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喜劇文學會具有悲劇色彩

2021-03-19 18:36:54 字數 5981 閱讀 5809

1樓:x莉莉安

文學的本質,不是喜劇,而是悲劇,因為人生的本質,就是悲劇。至於喜劇,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就像是古詩詞的「以樂景襯哀情」一樣。

一部喜劇文學,即使它從頭到尾都是喜劇的元素,以喜劇開頭,用喜劇結尾,它也是帶有悲劇色彩的。轟轟烈烈,嘻嘻鬧鬧,本來就是一種悲劇色彩。

我想起了愛爾蘭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荒誕,現代主義。在戲劇裡,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走,一切都靜止了,就連時間,也是靜止的。看起來很好笑,實質上很悲哀。

我一直覺得,喜劇文學有個特點,就是喧鬧。好想從頭到尾都是在鬧,在開心,在玩樂。然後在這種喧鬧裡,讀者陷入了無盡的悲哀。

那種喧鬧沒有讓讀者聊以寬慰自己的孤獨與痛苦,反而讓讀者更清楚地意識到,「喧鬧的是他們,而我什麼都沒有。」

我還想起了《唐吉可德》,在塞萬提斯的筆下,唐吉可德和他的僕人真的是迂腐又好笑,一切都那麼搞笑。但這是一個騎士的悲劇,一個時代的落幕,和一代人的悲哀。喜劇讓人從頭笑到尾,然後在結束了喜劇的那一刻,陷入無盡的彷徨裡,無法自拔。

喜劇文學,是另一種形式的悲劇而已。

直接的悲劇是慘烈的,讓人不忍卒讀的,帶給人直接的,感官上的衝擊的。而喜劇,卻是內斂的,隱藏的悲哀。在喜劇文學裡,也許有的是人世間的悲哀。

2樓:嵐鳶

因為喜劇文學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它善於借用諷刺的手法,利用喜劇來反襯出現實的痛苦,因此具有悲劇色彩。

3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喜劇文學之所以會有悲劇的色彩,第一是為了切近現實,第二是欲揚先抑。

我們的生活永遠不可能只有歡笑,沒有淚水。所以喜劇文學在創作的過程中雖然是秉持著「喜」的原則,但是基於生活,故事取自生活,不可能避免悲劇。就好像電視劇西遊記》一般,在大家的眼裡,這應該算是一部喜劇了。

因為最後唐僧師徒四人最終取得了真經,並且封了神。可是你想想,這其實是反叛的孫悟空最終被現實打壓,願意乖乖送唐僧去西天,而不是佔山為王,雖然他最終被封了鬥戰勝佛。總的來說,這是封建王權的勝利,雖然這種勝利是那樣的隱蔽。

其次是寫作手法欲揚先抑,如果沒有悲劇的對比,喜劇**能那樣子強烈。《鳳陽花鼓》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女主角經歷了苦難的賣場生活,經歷了摯友的背叛。最終她終於能夠證實自己的公主身份,認回自己的親人,並且跟愛的人結為夫婦。

你想想,如果故事一上來就從女主角證實自己身份那半段開始接,我們**會有那麼強烈的感覺。之所以我們覺得這個結局皆大歡喜,普天同慶,就是因為之前已經有了那麼慘的經歷,那麼明顯的對比。

基於這兩個原因,大部分的喜劇文學都逃不開悲劇的色彩,但是不管悲劇的色彩多濃,主旨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突出喜,而不是強調悲。

4樓:駛向不凍港

有一句話說得好,喜劇的核心是悲劇。細細想來,這句話不無道理。

現在我們也能看到喜劇,單單從電影上說,在全民娛樂的時代,我們產生、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喜劇。然而,看完這些喜劇過後,細細想來,似乎除了看電影時因為演員的表演和臺詞的逗趣之外,似乎並不能感受到觀賞的這部喜劇背後的奧義。

《摩登時代》裡,面對機器的廢柴小工、邋遢的流浪漢、固執的紳士······卓別林具有代表行的步伐現在看來反映的都是那個時代面貌,也體現著人性的陰暗面。然而,他卻把這樣的現象通過幽默、詼諧的方式展現了出來,不得不說,這是大師匠心獨運的智慧。

那麼,為什麼喜劇文學總是具有悲劇色彩呢?

令人深刻的喜劇就是悲劇,喜與悲本來就是不分家的。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而精神觀念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單獨區分對與錯、好與壞的年齡已經過去,我們看這些作品,已經不會依據作者筆下的好壞去喜惡,一切的角色、事件、作品的審美主體均已經單獨到我們個人。

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必然有喜有悲。由此可知,喜劇的內涵自然是有悲有喜。一部優秀的喜劇不應該臉譜化人物,因為人類本身就是複雜而矛盾的。

5樓:活寶戰神啊叼

因為這兩種是相互的,喜劇裡只有存在悲劇才會讓一部喜劇更加的突出喜感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喜和悲本來就是分不開的,有悲才會有喜,有喜才會有悲,所謂樂極生悲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很多很經典的一些戲劇文學上都會帶著有一定的悲劇色彩,這樣才會顯得文章更加的出色,有稱託對比。

7樓:混混前塵

這個很好理解的,例如以前的時候看周星馳的電影,你會覺得是喜劇,你現在看你會發現是悲劇。

為什麼許多喜劇文學會具有悲劇色彩

8樓:匿名使用者

美學範疇中的悲劇和喜劇,不單是指特定的戲劇型別,而是指具有「悲」和「喜」的特殊審美效果的文藝作品。我在這裡所談論的悲劇,也主要是指廣義上的具有「悲」的審美因素和審美效果的文學藝術作品,如詩歌、**、戲劇、**、電影等,或者稱之為具有悲劇美的悲情作品。魯迅說:

「悲劇就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以悲劇作品的故事情節大都是以主人公的失敗、出走或死去為結局的,或者說,故事的內容和結局是悲哀的,悲慘的,使人產生悲傷、憐憫的感情。但很多人都願意花錢去看悲劇作品,寧願去傷心流淚,這是為什麼呢?

這主要源於悲劇的美感。記得有兩部很出名的悲劇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和《泰坦尼克號》,在影院引起了觀眾一片唏噓和哭泣,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讚譽。另外,還有我國經典名曲如《梁祝》、《二泉映月》等以悲劇故事為背景內容,由於營造了濃郁悽美的悲劇美感氛圍,也受到人們的喜愛。

所以,人類共同的審美心理是大都喜看悲劇作品,西方國家的人們對悲劇作品尤為歡迎,都認為悲劇文學是最具有深度,最具有感染力的,世界著名的**、戲劇、電影、**名著的情節內容大多是悲劇故事。如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傷逝》、巴金的《家》、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歌德的《浮士德》和《少年維特的煩惱》、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的《哈姆雷特》和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電影《魂斷藍橋》和《泰坦尼克號》、樂曲《梁祝》、《二泉映月》等。我國「四大民間故事」——《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也全是悲劇。

別林斯基說:「沒有一種詩像悲劇這樣強烈地控制著我們的靈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們心向神往,給我們如此高尚的享受。」這句話道出了悲劇的藝術魅力和美感作用。

美感是由美的事物引起的一種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悲劇作品就是最具吸引力和情緒感染力的,它以其獨特的悲劇美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和心靈,引起讀者和觀眾的經歷、心靈、情感和性情的共鳴,激發起強烈的心靈震撼和審美快感。欣賞(閱讀或**)喜劇作品,常常使人發笑,使人感到輕鬆愉快;而欣賞悲劇作品,卻能令人「悲」以至於飲泣流淚,蕩氣迴腸,黯然神傷,並且在哭泣哀傷後覺得心情舒服暢快,獲得了內心的審美愉悅和情感、精神的滿足,即所謂的「悲中有樂」,這就是悲劇的基本美感效果。

但這種「悲」,大多包含了嚴肅、莊重、崇高、壯烈等內容,在情感的愉悅中還寓有「真」的啟迪、「善」的教誨和「美」的享受,能使人在悲痛中奮發振作,得到情感的滿足和心靈的暢快,使性靈得到陶冶、淨化和昇華,從而得到多方面的審美快感。悲劇的藝術,它給人一種悲感、美感,但是悲中有快樂,有啟迪,有教誨,是一種特殊的美感。

這類具有悲劇美的文學作品是很多的,古今中外都有,各種體裁都有,它們具有無窮的悲劇美感,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索,去品味,去感悟,去體會。如《詩經·氓》,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失街亭》,話本《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魯迅的**《祝福》、《藥》、《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沈從文的**《邊城》,關漢卿的雜劇《竇娥冤》,孔尚任的傳奇《桃花扇》,曹禺的話劇《雷雨》,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莫泊桑的**《項鍊》,莎士比亞的著名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甚至還有帶著或濃郁或淡薄的悲傷情調的一些作品,如韓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朱自清的《背影》、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這些帶著悲傷情調,具有悲劇美的文藝作品使人感動,使人悲傷,使**淚,使人深思。

我們應該怎樣鑑賞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悲劇美呢?我認為,鑑賞悲劇作品的美感,品味其豐富深刻的悲劇美,可從以下幾點來把握:

1、通過故事情節把握悲劇人物的型別

悲劇作品從所表現的人物型別上可分為英雄人物悲劇、小人物悲劇和反面人物悲劇。如項羽在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下霸王別姬,自刎烏江,成為「失敗的英雄」;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為人類而受刑,被馬克思譽為是「哲學日曆上最高的聖者和殉道者」;岳飛、文天祥等精忠報國,卻被奸臣弄權害死。這些都是英雄人物的悲劇,英雄的英勇壯烈的行為和淒涼悲壯的遭遇命運表現出強烈恢巨集的悲壯美,引起我們深沉的感慨和深遠的思考,給人無盡的感染、啟迪和教誨。

魯迅**中塑造的祥林嫂、阿q、孔乙己、涓生和子君等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下層勞動婦女、貧苦農民、知識分子,他們的悲慘遭遇和不幸死去,讓人一灑同情淚,生髮出憐憫和哀傷,透視出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冷漠和罪惡,是一種令人同情,引人深思的小人物悲劇。特別是祥林嫂,一個勤勞善良、忠厚老實的農村勞動婦女,她備受生活的打擊,丈夫死去又被迫改嫁,社會要求她守節但又不讓她守節,而在夫死子亡後還要承受迷信思想和貞節觀念的糾纏和折磨,且被冷漠的人們奚落、嘲弄,「想做奴隸而不得」,失去了做人的一切權力,最後只有寂然死去。其悲劇具有典型性,是典型的小人物悲劇。

別里科夫害怕社會變革,害怕新生事物,竭力維護沙皇**統治,成為沙皇統治的**;麥克白戰功赫赫卻弒君篡位,成為一個「具有偉大靈魂的壞蛋」。別里科夫的死、麥克白的墮落等給人一種震驚和思考,人性的蛻變和醜惡竟會達到如此地步!他們的悲劇則屬於反面人物的悲劇。

2、根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

悲劇作品從人物悲劇命運造成的原因上可分為性格悲劇、命運悲劇和社會悲劇,其實都是社會悲劇。如魯迅的**都寫的是平常人和平常事,悲劇主角都是社會底層的普通人——舊中國勞動婦女、貧苦農民和下層知識分子,而他們的悲劇命運都是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和毒害而產生的,是由當時的社會環境決定的,其悲劇命運令人戰慄,令人深思,是典型的社會悲劇。諺語曰,「性格即命運」,即人物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決定什麼樣的命運。

也有些悲劇的原因主要源於主人公個人的性格因素,如軟弱、憂鬱、虛榮、輕信等,但也離不開社會的影響,因為人是社會的人。如《項鍊》中瑪蒂爾德的人生悲劇看似偶然的命運悲劇,連作者也說:「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但我們深入思考,你會發現,她的悲劇在偶然中帶有必然性,這是由於她內心的思想性格中受到了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嚴重毒害和侵蝕,而且根深蒂固,勢必造成她「片刻虛榮,十年艱辛」而執迷不悟的人生悲劇。同時,這又和當時法國資產階級上流社會愛慕虛榮,重色輕才的社會環境和價值取向是分不開的。

3、深入領會主人公的悲劇命運給人的啟迪和教益

悲劇文學除了以情感人之外,還能通過它所包含的社會內容本身引起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去思索這個悲劇形成的主客觀因素和社會、思想根源,並以之作為人生的教科書,避免重蹈他人人生悲劇的覆轍。所以,悲劇的美感除了感性的情緒感染作用外,更有理性的人生啟迪和指導作用。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人從作家創作的的悲劇故事中受到了真善美的啟迪和教益。

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根源,主要是由於封建禮教思想(貞節觀念、迷信思想)的毒害;《項鍊》中瑪蒂爾德的悲劇源於資產階級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腐朽思想毒害;《套中人》中別里科夫的悲劇源於沙皇**思想的毒害等。這些悲劇讓人認識和感悟到:落後、愚昧、腐朽的思想會毒害人,造**生的悲劇。

這就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追求進步,更加富有智慧的生存生活。

4、深入理解和領悟作家的創作意圖和審美理想

悲劇文學的美感,一方面來自悲劇所包含的社會內容本身,它給人情緒感染,給人思想啟迪和教益;同時,又來自作家、藝術家的創造;創造又源於他的創作意圖和審美理想。如曹禺談《雷雨》的創作時說:「在黑暗的舊社會裡我捱過了大半生。

……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我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時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

」(《〈曹禺選集〉後記》)可見,《雷雨》這部悲劇的創作意圖正是以血緣、愛情和階級矛盾的糾葛來揭露和批判封建舊中國家庭的黑暗和醜惡。魯迅的**《藥》寫了華夏民族的悲劇,其創作意圖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我怎麼做起**來》)巴金的**《家》寫了高覺新、鳴鳳、錢梅芬等人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大家庭及封建思想的罪惡,並深刻的指出「青春是美麗的東西」。巴金說:「我寫《家》,就象在挖開回憶的墳墓。

在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迫目睹一些年輕的生命橫遭摧殘,得到悲慘的結局。」「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訴』。」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控訴,對青春的歌頌和讚美正是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審美理想。

所以,深入地理解和領悟作家的創作意圖和審美理想,更能加深我們對悲劇作品的認識,更能增強我們對其悲劇美的領悟。

在文學中,悲劇與喜劇的區別和界限是什麼

無論是文學藝術中的悲劇還是喜劇,都根源人的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和表現。然而它們又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 悲劇 一詞,人們也常常把一些不幸的 痛苦的事情稱作 悲劇 然而嚴格說來,這只是一些 悲慘的事件 不屬於美學意義上的悲劇。現實生活中的悲劇與文藝美學的悲劇在內涵上的區...

古代宰相和狀元的區別,為什麼古代許多具有狀元之才的人最終都沒有當上宰相?

古代宰相和狀元的區別大了。宰相是 大官。狀元只是科舉第一名連官都不是。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 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 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 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 韓非子 顯學 但只有遼...

蘇教版語文《學會合作》人們為什麼要合作

合作是兩個以上的個體或群體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題,合作是未來工作 社會適應乃至國力競爭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合作和協調精神是學生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所必須的心理品質,也是教師塑造良好的學生班集體所必須加以培養和訓練的 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