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麼特點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

2021-03-19 18:38:24 字數 3340 閱讀 6261

1樓:匿名使用者

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米長木樁

,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樑),其後於地樑上鋪設10多釐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樑、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溼、御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

地板上為起居住室。從柱子高度看,人還不能直立進出,但較巢居已大有進步。房屋規模大小及內部結構,視居住成員多寡而定,從住宅營建看,河姆渡人已較熟練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樁、柱、樑、板等建築構件技術,樑柱間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與晚期木構大致相同,木構件上刻有雙圓、直線、斜線、植物莖葉等裝飾圖案。

因工具限制,加工顯得較粗糙。銷釘的使用和企口板的發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較熟練掌握房屋建築技術,體現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會毅力,為中國古典建築木結構技術對世界建築史的獨特貢獻奠定基礎。遺址還出土6支木質船槳,1支外形基本完整,輪廓清楚,分槳柄、槳葉兩部分,一塊原木製成,形如長柄樹葉,柄上刻滿線條組合圖案,輕巧實用,與現代遊船划槳大體接近,是目前中國已發現船槳中最古老一支。

船槳及一隻陶舟均證明河姆渡人已開始用船、筏載人荷物、浮水採集。第

三、四文化層中還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不少器物為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少見或未見。用於生產的佔大多數,木錘系加工錘擊工具,木予是狩獵扎戳**,木碗為生活用品,木質器柄則是石器工具發揮更大效用的附屬件,小木棍既是農業點穴播種工具,也是採集野生植物時挖根刨莖的採集工具,木器製作大多要經過切斷、剖開、削、茬、挖鑿、修磨、髹漆及火燒硬化等工序,其中碗、筒、蝶形器製作頗精細,表面經過磨光、髹漆,出土時油光可鑑,出土的20多隻木筒系用整段木材製成,形似毛竹筒,內外壁銼磨光潔、內壁還鑿有一淺槽,塞以圓木餅,有的外纏藤篾,可能作敲擊樂器用。第二文化層中發現木架方形井,證明河姆渡人已掌握鑿井技術。

眾多儲存完好的木器出土,為世界木器工具研究提供了實物材料。

半坡半坡型別的聚落範圍,大體上作南北較長、東西較窄的不規則圓形。房屋和大部分的窖穴、家畜圈欄以及小孩甕棺葬群,集中地分佈在聚落的中心,約佔地3萬平方米。居住區分兩片,可能分屬氏族內的兩個群團或經濟共同體,每片裡有一座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領住所兼作氏族成員的聚會場所,周圍是小的居室。

兩片之間以一條深1.5米、寬2米的小溝道為界。居住區外,圍繞有一條深5~6米、寬6~8米的大防衛溝。

溝外北邊是氏族公共墓地,東邊是燒陶的窯址。半坡型別的房屋46座,除少數為方形、長方形外,絕大多數為圓形,各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的,其基本特徵是:房子的門道與屋室之間,有一個兩側圍起小牆的方形門坎,房子中心有一個灶坑,有1~6根柱子,居住面和牆壁都是用草泥抹成。

方形和長方形房子有15座,面積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復原面積約160多平方米。圓形房子31座,直徑一般為4~6米,大多數圓形房屋牆壁是用密集插排小木柱編籬塗泥作成,有的還用火烤得很堅固(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窖穴夾雜分佈在房子之間。

家畜圈欄兩個都作長條形。陶窯6座分屬於橫穴和豎穴式兩種,都較小,窯室直徑1米左右。

2樓:匿名使用者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約6800—2023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居住區有壕溝圍繞,以防野獸侵害。

房屋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圓形。居住區**有長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體活動的場所。多種農具、魚獵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

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其中最著名的半坡出土單體魚紋陶盆器紋是用人的臉和魚的身體結合而成的人面魚紋盆,賴以為生的魚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護神,人們栽種穀物,只有需要時才捕魚

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遺址有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兩個男子和四個女子,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

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采用甕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游的原始文化,顯示出北方地理環境的特色。

3樓:羽滄灬冰薇

為什麼會不同?因為氣候不同,位置不同

4樓:於蕾騰念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種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幹欄式建築。半坡人居住的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

原因: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沿岸,而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地理環境的不同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房屋特點.

河姆度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

5樓:幽魂如茵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種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幹欄式建築。在河姆渡遺址各文化層,都發現了與這種建築遺蹟有關的圓樁、方樁、板樁、樑、柱、木板等木構件,共達數千件。第4層的一座幹欄式長屋,樁木和相緊靠的長圓木殘存220餘根,較規則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東南走向。

現存最長一行樁木長23米,由西南到東北的第 1、2、3行之間的距離大體相等,合計寬約7米,推知室內面積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間距1.3米,這是設在面向東北一邊的前廊過道。

建築遺蹟範圍內,出土有蘆蓆殘片,許多陶片以及人們食後丟棄的大量植物皮殼、動物碎骨等。這座大型幹欄式建築當屬公共住宅,室內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間。幹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發現的為最早。

除幹欄式建築外,早期稍後,還出現一種立柱式地面建築,在柱洞底部墊放木板作為基礎,有的則是填塞紅燒土塊、粘土和碎陶片等,填實加固形成臼狀柱礎,中間立木柱。

半坡人居住的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佈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著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上宅文化遺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築,大多是不規整的橢圓形,屋內都埋有一個或兩個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儲存火種。

因沒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環形佈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類似的。半坡遺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築應是用樹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莖葉再加泥土混合架構而成的,上宅文化遺址也發現了柱洞。

這些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起眼的"馬架子窩棚",卻是六千年前先民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土木合構的古典建築的發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潤溼傷民」,人們便就地取材,鋪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內設有火塘,但無煙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

原因: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沿岸,而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地理環境的不同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房屋特點.

6樓:死亡凋零

河姆度人潮溼通風,半坡人的房屋比較乾燥。因為兩地的氣候和生活環境不同!

7樓:匿名使用者

看書上的,不就行了嗎?

8樓:冥界少年

氣候原因,相信是初二歷史與社會上的吧

如果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遇到了一起,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

距今大約七千年前,在長江流域,生活著河姆渡人,他們種植水稻,住在幹欄式房子裡。使用磨製石器 耒耜等生產工具。飼養家畜,過著一種定居生活。他們還製作陶器,有愛美之心 戴著玉器。製作骨哨這樣的原始樂器,欣賞原始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飲水比以前方便了。會製造陶器,還...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分別是什麼

1 河姆渡人 稻穀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中,在第四文化層上部發現大面積的稻穀 稻稈 稻葉和木屑 葦編構成的稻穀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20 50釐米,最厚處超過100釐米。剛出土時稻穀外形完好,色澤金黃,少數稻穀連外殼的隆脈 稃毛及芸尖仍清晰可辨。經農史學家多次抽樣鑑定認為是人工栽培水稻,是一個類粳 ...

愛一個人和喜歡一個人有什麼區別?各有什麼表現?

喜歡一個人,在一齊時會好開心。愛一個人,在一齊時會莫名的失落。喜歡一個人,你不會想到你們的將來。愛一個人,你們經常是一齊幻想未來。喜歡一個人,在一齊時永遠是歡樂。愛一個人,你會經常哭。喜歡一個人,當你們很久沒見,你會突然想起他愛一個人,當你們很久沒見,你會天天想起他。喜歡一個人,就是希望大家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