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作品,談談李清照前後期詞學創作的審美內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021-03-24 17:39:49 字數 798 閱讀 2139

1樓:匿名使用者

李清照的詞,早期的作品比較歡快,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是一首絕妙的大自然的讚歌。這首小令,是她年輕時的作品。寫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遊,表現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灑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

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造一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列的美的享受。

而她後期丈夫趙明誠去世了,生活非常淒涼,加之故國憂愁。作品則比較悲涼。很多詞裡都可以看出來

其中一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泠清清,

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為抒發家國身世之愁而作。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成功地運用了疊字。開篇三句十四個疊字,表達出三種境界。

「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冷冷清清」,寫環境的悲涼;「悽悽慘慘慼戚」,寫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同時,這幾對疊字還造成音律的迴環往復,加強了詞作的**性。第二個特點是借物抒情。

上闋用「淡酒」、「晚風」、「過雁」,下闋用「黃花」、「梧桐」、「細雨」,都準確而形象地表達出內心的愁情,最後逼出「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強烈感情,突然作結,沉痛無限。全詞語言樸實,感受細膩,巧用疊字,滿紙嗚咽,動人心絃。

結合作品,分析陶淵明的詩歌藝術

一 陶淵明的生活背景與詩歌的藝術特色 一 生活背景 陶淵明 公元356 427 又名陶潛 字元亭,是東晉末年的田園大詩人。據史書記載,東至縣東流鎮東晉時期屬潯陽柴桑 今屬九江彭澤縣 陶淵明在彭澤做縣令,經常到東流種菊。留下千古佳話,後人敬羨先生,建祠以祀。出身於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勳之後的陶淵明,...

結合作品,分析《紅旗譜》的民族風格

紅旗譜 的民族風格,一是繼承古典 寫人的傳統技法,善於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對話來刻劃人物性格。如朱老忠回鄉在保定客店遇嚴志和及安家後春蘭探望一節,人物的動作和對話,活脫脫地表現了他們不同的性格。二是學習古典 的章法結構。在情節的提煉和安排上靠攏民族的欣賞習慣。作品借鑑了 一石三鳥 的傳統手法,全方位地刻...

結合作品論述陶淵明詩歌自然的藝術特徵

陶詩的藝術 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 自然 真淳。但這並不是 民歌或受民回歌影響的風格,而是詩答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陶淵明的 自然 哲學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為的繁複的禮儀破壞了社會的自然性,矯飾的行為破壞了人性的自然性,那麼,詩歌在外現形式上的過度追求,也必然破壞感情的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