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麻黃配桂枝發汗作用有何特點

2021-05-15 08:10:31 字數 6182 閱讀 8954

1樓:信譽推廣

去看萬郝山的課吧,經方派他講的內容夠一箇中醫用了

2樓:神奇的療養基地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寒惡熱頭項痛,傷寒服此汗淋漓。書上有,自己不好好學,基本功不紮實。

3樓:我是洪玉

**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著

4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人頭幾年富國天瑞記得讓她

桂枝 麻黃 有何異同(藥用)

5樓:用藥如用兵

1. 桂枝與麻黃雖都能發汗,但麻黃辛苦開洩,能開腠理而透毛竅,發汗作用較強,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腫;桂枝辛甘溫熙,主要功能是溫通經脈,能通達陽氣而解表,發汗的作用較為緩弱。故治風寒表症,風寒無汗,常與麻黃配伍,以增強它發汗的作用;而治風寒表症、自汗惡風則不用麻黃,多配芍藥同用,以協調營衛、發表寒。

2. 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

中藥麻黃的功效和主治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功效: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 1. 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

2. 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

3. 用於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溼痺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7樓:津味濃

【功效】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生品發汗解表和利水消腫力強,多用於風寒表實證,胸悶喘咳,風水浮腫,風溼痺痛,陰疽,痰核。蜜麻黃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增強了潤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勝。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

麻黃絨作用緩和,適於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蜜麻黃絨作用更為緩和,適於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

【應用】

1. 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該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 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 用於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該品發汗利水,有助於消散水腫,常與生薑、白朮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溼痺痛及陰疽、痰核等證。與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陽和湯。

【性味與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

8樓:王冬

中文名稱: 麻黃

外文名稱: herbal ephedrae別稱: 龍沙

,卑相,卑監,狗骨,色道麻,結力根,麻黃草,草麻黃,中麻黃,木賊廓黃,山麻黃,川麻黃,田麻黃,華麻黃,木麻黃,西麻黃,朱芯麻。

界: 植物界

科: 麻黃科

分佈區域: 華北及吉林、遼寧、陝西、新疆、河南西北部性味與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性狀: 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cm。有的帶少量棕色木質莖。

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脊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4mm;裂片2 (稀 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

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麻黃的功用?

9樓:匿名使用者

麻黃功效:

利尿、調節血壓、強心

麻黃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為 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乾燥草質莖。

10樓:匿名使用者

性味:辛;微苦;性溫歸經:肺;膀胱經功效: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主治: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疼;邪壅於肺;肺氣不宣;咳嗽氣喘;風水腫;小便不利;風溼痺痛;肌膚不仁以及風疹瘙癢;陰疽痰核用法用量:內服:

煎湯,1.5-10g;或入丸、散。外用:

適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生用發汗力強,發汗,利水用之;炙用發汗力弱,密炙兼能潤肺,止咳平喘多用。用藥禁忌:體虛自汗、盜汗及虛喘者禁服。

功效分類:解表藥;利水藥各家論述:1.

李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故可去之。

2.《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實上藥,桂枝治衛虛之藥。

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藥,其實榮衛藥也。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敵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3.《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

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氣者,蓋以風寒溼之外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咳逆上氣者,風寒鬱於手太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臟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痛者,風邪客於脅下也,斯皆衛實之病也。衛中風寒之邪既散,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

破堅積聚,亦非發表所能。潔古云:去榮中寒邪,洩衛中風熱,乃確論也。

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4.《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

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症,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症,可不兢兢致謹哉。

5.《本草正》: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法除寒毒。

一應溫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但甩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或兼血藥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肋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

今見後人多有畏主力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達。雖在李氏有云,若過發汗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冬夏,皆所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最。

然柴胡、麻黃俱為散邪要藥,但陽邪宜柴胡,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

6.《藥品化義》:麻黃,為發表散邪之藥也。

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為亡陽症。至若春分前後,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症,波時寒變為溫病,量力減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裡之邪,則榮衛和暢。

若夏至前後,陽氣浮於外,膚膜開洩,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症,寒又變熱症,不可太發汗,使其元氣先洩,故少用

四、五分人雙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裡。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時感暴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湯以發散肺邪,奏功甚捷。

剖jl疹子,當解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表情肺,大有功效。

7.《醫學衷中參西錄》:受風水腫之症,《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法風兼能利小便也。

愚平素臨症用其方,服藥後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頓能利下,而腫亦遂消。東人三浦博士,用麻黃十瓦,煎成水一百瓦,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臟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症之涼熱虛實不同,不知用他藥佐之以盡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鋪以石膏,因其脈浮有熱也(脈浮固繫有風,實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沉而寒也;通變化裁,息息與病機相符,是真善用麻黃者矣。

古方中用麻黃,皆先將麻黃煮數沸吹去浮沫,然後納他藥,蓋以其所浮之沫發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也。麻黃帶節發汗之力稍弱,去節則發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至其根則純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莖之性若是迥殊,非經細心實驗,何以知之陸九芝謂:

麻黃用數分,即可發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於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

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恆用至七八錢始得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於成見也。

8.《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鬱,宣洩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洩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

觀於《本草》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後人並治風熱斑疹,熱痺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井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抑麻黃之洩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苟為肺氣鬱窒,治節無權,即當惜其輕揚,以開痺著,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裡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後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

又凡寒邪鬱肺,而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的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烙,新涼外束,乾咳嗑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藥,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

而繆氏《經疏》更為過甚之詞,競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髮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並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

若用以洩肺開暗,亦且無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況輕揚之性,一過無餘,亦必不能大汗頻仍,留戀藥力,釀力巨患。

9.《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

10.《別錄》: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洩**氣,消赤黑斑毒。

11.《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痺,皮肉不仁。

12.《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血脈,御山嵐瘴氣。

13.《珍珠囊》:洩衛中實,去營中寒,發太陽、少陰之汗。

14.《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15.《綱目》: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

16.《科學的民間藥草》:治氣喘,乾草熱,百日咳,氣管支炎等。

17.《現代實用中藥》:對關節疼痛有效。

18.《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治腹痛,下痢,疝氣,目疾及感冒。

選方:①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喂粥。(《傷寒論》麻黃湯)②治太陽病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一升。(《傷寒淪》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③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所劇者,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④治風痺榮衛不行,四肢疼痛:麻黃五兩(去根節了,秤),桂心二兩。

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湯。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聖惠方》)⑤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

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黃淳酒湯)⑥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

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盞,去滓。

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局方》三拗湯)⑦治病瘡皰倒者:麻黃(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

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義》)

炙麻黃是什麼藥材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1.用於感冒風寒及麻疹透發不暢,風疹身癢等症。麻黃性溫辛散,能發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風透疹。用治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 無汗等症,常與桂枝相須為用,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發不暢,兼有咳嗽氣急症狀時,可在辛涼透疹藥中酌加麻黃,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發散,可收透...

麻黃湯的組方意義是什麼,麻黃湯與桂枝湯在組方及應用中有何異同

方義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鬱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 發熱 無汗 頭身痛 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外束於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 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

麻黃被列為外感首藥,它的副作用是什麼

麻黃是外感首藥,沒錯。是藥三分毒,說的基本就是 使用 量的藥物後所出現的 目的以外的藥理作用。這裡強調的是 目的以外的藥理作用,比如用於 感冒鼻塞症狀,那麼除此以外引起的例如血壓升高等症狀都屬於 的範圍。隨著對麻黃 麻黃鹼以及偽麻黃鹼的深入研究,他們的 已經相對比較明確了。麻黃作為 外感風寒導致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