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的發明者畢A的一生是怎樣的

2021-03-19 18:21:34 字數 5648 閱讀 3371

1樓:易書科技

畢a是徽州人,我國宋代偉大的發明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a小的時候就非常愛動腦筋。

畢a家裡很窮,沒錢供他上學。小畢a非常羨慕那些在學堂裡讀書的小朋友們,便經常站在學堂窗外偷聽先生講課。每次偷聽、偷看學到的字,他都牢牢記在心裡。

家裡沒錢買紙、筆和墨,他就在地上寫,用樹枝當筆;在牆上寫,用硬石灰或木炭當筆;在桌子上寫,舀一碗水,用手指汲水當筆,天長日久,練得一手好字。

畢a還愛好雕刻,經常跑到店鋪裡看匠人們操作。父親見他用心好學,就在他十五歲那年,把他送到杭州萬卷堂書坊的印刷作坊裡當學徒。

在當學徒的過程中,畢a發現,在當時,每印一頁書,就得刻一塊板,如果印一部書,有一百頁,就得刻一百塊板;有三百頁,就得刻三百塊板。如果在一塊板上刻錯一個字,那麼整塊板就作廢了,還得重新刻,十分麻煩。真是既費時間,又費力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畢a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將每一個字做成一個小方塊,用無數個小方塊,排一頁書,再將這些小方塊用膠或者蠟黏合加熱,製成一塊版,印完之後,烤一烤,便又可以把每個字分開,重新制版。

有了這個設想,畢a開始著手刻字了。他先找來一些小方木塊,分別刻上字,刻了足夠的字以後,排在一塊板上,再找一個鐵框框起來,用繩子捆緊便可以印刷了。

這次小小的成功不但沒使畢a高興,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思考:這只是一個小型試驗,字很少,當然是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字。如果是大部頭的書,文章很長,需要的字很多,那又該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讓他頗費腦筋,他日思夜想,吃不下,睡不著,終於又想出一個好辦法:按字的偏旁部首來排。把同一偏旁部首的字排列在一起,在同一偏旁部首的字裡,再按筆畫的多少,先後排列,這樣找起字來就容易了。

這個問題剛被解決,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做那些小方塊字的材料上**找呢?如果用木頭,到哪兒去找那麼多的小木塊呢?

用整個的木材做小木塊又大浪費了。於是他想起小時候玩的膠泥,用膠泥做字塊,不但比較省錢,而且在上面刻字,也比較省力,刻好後,還可以進行燒製。

按這個辦法,經過反覆多次地試驗,新的印刷術終於試製成功了。從那以後,世界上就有了活字印刷術。

這種活字版可以反覆使用,而且造價低廉,比刻板印刷術的木板整版雕刻更加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發明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活字印刷術後來被列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出現,大大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畢a是怎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

2樓:北京創典文化

畢a是北宋時期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

畢a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覆試驗,於宋仁宗慶曆年間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蹟見於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

北宋慶曆年間,畢a為書肆刻工,用新的活字印刷方法,使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他的師弟們大為驚奇,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a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他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裡。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黏合劑,如松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

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

待黏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面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印完後,畢a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讚歎。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

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師兄,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的?」

「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畢a說。「你兒子?怎麼可能呢?他們只會『過家家』。」「你說對了!就靠這『過家家』。」畢a笑著說,「去年清明前,

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

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

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a最有心。他早就

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其實在畢a發明活字印刷術前,雕版印刷被廣泛運用。雕版印刷

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此外,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至宋代,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

北宋初期,成都印《大藏經》,刻板13萬塊;北宋朝廷的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10多萬塊。

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700多種,而且字型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珍視。

畢a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原因是什麼?

3樓:北京創典文化

畢a是一個印刷工,他早就在工作中發現了雕版印刷不太方便,雕好的版只能用一次。於是,他開始試驗用一個一個的木質單字來印刷書。

有什麼關於畢a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4樓:北京創典文化

北宋慶曆年間,畢a為書肆刻工,用新的活字印刷方法,使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他的師弟們大為驚奇,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a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他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裡。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黏合劑,如松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

待黏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面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印完後,畢a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讚歎。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

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師兄,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的?」

「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畢a說。

「你兒子?怎麼可能呢?他們只會『過家家』。」

「你說對了!就靠這『過家家』。」畢a笑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

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

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

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

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a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其實在畢a發明活字印刷術前,雕版印刷被廣泛運用。

畢a是怎麼發現及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

5樓:北京創典文化

雕版印製書籍必須是每一種書籍雕一套版,每套版只能印一種書籍。如果印重新整理文,就必須再雕一套版。能否克服這種弱點,使之既省工本,又能隨意生新,這是擺在當時書籍生產者面前的新課題。

北宋慶曆年間,平民畢a用自己的天才和實踐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畢a從10歲就開始在杭州一家書坊當學徒,經過幾年的努力,已成為一名具有嫻熟雕版印刷技術的印刷工人。雕版費時費工,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怎樣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是當時人們極為關心的一個問題,也是畢a整天苦苦琢磨的事情。

有一天,畢a在書坊裡工作了整整一天,眼看一整塊書版就要刻成了,可一不留心,刻壞了一個字。他嘆了一口氣:「今天一天的功夫算是白費了。

」可是他實在捨不得扔掉這塊書版再重新刻。他坐在書版面前考慮補救的方法。

畢a先將刻壞的字用刀削去,在這塊地方挖一個小方孔,再做成一與小方孔大小吻合的小木片,用膠粘在小方孔裡,在上面刻好需要的字。由於他技術好,補得天衣無縫。這件事對畢a啟發很大,由此他聯想到那一個個活動的印章,再看看面前的雕版。

畢a想,如果把書版上那些不能活動的字分割開來,讓它們變成一個個可以活動的單個的字,就像一個個的小印章一樣,每個小印章上刻一個字,印一本書,需要用什麼字,就選什麼字。印刷書籍時,再把這些單個字排成像雕版印刷的書版一樣的一整塊版。一本書印完後,活動的單個字可以抓下來,印下一本書時還能再用。

這樣一來,豈不是既節省了材料,減少了刻字工匠們的勞動,又縮短了印書時間嗎?

想到這裡,畢a心中豁然開朗,他開始著手製造單個的字。他實驗了好幾種材料,都不理想。後來,他受到燒製陶瓷的啟發,選定了一種黏性很大、非常細軟的膠泥,並用這種膠泥做成了一些泥活字。

經過**年的不懈努力,畢a終於在2023年至2023年間,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技術。試驗結果表明,印刷效率大大提高。

畢a如何發明活字印刷術?

6樓:易書科技

畢a是北宋中期一個普通的平民知識分子。在他生活的那些年代,盛行雕版印刷,就是在較堅硬的整塊木板上雕刻出反體、凸起的文字,經刷墨、鋪紙、加壓後得到正寫文字複製品的方法。它的缺點是:

刻版費時、費工、費料;存放不便;發現錯字不容易更正。

畢a的家附近就有一個書坊。他常常看到書坊裡雕滿了字的整塊整塊的木板堆積成山,書印完後沒處存放,只好拿去當柴燒,他覺得非常可惜。漸漸地,他萌發了改進雕版印刷的念頭。

他常常到書坊向工人學習雕版印刷技術,總結實踐經驗,找來歷代一些有關印刷方面的資料,不斷學習、探索,並反覆進行實驗。

一天,畢a正在刻一部書稿。他邊刻邊想,有很多字在文章中都是經常要用到的,可是每次都要刻,太麻煩了,要是刻一次能反覆使用就好了,常用漢字也就那麼幾千個……對了,如果刻出來的字可以拆開,自由組合,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想到這裡,畢a很興奮,但字怎樣才能拆開?拆開後又怎樣才能合起來印刷呢?把字分別刻在每一塊小木板上或許能行,畢a立即動手找來工具把整塊的杉木弄成一塊塊半寸見方的小木塊。

他又找出3000來個常用字,試著在小木板上刻了起來。他把每個單字都刻了好幾個,有些常用單字,像「之」、「也」等,每個都刻了20多個。花了將近1個月的時間,他終於把這些字刻完了。

怎樣才能把需要的字挑出來呢?為了解決揀字難的問題,畢a考慮了很久,最後他將這些字按音歸成十幾類。一個韻部一個類,同一類的放在一個盤子裡,每一類都按部首筆畫排出順序。

這天,畢界提著裝滿木活字的柳筐走進雕刻工場,他笑著請大家幫助他試驗一下木活字。工人們熱情地幫助他擺開了字盤,調勻了印墨,捧來了紙張,一個工人遞給畢a一部書稿。正在試驗時,在場的一個工人告訴他:

杉木木紋粗,質地軟,容易吸水和變形,印刷時受墨多了就要膨脹。加上每個活字的木紋不一樣,有的脹得快,有的脹得慢,所以筆畫也就有粗有細了。畢a想:

要是找到一種既不吸水,又能雕刻成字的材料多好。

一天,他發現妻子用瓦罐燒水,猛然想到,如果先用泥坯刻好字,再進窯燒,不就可以製成像瓦罐那樣不吸水的泥活字了嗎?

於是,他又將摔打了無數次的膠泥分製成許多半寸見方的「小土坯」,刻成5000多個字塊,然後點火燒窯,日夜守候。兩天後,一套不吸水、筆畫清晰、堅如牛角的泥活字終於製成了。他把活字拼好,試著印了幾張,每一張都很清晰。

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

畢a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是我國印刷史上的一場革命,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比歐洲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整整早了400多年。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肯動腦、肯鑽研,就一定會取得科學上的成功。

今天,雖然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了科技,但並非到達至善至美的程度,只要我們從中找出差距,加以改進,我們仍然會發明許多東西。有志的青少年不妨努力吧。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他是哪個國家的

畢昇 約1051 徽州 今安徽歙縣 人,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 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統稱為 刻版印刷術 這種印刷術的刻版造價昂貴,而且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宋代慶曆 1041 年間,畢昇首創泥活字印刷術,徹底改變了印刷術的現狀。他使用膠泥片刻字,一字一印,燒硬...

DNA是誰先發明出來的,DNA一詞的發明者是誰?

發現者有兩位 沃森 watson,james dewey美國生物學家 克里克crick,francis harry compton英國生物物理學家 1953年沃森與克里克針對dna的結構和功能發表四篇 1962年10月,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宣佈,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

造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者是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不是蔡倫從無到有發明的,是蔡倫在前人造紙經驗基礎上改良而來。今天到陝西漢中還可以看到專門紀念他的 蔡倫墓祠 位於陝西漢中洋縣城東10公里的龍亭鎮,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倫 東漢宦官,蔡侯紙 發明者 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