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對聯的隔景與隔意

2021-03-19 18:22:00 字數 6245 閱讀 9638

1樓:匿名使用者

隔景原是建築用語,凡將園林綠地分隔為不同空間,不同景區的手法稱為隔景。也即是說,同一空間,同一景區的建築物必須相互協調,這樣才能產生美感。

對聯中的隔景自然是運用它的引申意思。也就是說,在對聯上下聯中,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或者不在一個時間,或者不在一個場景,上下聯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絡,場景不和諧,畫面缺乏美感。

對聯隔景,本質是對而不聯。實際上是沒有掌握對聯的基本要求。所謂對聯,不是說把對聯上聯逐字逐詞對出來就是一副完整的對聯了。

你所對的對聯,或者你所寫的對聯,上下聯描寫的景物,構築的意境,必須具有內在的有機的聯絡。這才是一副合格的對聯。

因此說,隔景是初學者比較容易出現的錯誤。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雨潤飛紅春色好

霜白落葉月光寒

再比如這個例子:

案上墨香詩雋

陣前馬吼戈紅

上下聯描寫的景物一動一靜,一近一遠,一醇香一慘烈,不在一個場景內,反差巨大,且看不出二者的必然聯絡。應為隔景。

隔意,句意相隔,是由隔景衍生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隔景必然隔意。對聯是要構築意境或表達哲理的。

景和情,意密不可分。上下聯之間如果沒有有機的聯絡,或者不是對立的統一,那就必然隔意。

那麼是否所描寫的景物不在同一時間,空間,就必然隔景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時候,判斷是否隔景或隔意,要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分析。

例如-- 春種一顆粟 秋收萬鬥糧

一春一秋,一種一收,是否隔景隔意?否。二者是有緊密的因果關係的,講述有辛勤必有收穫的道理。

再如名聯--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二者描寫不同的事物,且在不同的場景,隔景隔意嗎?想必你也可以告訴我們,這幅對聯的含義吧?不經過磨難不經過歷練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這就是二者有機的內在的聯絡紐帶。很顯然,不隔景也不隔意。

再如自題聯--

夏居月下聽鳴竹

秋佇籬前數落花

上聯夏景下聯秋景,隔景嗎?隔意嗎?我們要看一看二者有沒有內在的有機聯絡。

整幅對聯是表現作者恬淡,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的,擷取了夏秋兩季不同的景物,對於自然更替乃至世事滄桑賦予作者的獨特感悟。貌似隔景隔意,實則聯絡緊密。

如果這幅對聯單獨拿出來,不從具體的環境中分析,很可能會得出隔景的觀點。

古風學院楹聯七期對聯基礎第九講對聯禁忌

2樓:匿名使用者

主講老師——別院聽琴:

大家晚上好!今天這節課的內容是對聯的禁忌。這一講的內容很多都在前面的課程中接觸過,就當是對原來課程的複習和補充。

對聯的基本格律,首先是對聯六要素,除了六要素之外,還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禁忌,在現行的《聯律通則》裡提到三種:

1、忌合掌【即同義相對】。

2、忌不規則重字【即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

3、仄收句儘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稿的《聯律通則》裡取消了關於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並沒有確切的給出過孤平孤仄的定義,目前在學術上,這兩者的定義還都有著相當大的爭論;所以,除了詩鐘對此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外,我們學習對聯基礎對此亦根據《聯律通則》進行放寬,不再對此作出硬性要求。除了《聯律通則》通則中提到的三種禁忌外,還有幾點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即:忌聯意隔閡;忌同聲收尾,忌同聲落腳 ,忌上重下輕。

現分別簡述如下:

一、忌合掌【即:忌同義相對】:

同義相對,通常又稱為合掌。

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儘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神州千古秀」對「赤縣萬年春」等,就屬合掌

當然,出現個別非中心詞語(尤其是虛詞)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聯中比重很小,無傷大雅。

一些含義相近的語句相對,也未嘗不可;

如: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塵俱徹證圓通

此聯上下聯聯義頗為接近,但終究不是同義。

二、忌不規則重字【即:忌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

如:「世事紛紛」對「紅塵滾滾」

其中「紛紛」對「滾滾」,就是疊字相對;

又如: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見因如見果,果苦莫如地獄人

其中「修」對「見」、「是」對「如」、「心」對「果」,都屬於重字相對。

但對聯中應儘量避免不規則重字,也就是「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

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

如:「法界」對「世界」、「成道」對「成魔」。

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

如:諸佛洞觀實相而無住;

眾生遊戲虛空而不知。

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

如:業流不住勿貪境;

命運相同莫恨人。

若將下聯的「莫」改為「不」,就與上聯的「不」異位重字;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是對聯的大忌。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

如:本無月缺月圓,它隨順你;

雖有花開花落,你任由它。

聯中的「它」對「你」,就是異位互重。

又如:萬法一心,空不異色;

一心萬法,色即是空。

聯中的「一」與「萬」、「心」與「法」、「空」與「色」,便是異位互重。

又如: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聯中的四個字都是「異位互重」。

三、仄收句儘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所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個句子的最末三個字,應儘可能避免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

如:「緣深因厚坐蓮臺」,若將「坐」改為「登」,就變成了三平尾。

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將「能」改為「可」就變成了三仄尾。

兩者都由於音律單調而缺乏美感,但是,要注意的是其中,因為古人詩句中,三仄尾的情況亦不算少見,因此《聯律通則》裡對三仄尾的要求是儘量避免,在避無可避,不影響聯意的情況下,才能採用「不因律害意」的做法而使用。

四、忌聯意隔閡:

除去無情對,詩鐘的分詠外,對聯禁忌上下聯各言其事,只對不聯。

對聯中所謂的隔,或者說隔閡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時間裡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從而達不到和諧的情況。

即:在意境之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時在意境中出現而我們卻把它寫在一起了,這就是隔了;

比如:上句明明寫的「明月照西樓」而下面就寫「菊花欺細雨」。

這樣月和雨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情況出現在詩詞對聯之中就造成「景隔」了,(當然特別的氣候除外),古人不是還有東邊日出西邊雨的詩句嗎?

總不能因此來和我抬槓吧?或者情感方面上句還寫的心花怒發下句就寫憂愁滿面那麼就造成「意隔」(情隔)。

至於「隔」大致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寫景的意境的「隔」與「不隔」;

二是寫意或借景寫意的意境的「隔」與「不隔」。

下面分別簡述:

一、寫景意境的「隔」與「不隔」

根據上面的定義,就是兩種或多種景物能相互依存的或在某特定時間能夠同時存在的就是不隔:

如:出句:靜水橫舟憑柳釣

對句;微風斜月任鬆簪

上聯的意境是無人的孤舟系在柳樹下,靜靜地躺在水面上,很清雅的一幅畫面。

下聯是清風輕撫著月下的松樹,把這兩幅畫融合,就是:天上掛著一輪明月,月下的鬆柳在微風中輕搖,而柳絲垂落到小舟上,小舟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相互依存統一構成了一副淡雅的畫面。這就不隔了。

又如:秋月雲端見,

春花風裡拾。

這副聯為純景聯,我們先分析意境,天上的秋月在雲端忽隱忽現。而下聯則是在春天的花園裡摘花。

因為沒有一個同一地點的資訊,無法體現是同一地點春去秋來的變化,少了這一層關聯,我們再來細看,春花和秋月是不能同時存在的,難以融合在一起,這就是隔景了。

再如:出句;清荷聽雨碧波醉

對句;楓葉吻霜霞嶺羞

問題同上,在這副對聯中秋霜與夏天的清荷碧波難以相互依存,缺少關聯,亦是隔閡。

二、寫意或借景寫意的意境的「隔」與「不隔」

隔意就是後面內容的情(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樣。如果是對聯,那麼上下聯所表達的情(志向、品格)不一樣,就不能完美地表達作者的意圖,那就是隔意。

如:分一縷春光入戶;

帶三分蕭瑟回家。

上聯的意思是,希望春天帶來好運氣給家裡增添和煦的氣氛,而下聯呢?帶回來的是失望,頹唐,所以上下聯的情感不一致,這樣就是隔意了。

再如:春風得意;

寒露浸心。

上聯是喜氣洋洋,而下聯卻是悲悲慼慼,這種情況就是隔意,因為上下聯的氣氛不能融洽。

綜上所述,至於「隔」與「不隔」必須也是要從全聯來看的,不管是情還是景,都必須有一個關聯點,一脈相承,才能不隔。

五、忌同聲收尾:

這是就上聯聯腳與下聯聯腳之間的關係而言。準確一點說,此規則也有兩點要求:

(1)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聯仄聲收尾,即上聯最後一個字(聯腳)應當是仄聲;下聯則要求平聲收尾。一般不能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

(2)上下聯不能同聲收尾,即上下聯聯腳不能同是仄聲或同是平聲。當然,也有少量對聯是上平下仄收尾的;

如: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撰)

惟楚有才;

於斯為盛。(長沙嶽麓書院聯)

但是,這種情況應以特例視之。至於上下聯同聲收尾,則是違律。

六、忌同聲落腳:

一般,上仄下平,

偶爾,上平下仄

這是就上聯或下聯各分句句腳之間的關係而言。

由多個分句組成的對聯,各分句句腳的安排,嚴格說,可以馬蹄韻為規則。

但是,從對聯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出發,考慮到對聯「聯無定句,句無定字」的特點,以及對聯句式的複雜性等因素,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聲落腳」為規則。

準確一點說,此規則有如下要求:

(1)、每邊三個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聲落腳。

(2)、每邊三個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連續三句以上(上下聯起句及中間分語段時可以例外)同聲落腳。

這種規則理論上簡潔明瞭,運用上靈活多變,既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又平衡了句腳平仄問題上的幾種主要觀點。

以每邊五分句長聯之上聯為例,按「馬蹄韻」的規則,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共三種格式。

按「忌同聲落腳」的規則,

那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種格式皆為合格,且無須分正格與變格;當然,採用特殊手法的對聯,其句腳安排可以不依常規。

這副據稱是已知最早的押韻聯就是同聲落腳:

東牆倒,西牆倒,窺見室家之好

前巷深,後巷深,不聞車馬之音(朱熹贈漳州某士子聯)

七、忌上重下輕:

如:氣凌衡嶽三千丈;

心託離騷廿五篇。

上聯氣勢巨集偉 下聯婉約

又如:萬仞驚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後句低吟,應當避免。

八、雖然現在的《聯律通則》裡取消了關於孤平孤仄的禁忌,但是, 在五七言的四種句法中,(中仄)仄平仄仄平,這一種現象我們在實際運用當中,也應當迴避這一種用法。

對聯講究平仄相諧,在五言以上(含五言)的句子中,應儘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或只有一個仄聲字。

最後說說拗救:

學過格律詩的朋友都知道,格律詩有拗救一說。格律詩中不合常規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即該用平聲的未用平聲,該用仄聲的未用仄聲。

出現拗句,一般應採取補救的辦法,即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上改變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比如: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則在本句或者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作拗救。這些概念我們只做大致瞭解,不說太多,下面我們回到正題。

有人說為了「律不害意」,聯是可以拗救的,我不贊成。聯有聯的特點,格律詩的拗救不可以用到對聯中來。聯律雖然多是參考詩律而來的,但是,聯畢竟與詩是不同的體裁,其音律變化的規律,也不可能和詩完全一樣。

對聯,常被稱為「無韻詩」或「兩行詩」,對聯無韻可言。

詩主要是靠著韻腳的統一來形成韻律,平仄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對聯則不具備這樣的特點,所以,對聯只能靠自己的平仄的合理安排來完成這種音律上的節奏。

也就是說,沒有了韻的支撐,平仄如何分配,對對聯來說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用一種類比的方法來看,對聯每個位元組處,都相當於詩的韻腳所在。對聯的音律不是用韻字構成的韻腳所表現,而是通過字的平仄規律的合理分佈來表現。

那麼,我們就明白了,所謂拗句對對聯的影響,其實是遠遠大於它對詩的影響。基於這樣的分析,在理論上,楹聯不允許有「拗救」存在。所謂的拗,其實就是對規律性的平仄分配的一種破壞,也相當於一種不和諧的音符突然冒了出來,使原有規律性的音節旋律產生雜音。

作業:1、揮竿敲月落==【不小心】

2、月移花影來詩裡==【白衣】

3、鳥試春聲風試筆==【綠鸞】

要求,避免出現本講義中的禁忌。

老耿在華嚴寺普光明殿寫的對聯,成了一景

世事熙熙 從來高貴無了局 到此說了就了 人生攘攘 自古名利難放下 如斯當放便放 好多遊客,拍照,手抄,成了一景。對聯的文學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賦比興運用巧妙,對仗工整 承接古文言文文字簡單,內涵豐富的特點 對聯,雛形於戰國,盛於明清,這古老的民族文化至今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對聯可以說是文學殿堂與藝術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