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與朱熹的思想是否存在本質差別 為什麼

2021-04-21 13:38:32 字數 5101 閱讀 6241

1樓:清茶半盞

朱熹其哲學思想概括:存天理 去人慾.朱熹提出明天理滅人慾:即人性

專本似明珠,與天理屬一致,但為後天的慾望所矇蔽,所以要「明天理,滅人慾」.

而王守仁則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

」由此推斷,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於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慾所侵蝕,故需去除人慾,恢復良知.

朱熹主張人性是本惡的,把善的歸屬放到了天道和倫理道德上,主張人不能隨心所欲.

王守仁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心學.主張天道自在人心,惡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

所以我覺得:在人生修養上,朱熹注重:克欲順天.

而王守仁注重:修心養性.

比較來說的話,小朱同學的理論更適合管制人民發展社會.而小王同學看的境界更高更透徹一些,但是不符合動盪中的政權建立威信.

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2樓:澀錦無弦

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有根本和主動力的區別。

一、根本不同

王陽明和朱熹認為的根本有不同之處,就是在於他沒有把心分開兩節,沒有分人心和道心。而是認為此心即是天理,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你當下能夠直接體驗這個心,就能這個能視聽言動的心,便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便是超越時空的宇宙本源。

在朱熹的語境中,天理是外在於我的普遍道德規範,所以人格基礎並不是根植於內心的,即便是被教導成要當聖賢,也只是被動服從於既定的人生價值觀。而在王陽明看來,成為聖賢的潛能和動力,都在於自己的生命之中。

朱熹認為的理是抽象的,無形得超乎個體,而並不是人心從當下能夠體認的,所以要格物窮理,到事物中把心理找出來。

二、主動力不同

王陽明和朱熹對於心學的一個理解,有一個主動力的區別。朱熹認為,天理是外在於我的普遍道德觀規範,所以人格完善的基礎,並不是根植於內心,主動力較低。即便被教導成聖賢,也是被動服從於既定的社會價值觀。

而在王陽明看來,成聖成賢的潛能和動力,都在於生命之中。因此人格完善和自我實現便是與生俱來的責任,因為是金礦,所以必須要成為金子。同時又是自我的一種天賦,權利,而人的主動性,自信心和創造力,也都在這裡顯露無疑。

擴充套件資料

宋明理學家,包括朱熹和王陽明,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去發現宇宙的終極真理。那宇宙的終極真理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找到它,朱熹和王陽明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朱熹認為「性即理」,而王陽明認為「心即理」。

而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相同點如下:

2、思想主張:都強調意識(理或心)第一,物質第二,都屬於唯心主義;都是高調的道德主義。 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們克服私慾,以「仁」的思想規範個人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秩序。

4、地位:都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3樓:風之葉

一、區別:

1、朱熹則看重八目互為條件 , 相互制約的關 系 ,抓聯絡 。 換個角度看 ,朱熹生活在唐代以後的幾百年**和戰 爭中 ,他比較重視荀子說學的理性成分 , 從「 致物 」 開始 , 傾 向於「 外王 」 的一面 ; 王陽明生活的環境是大統一時代 , 內 部問題突出 : 派系之間 ,官民之間 ,貧富之間等問題嚴重 ,他 更重視孟子的「 心性 」從治心開始 ,傾向於「 , 內聖 」 的一面 。

2、朱熹與王陽明是宋明時期的兩位學術大師,朱熹主張以"天理"作為自己學術的支撐,偏向於對"識"的論究。王陽明則主張以"本心"作為世界的本原,偏向於對"智"的發微。

二、簡介:

1、朱熹(1130.9.15—1200.

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

2、王守仁(2023年10月31日—2023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2023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

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4樓:

我們十月一做的這套歷史題中也有這個題,我覺得答案是

以「理」為主與以「心」為主便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5樓:週一用

朱熹的理氣論是客觀唯心主義學說,王陽明的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學說。

以「理」為主與以「心」為主便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6樓:呆呆老牛

朱熹是理學,王陽明是心學

7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的學術成就很有限,他喜歡乾的事是篡改經典曲解義理,而把他推向神壇的是『認祖歸宗』的朱元璋,南宋末年以前,民眾還是很有血性的,自『崖山之後無華夏』以後,明清以來幾百年間民眾猶如牛羊,雖然不是朱熹的過,但『因』是出在他的學說身上。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應該更靠向孔子的人文理念,心學概括的說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8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當下時代不可取的唯心思想。區別在於唯心的程度,理學屬於消極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學屬於自負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理學能在南宋興盛,離不開連年戰火的外部形勢,消極怯戰的主和派又佔據了主力,因此宋**學的唯心思想受國情影響,是消極的客觀唯心思想。

心學能在明代興盛,得益於漢人成功驅除蒙元的實情,打得曾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無招架之力,自大自負的心態在明朝蔓延,因此明代心學的唯心思想也受國情影響,卻是自大自負的主觀唯心思想

一個學術思想的發展與所處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尤其是哲學。迎合社會主流心態才能發展好一個思想,比如心學也是迎合了明朝君臣自我自大的心態,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也是迎合了特定時代的需要!

朱熹的理學思想和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的異同

9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理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與「行」的二元論,把兩者割裂開來.

王陽明心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行合一」,主張心外無理,是一元論.

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屬於唯心主義.王陽明的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性發展.其實,在程朱理學盛行的時候,王陽明心學的基礎奠基人陸九淵就已經提出了「心學」的萌芽,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對陸九淵的學說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謝謝,請採納~o(∩_∩)o

山東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0樓:王倩

(1)仁和禮;「仁政」,治國以禮法並施(3分)

(2)董仲舒的思想適應了**主義和大一統的統治者的政策需要(2分)

(3)客觀上有利於限制**,實行仁政(2分)

(4)朱熹:格物致知;王守仁:致良知(2分)不存在,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2分

(5)重視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禮統情、自我完善;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凸顯人性的莊嚴(4分)

(6)經世致用(2分)

試題分析:第(1)問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仁」和「禮」。孟子和荀子都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但又有不同。

孟子繼續發揚孔子的「仁」,進而發展成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繼而有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荀子雖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觀點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惡」與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徑庭,他還運用樸素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觀點提出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不應違背自然規律,反對天命鬼神說,代表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荀子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

同時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張禮法並施。

第(2)問問回答儒家思想在西漢取得獨尊地位的原因:從材料一中可以概括出: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的特點,即在維護封建禮教倫常的同時,又有發展創新的特點,易於社會各階層接受;董仲舒對儒家學說的改造和發展:

董仲舒的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大一統」的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迎合了漢武帝開拓發展大一統事業、加強君主****集權的需要;西漢加強**集權的需要,漢武帝的接納與強力推行。

第(3)問要求回答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積極意義:他認為天和人是同類的,人有好惡,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暑寒;喜怒時而當,則歲美,不時而妄則歲惡。通過一系列的比附,董仲舒進而推論出,大人物尤其是皇帝的言行與天的各種徵兆是有必然的邏輯關係的。

這一思想因能自圓其說,因而受到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的肯定。正因為其為大多數人所認同,所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便成了人們限制皇權的有力**。這一觀念也內化為封建時代各級**的良知,使他們憚於天的威嚴,而減少了為害社會、為害百姓的行為。

第(4)問要求回答朱熹和王守仁達到「貫通明理」的不同途徑:朱熹主張格物致知即通過實踐、學習明事理;王守仁主張致良知即通過自我反思。

第(5)問宋**學家建樹理想人格的努力,對中華民族品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載宣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語錄》,見《張載集》),文天祥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由他們所傳遞下來的社會、歷史、道義責任感,閃爍著理想人格的燦爛光輝。

第(6)問要求回答明清時期儒家思想最突出的思想主張,根據所學應是經世致用。

點評:第(2)問還可以設計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從矣。

」依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儒家思想說在漢代取得獨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第(6)問可以再考查:結合材料三概括指出這種思想主張在政治、經濟和學術方面的具體表現。

王守仁的良知內涵是

王守仁是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 陸王心學也是宋明理學的一個分支 宋明理學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就是主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致良知 通過自己的內心感受世界真理 格物致良知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中的 知行合一 的深層內涵究竟是什麼?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

王守仁良知是學家的準則學說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王守仁還提出了 良知是學家的準則 命題。這種良知標準說為當政者隨心所欲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革新的人們解除了思想束縛,對中國早期啟蒙思潮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王陽明的 致良知 學說怎樣理解?其中 致 是什麼意思 致良知 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 孟子 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

王守仁的心學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要深刻一些,好是有追加分!謝謝大蝦們了啊

唯心主義,以本心為真實。本心之外的皆是虛無,所以要修煉本心。本心是怎麼想的就是這麼做的,是沒有善惡物我的分界,是對萬物的完全接受,是最真實的存在。格物致知是本心的修煉,格物是本心意識的行為追求,致知是本心意識的道德追求。良知是說本心的道德心,追求心,是本心的修煉追求。本心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是真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