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與材料一事件有何關聯

2021-06-01 15:31:21 字數 4543 閱讀 7932

1樓:餘漢林

八一南昌

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2023年8月1日,中國江西南昌,由中共勢力的軍隊針對國民黨的分共政策而發起的武裝反抗事件。由***、譚平山、葉挺、**、***等中共人士和**領導——**在事件後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當中還有第20軍的蘇聯軍事顧問庫馬寧。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承孫中山的武昌革命起義,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共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建立革命軍隊的序幕;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件歷史事件從材料看該事件有什麼作用

2樓:蠍之櫻桃

材料一反映了布匿戰爭,即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發生的戰爭,共三次,最終以羅馬的勝利告終,迦太基淪為羅馬的殖民地;

材料三⑴材料一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3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材料一說的是焚書坑儒,材料二說的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相同點:其目的都是加強對思想的控制,以服務於維護統治而採取的措施。

另一方面,這種只發展一家學說,限制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結束了各學術流派平等競爭的局面,扼制了學術文化的自由發展。

不同點:秦的「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造成巨大損害,對中國的文化是嚴重的打擊;

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則順應歷史潮流且推崇儒學本身廣泛吸收了各家學說,起到了統一思想、統一**、穩定國家的作用增強了民族之間的凝聚力。

材料二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在全國推行儒家無為學說,材料三漢代講學描述的就是一種儒家的教學模式,是漢代最高學府太學的教學盛況。

大力推行儒學教育是漢武帝加強思想統一的措施,對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4樓:一槓青年

遠古與三皇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女媧補天、女媧造人) ·伏羲建八卦 ·燧人鑽燧取火 ·有巢氏構木為巢 ·共工怒觸不周山 ·神農嘗百草

五帝時期

禪讓 · 阪泉之戰 ·涿鹿之戰 ·蚩尤 ·倉頡造字 ·黃帝 ·少昊 ·顓頊 ·帝嚳 ·帝摯 ·帝堯 ·帝舜

摺疊編輯本段夏朝

鯀禹治水 · 塗山之會 ·九州 ·三苗 ·皋陶作刑 ·鈞臺之享 ·滅有扈氏 ·太康失國 ·后羿代夏 ·寒浞奪位 ·少康中興 ·五十而貢 ·孔甲亂政 ·鳴條之戰

5樓:匿名使用者

1,昭君出塞

2,材料一的觀點是,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造成了戰火硝煙,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沒有和親方法好

3,材料二的意思是,把一個國家的安慰寄託在一個婦人身上,對一個國家來說很羞辱。

4,因為漢初的生產力和國力還不是很強大,處於休養生息中,沒有能力與匈奴抗衡,所以採用的和親這種方法,而到了漢武帝時,國力強大,才與匈奴進行戰爭,擺脫了邊境危機,安定了人民生活,

6樓:快樂

反映了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

7樓:龍飛鳳舞_炫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鋒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昭君出塞

三則材料共同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開始的標誌是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1)上面三則材料共同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開始的標誌是什麼?(4分)

(2)三則材料之間是怎樣的關係?(3分)

(3)這一歷史事件有什麼歷史意義?(3分)答案(1)土地改革.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

(2)三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材料一說明新中國成立前土地制度極不合理,為鞏固新政權,必須進行土地改革;材料二的史實說明,經過土地改革,農民獲得了土地和房產;從材料三看出,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3)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9樓:sunny桉藍

土地改革。

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具體來說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比如土地稅收制度改革、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因此關於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說一直都在進行。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於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公佈。

2023年11月11日獲悉,由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多部委參與制定的土地改革總體方案已成形並提交審議,預計最快可在**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推出,並在2023年安排試點。

1、材料以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2、材料一與材料二有何關係? 3 這是對什麼時期天下形勢的分析?

10樓:馬纓杜鵑

1.材料一反映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現象。

2.因果關係,因為軍閥混戰導致社會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3.這是對東漢末年的天下形勢的分析。

11樓:新蘭

1、東漢末年,漢室衰微,諸侯割據混戰,百姓生活困苦

2、前者為曹操立亂世建功績的自我評價,後者表現了曹操對社會底層的反思。這兩者的關係密切,可以互相印證,明確當時社會的狀況。

3.東漢末年

12樓:雒陽劍客

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一方,皇權衰微。

2.因果關係。因為軍閥混戰,所以民生困頓,百姓流離,以致「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3.對東漢末年時期天下大勢的分析(主要是漢靈帝死了以後的天下大勢)

材料三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13樓:可愛的zzz聖

民族融合的途徑:

(一)互補互惠的族際經濟聯絡與民族融合

經濟關係是民族間的基本關係和必然聯絡,所以,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經濟發展規律支配的.在服從經濟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基於生態環境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歷史上我國各民族傳統經濟區域呈現為南北三個發展帶和農耕、畜牧兩個大的經濟區.從南北方向看,秦嶺-淮河以南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水田農業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秦長城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旱地農業發展帶,而秦長城以北是歷史上以北方民族為主體經營的遊牧和狩獵經濟發展帶.從經濟區來說,西部和西北部遊牧民族活動的中心,是傳統的畜牧經濟區.

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是發達的農耕經濟區.

不同的經濟型別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一般而言,農耕民族以種植業為主,兼養家畜,經濟穩定,基本上能夠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但也向往遊牧民族優質的畜產品.遊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放牧牛羊,畜群為主要的生產資料,產品相對單一,需要與農耕民族進行頻繁的交換,換取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以補生活之需.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歷史發展的任何時期,兩大河中下游發達的農耕經濟,一直對周邊地區各族群起著凝聚和核心的作用,產生出很強的吸引力和「向心力」.這種農業文明蘊藏的力量,使許多進入漢區農業社會裡的民族,不同程度地融入漢族之中.

歷史上,我國各民族間的經濟交往是多層面、多途徑的.總體而觀,至少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官方層,如移民實邊和屯墾、「馬絹互市」和「茶馬**」.

第二個層次除了跨地區的民間**以外,更主要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惠、互利.無論在任何時期,即使在**和戰爭年代,在這兩個層面上互通有無的經濟聯絡,也未曾中斷過.這是漢族與各民族人民經濟聯絡的紐帶,也是各族間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重要經濟基礎.

(二)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與民族融合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從來沒有停止過.先秦時期,華夏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輻射、膨脹,吸收新鮮血液,為秦漢「天下為一,萬里同風」的大一統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礎.自漢以後,儒、釋、道相互融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

魏晉南北朝時期,遊牧或半遊半牧民族的「胡」文化與中原農耕民族的「漢」文化激盪交匯,在衝突中走向融合.隋唐時期,統治者提倡「華夷一家」,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滲透,提供了寬鬆融洽的氣氛.宋遼夏金元時期,各民族文化又在**迭起的歷史鉅變中,經受了進一步的鍛造.

明清,中華文化系統內再次出現各民族文化整合的高潮.就這樣,經過悠悠數千年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個多源匯聚的龐大體系.在這個兼收幷蓄、相容幷包的思想文化體系中,大一統思想成為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理念和精神是民族融合的基礎,中原文化與「四夷」文化的交融,是實現民族融合的途徑.

考察中國古代史,雖然不乏征戰、**的歷史真實,雖然封建統治者多有「夷夏之別」的觀念和大民族主義思想的桎梏,然而,「華夷一家」的大一統思想和中國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一直是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大一統思想萌芽、發展於先秦,在秦漢的政治實踐中得到實現,經魏晉南北朝的正統之爭,逐步實現南北文化思想的認同.之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至清發展成為中華整體的觀念.

這種思想體系,表現在認識和處理民族關係上就是「華夷一統」、「華夷一家」、「夷夏一家」,體現在文化中就是「和」、「合」精神,具體又通過「懷柔」、「羈糜」等對邊疆民族政策得到實踐.它的推行,有利於衝破民族畛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什麼材料三?經濟bai 關係是du民族間的基本關係和必zhi然聯絡dao,所以,歷史上專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經濟屬發展規律支配的。在服從經濟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基於生態環境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歷史上我國各民族傳統經濟區域呈現為南北三個發展帶和農耕 畜牧兩個大的經濟區。從南北方向...

材料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閱讀下面的 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長征 七律 材料二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麼?2 大渡橋橫鐵索寒 與紅軍 遠征 途中的什麼事件有關?並指...

分別是哪一歷史事件的反映,三則材料分別是哪一歷史事件的反映

三十年以來 bai 由此上溯到1840年,從那du時起 zhi分別是指哪一歷史時期dao?分別是由何回歷史事件為開端的?三十答年以來 公元1919年 1949年。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30年。由此上溯到1840年,從那時起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