殖民統治的歷史的回顧,兩相對照,現實的事件放在了一個歷史的背景中,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歷史意義。

《別了,不列顛尼亞》課文報道的視角有什麼獨特之處

2樓:精銳語文王老師

你好,這篇文章報道視角的獨特之處在於選擇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

精銳教育東川中心祝你學習進步!

初二語文《別了,不列顛尼亞》

3樓:通關文諜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學習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並積累。

掌握訊息(新聞)的結構及要素。

理解文章主旨。

4樓:勿枉言

形容曾經自稱「日不落」的大不列顛帝國殖民時代的結束。帝國的光輝漸漸退去

日落更重要的表示英國的撤離與實力的衰退

ps:幾年前看的文章有些不熟了

5樓:匿名使用者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 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 瞭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二、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簡介文題與體裁

2023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2023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採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給下列生字注音

顛 矚 凝 督 荊 艦

2、解釋下列生詞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

陳跡:過去的事情。

矚目:注目。

三、 分析課文

1、 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主席在2023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的***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徵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麼角度,按什麼順序把「香港迴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2023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杆

2023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後一次離開港督府

2023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2023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2023年6月30日

最後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

2023年零點40分 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 ,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並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 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物件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緻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港督府」,「將於2023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艦『漆鹹』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濛濛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裡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在改寫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本文時間的表述非常精確,但表述形式不一致,為什麼?

7、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

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後」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於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於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誌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後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佔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緻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這一標題的含義

6樓:111尚屬首次

標題有兩層意思.

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

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如有疑問,請追問~

希望可以幫到你~ o(∩_∩)o謝謝~

7樓:匿名使用者

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

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周樹春等記錄香港迴歸 瞬間的短新聞。

香港迴歸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2023年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在眾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緻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歡慶迴歸的人們多麼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並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別了,不列顛尼亞,《別了,不列顛尼亞》原文

你好,很來高興回答自你的問題 1 第4段此時是指 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在香港上空。2 1a句 四時四十分彭定康登上黑色 勞斯萊斯 2b句 晚六時十五分告別儀式在添馬艦東面舉行3 第三段中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是 停泊在港灣只的皇家遊輪 不列顛尼亞 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這兩...

縮寫《別了,不列顛尼亞》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後一次離開港督府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 告別儀式 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親王 軍營...

語文高手進啊別了,不列顛尼亞》一些習題

1 此時,指的是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 國國旗將飄揚在香港上空這個時間吧 2 a 四時四十分彭定康登上黑色 勞斯萊斯 b 晚六時十五分告別儀式在添馬艦東面舉行 3 停泊在港灣只的皇家遊輪 不列顛尼亞 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反襯的修辭手法,懸掛紫荊旗和 日落儀式 形成鮮明對比,標示了一箇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