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桃花邂逅唐詩,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2021-05-29 00:28:59 字數 5282 閱讀 9641

1樓:滄海半杯

桃這歷史悠久的植物,因具有分佈廣泛,結子繁碩的特點而較早進入古人的視眼。桃的文學意象初次顯現於《詩經》,在唐代桃意象的內容開始豐富,對桃花的敏銳觀察和描寫為後代桃題材和桃意象作品創作奠定了基礎。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繁榮的時代,這一時代,桃花意象也成為詩人喜愛的一種詩歌意象。甚至,在唐代桃意象也達到了一種頂峰,其審美意蘊也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意象內涵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一、桃意象作為春天的象徵

由於桃花開放於春天,芳華鮮美,爛漫妖豔,也在人們心裡成為春天到來的象徵。 如唐代詩人周樸《桃花》,在詩歌中,明媚的桃花,讓人注目忘懷,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又如唐代吳融的《桃花》: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

在這首詩歌中前兩句寫桃花爛漫,春到枝頭的景色,後兩句則寫因天上有桃樹一千年一開花,一千年一結果之說,照應第四句中的人間。有時間無涯,滄海變換,要及時賞盡美景之意。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桃花在春天綻放的美景的重要地位。

這類詩歌還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賀的《將進酒》等等。都是以桃來象徵春天的詩歌,無不流露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對桃的讚美之情。

二、桃意象作為紅顏的象徵

在《詩經》時代,就有《周南·桃夭》便使桃花與美女紅顏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唐詩中,把桃花比作紅顏女子的作品更是屢見不鮮。比如人們最熟悉的唐代崔護詩作《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在這首詩中,作者借緋紅的桃花襯托少女的羞容,「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定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

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自此詩一出,以「人面桃花」來比美麗紅顏便成為一個永恆的經典。

又如唐代韋莊《庭前桃詩》:

曾向桃源爛漫遊,也同漁父泛仙舟。皆言洞裡千株好,未勝庭前一樹幽。

帶露似垂湘女淚,無言如伴息媯愁。五陵公子饒春恨,莫引香風上酒樓。

桃花是嬌豔美麗的,湘女和息夫人都是以美貌和衷情而聞名的。韋莊的這首詩用湘女之淚,息媯的無言描摹桃花的姿態,可謂生動有致。借庭前一樹孤秀,幽靜的桃花,寄寓王朝末世貴族子弟「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傷情緒。

「湘女淚」「息媯愁」,與身處亂世,作為沒落貴族子弟的使人心境產生強烈的共鳴。詩人心中的怨愁在眼前桃花上面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要消愁解恨,使人只能借酒消愁,沉浸在醉生夢死之中。「莫引」兩字,寫詩人怕「香風」會喚醒「春恨」,進而襯托出內心怨愁的深重。

這類詩歌在唐代有大量表現,詩人白居易,溫庭筠等人都曾在詩作中把桃花比作「紅顏」。

三、桃意象作為桃源的象徵

「桃源」即「桃花源」,是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構建的世外仙境,是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與世隔絕,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無憂無慮,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文人墨客們的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在文人的作品裡與桃源聯絡在一起,成為文人雅士避世隱居的場所。比如盛唐詩人李白一生以功成身退為人生理想,他的作品《山中答俗人》就表現了這一理想:

問餘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詩以俗人問答的方式,看似漫不經心的文筆,卻流露出詩人自得自足的對隱居的嚮往。詩中既寫出了對隱逸生活的讚美,及與桃花流水相伴的歡樂,又恰到好處的呈現了詩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別有一番滋味。又如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這首詩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

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此詩充滿了隱逸情趣,展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與渴求。

四、桃意象作為悲情的象徵

在唐代,感慨花事,傷春,悼春,惜春幾乎是一個永恆的情結,桃花易落,也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詩人的思考,也被詩人自然的導向一種預設的悲情情緒中。這種悲情,除了包含自悼自憐與愛情的感傷之外,還有一種歲月流轉的感傷之情。如唐代劉禹錫《遊玄都觀》與《再遊玄都觀》: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遊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再遊玄都觀並引。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改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

時大和二年三月。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兩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桃花的悲情意味,桃花年復一年的依舊開落與人事衰變的不可逆轉形成鮮明的對比,桃花喻示了自然的永恆,這種永恆又常常反襯出人的追求的虛無。這類詩歌還有劉長卿的《晚桃》與元稹的《亞枝紅》等。

「桃」這種植物意象因其形色的美麗而較早進入古人的視眼,在先秦時期塑造了桃意象的雛形,《詩經》可以說是桃文化的源頭活水。從唐代詠桃作品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桃意象逐漸成熟,其審美意蘊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意象內涵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當電子邂逅驚豔女聲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又會發生哪些奇妙的"化學反應

2樓:匿名使用者

桃這歷史悠久的植物,因具有分佈廣泛,結子繁碩的特點而較早進入古人的視眼。桃的文學意象初次顯現於《詩經》,在唐代桃意象的內容開始豐富,對桃花的敏銳觀察和描寫為後代桃題材和桃意象作品創作奠定了基礎。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繁榮的時代,這一時代,桃花意象也成為詩人喜愛的一種詩歌意象。甚至,在唐代桃意象也達到了一種頂峰,其審美意蘊也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意象內涵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一、桃意象作為春天的象徵

由於桃花開放於春天,芳華鮮美,爛漫妖豔,也在人們心裡成為春天到來的象徵。 如唐代詩人周樸《桃花》,在詩歌中,明媚的桃花,讓人注目忘懷,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又如唐代吳融的《桃花》: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

在這首詩歌中前兩句寫桃花爛漫,春到枝頭的景色,後兩句則寫因天上有桃樹一千年一開花,一千年一結果之說,照應第四句中的人間。有時間無涯,滄海變換,要及時賞盡美景之意。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桃花在春天綻放的美景的重要地位。

這類詩歌還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賀的《將進酒》等等。都是以桃來象徵春天的詩歌,無不流露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對桃的讚美之情。

二、桃意象作為紅顏的象徵

在《詩經》時代,就有《周南·桃夭》便使桃花與美女紅顏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唐詩中,把桃花比作紅顏女子的作品更是屢見不鮮。比如人們最熟悉的唐代崔護詩作《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在這首詩中,作者借緋紅的桃花襯托少女的羞容,「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定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

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自此詩一出,以「人面桃花」來比美麗紅顏便成為一個永恆的經典。

又如唐代韋莊《庭前桃詩》:

曾向桃源爛漫遊,也同漁父泛仙舟。皆言洞裡千株好,未勝庭前一樹幽。

帶露似垂湘女淚,無言如伴息媯愁。五陵公子饒春恨,莫引香風上酒樓。

桃花是嬌豔美麗的,湘女和息夫人都是以美貌和衷情而聞名的。韋莊的這首詩用湘女之淚,息媯的無言描摹桃花的姿態,可謂生動有致。借庭前一樹孤秀,幽靜的桃花,寄寓王朝末世貴族子弟「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傷情緒。

「湘女淚」「息媯愁」,與身處亂世,作為沒落貴族子弟的使人心境產生強烈的共鳴。詩人心中的怨愁在眼前桃花上面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要消愁解恨,使人只能借酒消愁,沉浸在醉生夢死之中。「莫引」兩字,寫詩人怕「香風」會喚醒「春恨」,進而襯托出內心怨愁的深重。

這類詩歌在唐代有大量表現,詩人白居易,溫庭筠等人都曾在詩作中把桃花比作「紅顏」。

三、桃意象作為桃源的象徵

「桃源」即「桃花源」,是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構建的世外仙境,是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與世隔絕,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無憂無慮,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文人墨客們的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在文人的作品裡與桃源聯絡在一起,成為文人雅士避世隱居的場所。比如盛唐詩人李白一生以功成身退為人生理想,他的作品《山中答俗人》就表現了這一理想:

問餘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詩以俗人問答的方式,看似漫不經心的文筆,卻流露出詩人自得自足的對隱居的嚮往。詩中既寫出了對隱逸生活的讚美,及與桃花流水相伴的歡樂,又恰到好處的呈現了詩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別有一番滋味。又如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這首詩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

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此詩充滿了隱逸情趣,展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與渴求。

四、桃意象作為悲情的象徵

在唐代,感慨花事,傷春,悼春,惜春幾乎是一個永恆的情結,桃花易落,也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詩人的思考,也被詩人自然的導向一種預設的悲情情緒中。這種悲情,除了包含自悼自憐與愛情的感傷之外,還有一種歲月流轉的感傷之情。如唐代劉禹錫《遊玄都觀》與《再遊玄都觀》: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遊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再遊玄都觀並引。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改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

時大和二年三月。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兩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桃花的悲情意味,桃花年復一年的依舊開落與人事衰變的不可逆轉形成鮮明的對比,桃花喻示了自然的永恆,這種永恆又常常反襯出人的追求的虛無。這類詩歌還有劉長卿的《晚桃》與元稹的《亞枝紅》等。

「桃」這種植物意象因其形色的美麗而較早進入古人的視眼,在先秦時期塑造了桃意象的雛形,《詩經》可以說是桃文化的源頭活水。從唐代詠桃作品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桃意象逐漸成熟,其審美意蘊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意象內涵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當科技與佛法碰撞,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沒火花。科技發達只能證明佛說的有理。經中早就說過。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現代農業尤其是水果。等產業的發展將更快,更壯大,效益也將愈來愈好。國家現在大力支援發展電商品臺。有政策支援。中國農業會越走越好的。當佛法與科技碰撞,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沒有來火花,說句難聽源的,現在的科技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已經栓...

當車禍後腦部有淤血會導致怎樣的後果

車禍後腦部淤血所產生的後果看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和速度,以及是否合併腦組織的損傷 出血的部位常見的可分為硬膜外血腫以及硬膜下血腫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也有少部分出血在腦幹較深的部位,多數為腦組織挫裂傷引起的少量出血,比較少見,硬膜下血腫多數合併有腦挫裂傷,無論哪種出血,其表現就是顱內壓增高,出現頭痛,嘔...

當人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的時候會怎樣

一部分人會做出傷害自己或者別人極端的事,一部分人會繼續隱忍到生病。當一個人把所有負面情緒的藏起來會怎麼樣 因為正面的話給人正能量,如果有人用正面的話安慰他可能是想要你換一個角度想,也許負情緒的一方就會想開,但是很多負情緒的人可能更想要被認同,或者順著他來說,但是那樣可能越說越氣,如果有人用正面的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