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全性命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於是什麼意思

2021-03-19 18:36:22 字數 6673 閱讀 6491

1樓:守厚星燕燕

這裡的「於」是介詞,表示「在」的意思。

1、「苟全性命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意思是,「只想在亂世裡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的《出師表》中。

2、《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3、這篇表文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2樓:紅妝初晴

譯文一:只想在亂世中苟全性命,並不企圖飛黃騰達,使名聲傳播到諸侯之中.]

[譯文二;只求在亂世中苟全性命,不想在諸侯中顯身揚名]這裡"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3樓:三年結石

白話文:

只想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想在諸侯中求顯赫名聲。

在《出師表》裡,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苟全性命於亂世」是對的,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人命如螻蟻,誰不是苟活避難?至於「不求聞達於諸侯」,「不求」這兩個字也對,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是說說而已。

然而「聞達於諸侯」,卻是不得不的選擇,不用避諱的嚮往,尤其對諸葛亮這麼有抱負,這麼自負的人才而言。

4樓:今生愛心

意思: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出師表 / 前出師表》

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不過宮廷裡侍從護衛的**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裡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三條建議是:

①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②嚴明賞罰(賞罰分明);

③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 親賢遠佞)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另有《後出師表》。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為《後出師表》。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向劉禪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廣開言路)

二:向劉禪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賞罰分明)

三:親賢遠佞。

四:自述身世,回顧三顧茅廬至臨危受命以來與先帝共同創業的歷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與對先帝的無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託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復漢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報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強調每個人的分工與職責,表明自己出師的決心和信心。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什麼意思

5樓:今生愛心

意思: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出師表 / 前出師表》

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不過宮廷裡侍從護衛的**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裡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三條建議是:

①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②嚴明賞罰(賞罰分明);

③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 親賢遠佞)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另有《後出師表》。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為《後出師表》。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向劉禪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廣開言路)

二:向劉禪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賞罰分明)

三:親賢遠佞。

四:自述身世,回顧三顧茅廬至臨危受命以來與先帝共同創業的歷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與對先帝的無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託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復漢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報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強調每個人的分工與職責,表明自己出師的決心和信心。

不求聞達於諸侯中的侯怎麼讀,不求聞達於諸侯中的聞的讀音是二聲還是四聲

侯,讀作 h u。諸侯拼 音 zh h u 含 義 古時帝王所轄各小國的國王 不求聞達於諸侯 中的 聞 的讀音是二聲還是四聲 為什麼我上學的時候詞典上的解釋是 使動用法,使 聞。四聲。但是現在我查了不同的字典詞典都沒有四聲的解釋了。都是二聲。這難道也是漢語的改動嗎?二聲,上聲。諸葛亮出師表 臣本布衣...

苟活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出自諸葛亮的 前出師表 原句為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只想在亂世中苟全性命,並不企圖飛黃騰達,使名聲傳播到諸侯之中 苟 是苟且,湊合的意思。聞 是聞名有名出名的意思。全句意思就是 湊合在亂世 之中 保全性命,不追求出名並傳到諸侯 的耳朵裡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什麼意思 意...

不求聞達於諸侯的求什麼意思

諸葛亮 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我本來是一個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種,希望在亂世中保全生命,不想在政治 朝野上能出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