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感及風俗氣息是什麼意思,人文情懷是什麼意思

2021-03-19 18:34:31 字數 5993 閱讀 6350

1樓:重返失樂源

這是一個地區的文化 很瞭解此地風土人情的最好借鑑

2樓:石灰王

呵呵!可以意會一點點。但是說不上來!

風俗人文的心得感悟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若

由著述載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莊子》)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詩經》

、《尚書》、《禮記》、《春秋》)為其淵藪;如由學術統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

鳴,則以儒、道二家為其歸致。東晉以後,歷南北朝隋唐,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逐步

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釋氏之典籍〔1〕與統緒因而也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有機

組成部分。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成了唐宋以降中國文化的基本格

局。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語,轉引自元劉謐著《三教

平心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本結構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之一是:觀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實踐中的整體會通。具體

地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儒、釋、道三家,還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

學,雖有其各自不同的**領域、表述方法和理論特徵,然卻又都是互相滲透,互相吸收

,"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難分難析。這也就是說,人們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學各自的特點,更

需要會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學的共同精神。此外,如果說儒、釋、道三家,文、史、

哲三科,天、地、人三學等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那麼對於這個文化整體

來講,其中的任何一家

、一科、一學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這一文化整體的特性將發生變異,或者說它已不再是

原來那個文化整體了;而對於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來講,則都是這一文化整體

中的一家、一科、一學,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又都體現著這一文化整體的整體特性

。唯其如是,對於中國

傳統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學,我認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國傳

統文化的整體精神之所在,否則將難入其堂奧,難得其精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從整體上來把握的話,那麼人文精神可說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鮮明的

特徵。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與現在所謂的"人文主義"或"

人本主義"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一詞最早見於《周易·彖傳》

。"賁卦彖傳"曰: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3〕

魏王弼對此解釋說:

"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觀天之文,則

時變可知也;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4〕

唐孔穎達補充解釋說: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言聖人當觀視天文,剛柔交錯,相飾成文,以察四時變化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5〕

宋程頤的解釋則是: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

觀其執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

乃聖人用賁之道也。"〔6〕

由以上各家的解釋可見,"人文"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是與"天文"一詞對舉為文的。"

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執行法則,"人文"則是指人類社會的執行法則。具體地說,"人文"

的主要內涵是指一種以禮樂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一個人倫有序的理想文

明社會。這裡有兩點需要

加以說明:一是人們所講的"人文精神"一語,無疑與上述"人文"一詞有關,抑或是其詞源

。但"人文精神"一語的涵義,又顯然要比《周易·彖傳》中"人文"一詞的涵義豐富得多。

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現和顯然要比"人文"一詞的出現早得多,《周易·

彖傳》的面世不會早於

戰國末,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遠則可以追求至中國文化的源頭,近也至少可

以推溯到殷末周初。

中國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萬物中最靈、最貴者的思想。如《尚書·泰誓

》中說:

"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7〕

《孝經》中則借孔子的名義說:

"天地之性,人為貴。"〔8〕

這句話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昺解釋說:

"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貴也。"

"夫稱貴者,是殊異可重之名。"〔9〕

其實,在《孝經》面世之前,荀子也已提出了人最為天下貴的觀點了。他說: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

,故最為天下貴也。"〔10〕

荀子用比較的方法,從現象上說明了為什麼天地萬物中人最為貴的道理。其後,在《

禮記·禮運》篇中,人們又進一步對人之所以異於萬物的道理作了理論上的說明。如說: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11〕

這句話中"鬼神之會"的意思,是指形體與精神的會合。如唐孔穎達解釋說:

"鬼謂形體,神謂精靈。《祭義》雲:"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

形體精靈相會,然後物生,故云"鬼神之會"。"〔12〕

以後,漢儒、宋儒如董仲舒、周敦頤、邵雍、朱熹等,也都不斷地發揮這些思想。〔13

〕正是有見於此,中國古代思想家們認為,人雖是天地所生萬物之一,然可與天地並列為

三。如,《老子》書中就有所謂"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或

作"人"字)居其一焉"的

說法,把人與道、天、地並列。不過,在《老子》書中,道還是最貴的。所以,他接著說

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與《老子》相比,荀子對人在天

地中的地位強調得更為突出,論述得也更為明晰。他嘗說: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能參。"〔15〕

這裡的"參"字就是"叄(三)"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以其能治天時地財而用

之,因而與天地並列為三。對此,荀子又進一步解釋說: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

分也。"〔16〕

"分"是分位的意思。在荀子看來,"明分"(確定每個人的分位)是"使群"(充分發揮

人類整體力量)、"役物"(合理利用天時地財)的根本,所以他所謂的"人有其治"的"治"

,也正是指人的"辨物"、"治人"的"明分"能力。同樣的意思在《禮記·中庸》也有表達,

其文雲: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17

〕按照傳統的解釋,"至誠"是聖人之德。《孟子》和《中庸》中都說過:"誠者,天之

道也;思誠者(《中庸》作"誠之者"),人之道也"。這也就是說,人以其至誠而辨明人

、物之性,盡其人、物之用,參與天地生養萬物的活動,因而與天地並列為三。〔18〕

漢儒董仲舒繼承荀子思想,亦極言人與天地併為萬物之根本。如說: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19〕

"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20〕

"唯人獨能偶天地。"〔21〕

"唯人道為可以參天。"〔22〕

從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論述中,應當說都蘊涵著這樣一層意思,即在天地人三

者中,人處於一種能動的主動的地位。從生養人與萬物來講,當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從

治理人與萬物來講,則人是能動的,操有主動權。就這方面說,人在天地萬物之中可說是

處於一種核心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倫理精神

和藝術精神的養成等,正是由對人在天地萬物中這種能動、主動的核心地位的確認而確立

起來的。

人文情懷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人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的「文」以「人」為本,「人」以「文」為內質。它通過人與自然、社會和心靈等諸關係的調節而生髮出禮樂文化、人倫文化、生存文化等。所謂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生命與尊嚴、意義與價值的理解,它既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追求,也是一種形而下的思考。

儒學自孔子傳承至今,漫漫2023年,肩抗著民族文化的大旗,盛而不衰。儒學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但其中的人文精神也許是更應值得人們思考的。

孔子生於春秋亂世,位卑身賤,胸懷大志而又屢不得志,因而他的學說滲透著一種對人的強烈關懷,包含著一種悲天憫人、匡世扶時的情懷。孔子的學說貫穿了一條明晰的主線,那就是「仁」。何謂「仁」?

孔子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或曰「克己復禮為仁」,或曰「仁者先難而後獲」,或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還有「仁者愛人」等,但是不論「仁」字作何解釋,它都包含了一個基本意思:仁者愛人。孔子的「仁」不只是說給平頭百姓聽的,更是對天子王侯說的。

春秋爭霸,生靈塗炭,孔子有仁者之心,於是呼籲統治者施仁政於民,要求他們愛惜民力,珍惜民財。其衣缽傳人孟子更始提出了「仁政」的思想,把孔子的「仁」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孟子的仁包括對內對外兩個方面,對外他反對戰爭,反對因為爭城略地而塗炭生靈;對內,他除了繼承孔子的「先教後誅」,薄賦斂使民以時外,還提出了制民以產的主張。

儒家的「仁」不是狹隘的,不是自私的,它要求施政者為政以仁,從而把仁大而化之,推及全世,惠普眾生。「仁」是善者之仁,是宇宙中的大智慧。仁中所蘊涵含的是仁者愛人的至高人文境界,它肯定人的價值,宣揚人的尊嚴,雖於春秋亂世不得實行,但卻在後代被發揚光大。

自漢代以降,各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無不蘊涵了「仁」的大智慧。

孔子提出的「復禮」也是對秩序,最終歸結為對人的關懷。社會執行不可一日無序。春秋末期,禮崩樂壞,西周分封制所確立的統治秩序蕩然無存。

兵荒馬亂,民不安寧,孔子面對現實,急欲尋求一良方來**這一頑症,最終他選擇了禮,主張通過復禮來達到社會的安寧。有人這樣評價孔子,說他是復古派,不思進取,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這種評價是有失公允的。

誠然滔滔歷史之長河不可阻擋,誠然作為歷史之演進規律的動盪欲紛爭不可避免,可是就算是在當今社會,我們能漠視人的生命嗎?不能,弱者我們要照樣去關注他,佛不會因為一隻螞蟻是一隻小動物,就認為它的命微不足道,這是「善」,這是「人道」。同樣孔子是至善之師,他的內心燃燒的是對和平的渴望,是對每一個人生命的珍惜。

我們不能說孔子認識不到歷史的發展規律,也不能說他代表了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是孔子心底的善要求他做出這樣的選擇。暴力並不是歷史演進的最佳方式。復禮是孔子的文化迴歸;復禮不等於復古,不是守舊,而是對社會秩序,對人的生存秩序的追求,包含了對人的生命和價值的肯定。

在一種新秩序尚未確立之前,文化迴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社會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的復禮是有意義的。在文革中,四人幫.

抓住了孔子的克己復禮,認定孔子是在復古,因而提出了打到孔子的錯誤口號。

儒學是入世之學,對現實對人生充滿了極大的關注。儒學的入世精神體現的是一種憂患意識,是對國家命運和民眾生命的關懷。孔子講「士志於道」,士作為道德價值理念的維護者,應肩負起拯救社會無序的巨集願,激發起憂國憂民的悲情。

「君子道而不憂貧」,這種入世的積極品格,使憂世憫民的精神得以提升。孟子繼承孔子提出憂患的概念,認為人的生命存在,事業興旺,國家存亡,都與是否有憂患意識有關。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也,憂民之憂也,民亦憂其憂也」,《周易》是憂患之作,孔子韋編三絕,為之作《傳》,就是要使人懂得危則戒懼才能平安無危。

總之儒學的入世精神是對國家民族關懷的博大情懷,是面臨困境不屈服不畏難的積極參與,是居安思危、處興思亡的人文精神。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個體、超越種族、超越國家從人類整體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邊界處開始的一種超越性思想觀和價值觀。在當代,「人文」精神的根本命題是由全球化帶來的。但是,全球化作為一種普世主義思想在當代中國尚缺乏被正確理解的基礎,全球化作為一種現代人文價值觀,不僅僅意味著建立世界化共同市場的經濟觀念,建立以聯合國為首的世界**的政治觀念,更主要的它還意味著把人置於政治之上和國別之上的世界主義人本觀念。

什麼是人文情懷,人文情懷是什麼

就我的理解說一 來下。人文情懷,應該是指人文主源義情懷。bai人文主du義是人文主義的基本傾zhi向是提倡 人道 以反對 神道 提倡人權以反對君權,提倡個性解放以反對中世紀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殘餘,因此也稱為人道主義。為區別起見,中國習慣把文藝復興時期的這種思潮稱為人文主義,文藝復興以後的則稱人道主義...

月的人文情感及內涵,人文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相思!嫦娥獨自向天問的相愛!月給人以寧靜,清新。月也寄託著思鄉。人文精神的內涵是什麼?一是人文精神是 對人的價值追求 提倡人文精神與科學性的相容性,關懷的中心是現實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價值的體現。二是人文指 區別於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 其核心是貫穿於人們思維與言行中...

人文社會具體是什麼意思,人文是什麼意思

人文復社會科學的本制質 編輯本段 人文社會科學在本質上是關於人的科學。人 的概念規定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及其理論建構的基礎,其合理性問題尚有待進一步反思和審察。基於宗教神學立場的上帝創造之 人 近代以來已逐漸退出科學思考的領域,基於自然科學立場的自然生命之 人 總體上看對人文社會科學影響不是太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