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我與地壇》的寫法,巜我與地壇》的景色描寫

2021-03-19 18:28:04 字數 4993 閱讀 4107

1樓:匿名使用者

總體上,結構巨集大。第一節寫自己和地壇的緣分,第二節寫母愛,第三節寫地壇的四季,第四節寫人的堅持的故事,第五節寫人生的缺憾,第六節是總結。

全文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表達方式水**融,有生活場景,有生活哲理。

具體手法而言,十分豐富。第一節主要是擬人手法,把地壇人化,兩者形成交流,把殘疾人的心曲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二節寫母親是選文的重點。正面寫母親的語言動作,表現一個母親願意為兒子做出一切犧牲,另一面也通過我的前後變化,側面寫出了母愛的力量。

第三節大量運用排比,把一座荒原寫得有聲有色。

第五節敘述描寫寫人,通過外貌寫出了一對夫婦,通過語言描寫寫一位歌唱者,通過動作寫一位酒徒等等。

第六節寫殘疾姑娘,大量運用環境烘托法,烘托這個女孩的單純可愛,她的遭遇就更引發讀者的同情。

精心構思,文辭考究,真不愧傳世精品!

巜我與地壇》的景色描寫

2樓:蝶仙獸

第一處。原文如下:「四百多年裡, 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 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 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 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分析: 這是作者關於地壇景象的描述, 他究竟突出了地壇怎樣的特點呢?我們只要抓住「浮誇」、「炫耀」、「高牆」、「玉砌雕欄」等詞語做一下分析, 就不難看出作者的用意。

地壇曾經是那麼富麗堂皇, 曾經有那麼多炫耀的資本, 如今呢?「浮誇的琉璃」剝蝕了,「炫耀的硃紅」淡褪了,「高牆」坍記了,「玉砌雕欄」散落了, 歲月使它失去了張揚的條件。此時作者的情況又如何呢?

文中說「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無情的歲月, 也剝奪了作者狂妄的一切資本。於是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的地壇就成了作者一位同病相憐的難友, 只有在這個地方, 作者才得以靜靜舔舐自己的傷口, 只有在這個地方, 他才能與地壇實現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一種精神默契, 所以作者說:「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裡, 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 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這是這一處景物描寫的作用。

第二處。原文如下:「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 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 猛然間想透了什麼, 轉身疾行而去; 瓢蟲爬得不耐煩了, 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 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 寂寞如一間空屋; 露水在草葉上滾動, 聚集, 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 悉悉碎碎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 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分析: 作者的情緒慢慢安定之後, 他開始觀察園中的景物, 他的心緒仍舊很壞, 有時他真的不明白, 那麼小的昆蟲為什麼要來到世上, 自己這樣的殘疾, 何以還要活著。然而他發現的是, 昆蟲也許並不需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來到世上, 可照樣活得有滋有味,「蜂兒」、「螞蟻」、「瓢蟲」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著繽紛的生命世界, 這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給了作者深深的啟迪, 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著, 更何況人呢?

珍愛生命吧, 這是這一處景物描寫的作用。

第三處。原文如下:「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 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 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 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 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 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 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 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 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 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 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 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 譬如暴雨驟臨園中, 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 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風忽至, 再有一場早霜, 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 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 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 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分析: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一段景物描寫, 就不難發現每一種景物描寫中都包含著一個對比。比如「落日與映照得燦爛」、「落寞與雨燕的高歌」、「暴雨與清純的草木氣味」、「秋風與熨帖的味道」, 可以說每一種看似感傷的景物背後都有一道亮麗的風景, 每一次磨難其實都是你人生的一次歷練,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當命運遞給我們一個酸檸檬時, 讓我們設法把它製造成甜的檸檬汁」。

作者終於明白了, 殘疾之後不僅要活著, 而且還要活出精彩。

這三處景物描寫, 正反映了作者的心路歷程: 舔舐傷口、撫慰心靈—— 感悟生命、珍視生命— —抗爭命運、活出精彩, 抓住了這三處景物描寫, 我們才能感悟到作者心靈的律動。

史鐵生的 秋天的懷念 與 我與地壇 的寫法有什麼不同

3樓:風漸遠_儆醒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談論的是史鐵生的散文名作:《我與地壇》。

之所以選擇這篇作品,是出於如下幾點理由:一,大家知道,2023年的最後一天,史鐵生先生突然去世,引發了許多人的悼念與追思。在這些追思中,我發現好多人都提到了《我與地壇》,可見這篇作品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我們今天來談論這篇作品,也算是對史鐵生先生的一種悼念和緬懷。二,對於這篇作品,我本人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山西的一所高校教寫作課。

大概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就把這篇作品帶到了我的課堂上。有

四、五年的時間,差不多每年我都要面向學生誦讀這篇作品,有時候是一遍,有時代兩個班的課就會讀兩遍。從2023年開始,我所在的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先是與人民出版社,後來又與北師大出版社合作編寫高中語文教材,我們也把《我與地壇》選到了必修課裡,而這一課的內容又是由我來編寫的,所以我對這篇作品實在是太熟悉了。三,以我個人的判斷,我覺得無論是從思想性還是文學性上來看,《我與地壇》在中國當代散文寫作中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值得我們去認真分析。

下面,我就從作者、文體、格局、結構、語言、立意等幾個方面來面對這篇作品。

一、關於史鐵生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孟子·萬章下》)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我覺得談論《我與地壇》,我們更需要從作者的情況談起,因為這篇作品直接與作者的遭遇與疾病相關。不瞭解作者的情況,我們就無法很好地去理解這篇作品。

史鐵生是2023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2023年初中畢業,2023年去陝西延安地區插隊。三年之後也就是他20歲那年,他的雙腿開始出現問題,於是回北京**。史鐵生有篇散文,叫做《我二十一歲那年》,寫到了他當年在友誼醫院神經內科**的情景,寫到了他當時的想法。

他說,當時是他父親攙扶著他第一次走進了那間病房,「那時我還能走,走得艱難,走得讓人傷心就是了。當時我有一個決心: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

但是,他沒有去死,也沒能再那樣走出來,而是被他的朋友抬回了家,從此坐進了輪椅,開始了與自己的疾病終生廝守的日子。從2023年開始,他進北京一家街道工廠做工,主要工作是在木箱子或鴨蛋上畫仕女,畫山水。他就這樣畫了七年。

像**《午餐半小時》,《老屋小記》,寫的就是那個時期的生活。 在工廠做工期間,史鐵生開始學習寫作。2023年,他在《當代》正式發表**《法學教授及其夫人》,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

我們許多人都沒有經歷過史鐵生的這種遭遇,但是大家現在可以想想,一個人在20歲左右的年齡,雙腿突然不聽使喚了,然後是癱瘓了,那該是什麼滋味!而且這並不是暫時的事情,而是意味著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要與輪椅為伍。我想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遇到這種事情肯定都是晴天霹靂。

史鐵生當年遇到的就是這種大不幸,大痛苦,所以他無數次地想到了死,也無數次地想到自己為什麼活。也就是說,如果不去選擇死,就必須尋找活下去的理由。《我與地壇》中有幾句話流傳很廣:

「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裡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史鐵生是如何把這件事情想明白的呢?據他自己說,當年他陷入絕望差不多要自殺時,是聽了卓別林的勸。

在《城市之光》這部電影中,女主人公要自殺,但被卓別林扮演的那個角色救下了,女人埋怨他,發瘋地喊:「你為什麼不讓我死?為什麼不讓我死!

」卓別林慢悠悠地、不動聲色地說:「著什麼急?早晚會死的。

」(《對話四則》) 但是,剛剛得病那幾年,史鐵生卻沒有後來這麼達觀。所以地壇就成了他思考生死問題的去處。《我與地壇》中有一句話: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根據《我與地壇》的寫作時間,我們可以推算出史鐵生進入地壇的時間是2023年。2023年前後那幾年很可能是史鐵生一生中心情最苦悶的時期,而偏偏在那個時期,史鐵生的生活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他的母親得病突然去世了。他在《合歡樹》和《秋天的懷念》中專門寫到過自己的母親。他說:

「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發表了,母親卻已經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又僥倖獲獎,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合歡樹》)我想,這裡所說的**獲獎應該是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得2023年的全國優秀短篇**獎。

那麼再推算一下,史鐵生母親去世的時間可能是2023年。也就是說,在史鐵生25歲那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了。而這件事情對於已經遭遇不幸的史鐵生來說又增加了一種不幸,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

明白這一點,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在《我與地壇》中作者會以那樣一種筆調去寫母親。那是一種懷念和哀思,也是一種痛悔和自責。 《我與地壇》寫成於2023年,那個時候的史鐵生已快活到不惑之年,他已經是一個名氣不小的作家了;同時,他也走出了自己的精神困頓期。

這時候,他可能需要對自己「以前的事」、「活著的事」、「寫作的事」、「靈魂的事」作一番集中的回顧與思考,這樣便有了這篇大容量的《我與地壇》。 根據史鐵生標註的日期,《我與地壇》在2023年5月寫成初稿,修改完成的日期是2023年1月。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史鐵生才決定把它拿出來發表。

史鐵生曾經說過,他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所以他的寫作狀態本來就不好;據他的朋友徐曉講,史鐵生對自己的寫作又有很嚴格的要求,「他寫作的速度很慢,一個短篇有時得寫幾個月,一個句子不滿意,他能翻來覆去修改一天,寫了上萬字的稿子,只要不滿意,撕了他也不覺得可惜」。(《我的朋友史鐵生》)由此我們可以想象,《我與地壇》應該是作者的反覆修改之作,精益求精之作。也就是說,作者的感情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思考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文字也經過長時間的打磨之後,他終於拿出了這篇沉甸甸的作品。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 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 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 但人總歸要...

求《我與地壇》讀書筆記,《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一 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這讓人聯想到風華正茂的牡丹忽地被踩在腳下,滿是無情。絕望 這是腦海中首先想到的詞。史鐵生最初的日子也卻是如此。幸而他在某個午後邂逅了地壇,這有些宿命的味道的相遇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又或者,是扶正了他的軌跡。作者用了 荒蕪但並不衰敗 來形容這個園子。有的時候想,若...

我與地壇史鐵生閱讀答案,我和地壇史鐵生閱讀問題

一 1 舊 上的那棵老柏樹現在已死了 2 多年前到園子裡找 我 的母親已去世 3 祭壇裡的嗩吶聲使 我 產生了滄桑之感二1 孩子 對生活感到新奇 對未來充滿渴望 2 老人 對死亡從容坦然,對人生無怨無悔 3 熱戀中的情人 對生活滿懷激情,對世界充滿眷念三 1 運用擬人手法,通過 走下 爬上 等詞語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