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理論奠基人是誰,生態文明思想有哪些流派

2021-03-19 18:20:43 字數 3164 閱讀 7307

1樓:匿名使用者

人文生態奠基人:生態思想家張榮寰先生提出了全生態世界觀、生態共享體、生態文明具體概念及其頂層設計、共享主義等一系列正規化、邏輯和演算法,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方向;

生態農業的奠基人:生態經濟學家葉謙吉先生針對我國生態環境趨於惡化的態勢,呼籲要「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並最早將生態文明理念踐行於我國生態農業實驗區。

生態農業的奠基人:生態學農業學家劉宗超先生提出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並與賈衛列合著:生態文明觀:

理念與轉折,創立生態文明「甦」派,賦予甦全新的生態意蘊。創導:天地一體、萬物同源,、生態文明、道法自然!

學院派指在體制內研究,可以獲得體制內資源支援,也必須貫徹上層意志,代表人物:劉宗超、賈衛列;自由派指在體制外的獨立學者,靠人文理想支撐,可以憑靈感和領悟自由抒發,代表人物:張榮寰。

生態研究也可以分人文生態、人居生態、自然生態,而最難突破的就是人文思想領域的桎梏。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四方面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其一,生態意識文明。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

其二,生態行為文明。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序。

因此,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於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其三,生態制度文明。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係的制度規範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範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係,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是生態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其四,生態產業文明。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現階段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按照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迴圈經濟,走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這種生產方式是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汙染以及更多勞動力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

3樓:匿名使用者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現在就是圍繞著這個環保來說。

請問「生態文明」的概念最早是在什麼時間提出的,基本涵義是什麼,其發展經歷的那些階段?

4樓:奶思呀呀

2023年,德國科學家海克爾

在《生物體普通形態學》中首次提出「生態」的概念。

2023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費模式。」「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

基本含義: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發展階段:

2023年開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從環境保護到可持續發展,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建設實踐有了重要推進。

2023年3月,我國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作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檔案。

2023年7月,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提出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

2023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2023年11月,***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強調「通過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23年開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科學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23年**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指出當前環境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制定全國生態保護規劃,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5樓:鍠甸叡侃

2023年美國的羅依·莫里森 (roy·morrison) 在《生態民主ecological democracy) 》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這一概念[1]。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倫理形態[2]。它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 以自然規律為準則, 以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為手段,

致力於構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其要義為:

第一, 生態文明絕不拒絕發展, 而是要更好地發展。通過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 提高人類開發利用自然和修復保護自然的能力,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健康地發展。

第二, 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包含著自發的生態文明。現今、未來的生態文明應是自覺的生態文明, 不僅要有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

還必須以科技發展為基礎, 自覺地轉變生產生活方式[1],

提升民眾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道德素質。

第三, 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文明,

即人類的可持續和自然的可持續二者相統一。人類所有利用環境、開發資源的活動都必須以環境可承載和可恢復、資源可接替為前提,

必須兼顧後代的利益。人類活動對自然影響的程度不能導致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的失調和降低, 要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可持續。

請闡述什麼是生態文明 我國現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意義 我們該怎樣建

生態意味著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事實依據 我國資源總體豐富但人均短缺,總體質量不高,分佈不平衡 我國環境汙染和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理論依據 1資源是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家發展的命脈,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2.保護資源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3.保護資源保護環境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社會公...

生態文明建設是觀念先行還是制度先行

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公民中強化我國人 口多 人均資源少 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 強化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生態效益相統一 的效益意識 強化經濟指標 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 人文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然後實施相應的制度。為什麼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觀念先...

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並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人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五位一體 這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 執政為民的博大情懷,開闢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廣闊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