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花燈的來歷是什麼,正月十五鬧花燈的來歷?

2021-05-20 09:17:27 字數 5796 閱讀 4598

1樓:東哥shuo育兒

元宵節成為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於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一時之盛。

1、農曆正月十五夜

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又叫「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順習俗。

制燈玩賞,出遊嬉鬧。

2、元宵燈會源於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

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於備耕等工作。一些地區的農民就在這天晚上到地裡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燒掉,以除蟲害。

2樓:月似當時

元宵節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據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風俗三百題》中說: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

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典中反覆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

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南宋後,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

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製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來歷?

3樓:月似當時

鬧花抄燈是元宵節漢族節bai日習俗,始於西漢

du,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zhi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dao的狂歡節,所以元宵節也稱為「燈節」,在這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燈節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其中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活動。

元宵燃燈的習俗另有一說是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燈籠與神有關,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照田蠶」,觀察火色以**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4樓:音無結弦

鬧花燈的習復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制。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揞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

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另一說元宵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5樓:

元宵燈節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其中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活動。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來歷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版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權。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7樓:月似當時

元宵節賞燈抄始於東漢明帝

bai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

du月十五日僧人觀zhi佛舍利,點燈dao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南宋後,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

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製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正月十五鬧花燈習俗啥時候流傳的

正月十五送燈的來歷?

8樓:月似當時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所以元宵節也稱為「燈節」,在這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9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古早,凶禽猛獸很多,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獵殺, 有隻神鳥迷路降落人間,意外被射殺。天公得知動怒,下令火神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以示懲罰。 天公查某囡心地善良,不忍百姓受難,冒死來到人間,將訊息告訴人們。

眾人聽後不知如何是好,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

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公就會以為人間著火。大家便分頭準備。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公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為紀念這次成功避難,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10樓:匿名使用者

正月十五「送燈」起源的傳說

據正史記載,「元宵節」起源於我國西漢時期宮廷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活動。隨著朝代更迭,這一節慶逐漸由宮廷延伸到民間成為重大節日,到唐宋時期空前繁榮,稱為「元宵節」。而據民間野史雜錄記載,元宵節的一些慶祝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

即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是天官的生辰,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是地官的生辰,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是水官生辰。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故人們為迎接天官賜福,到處張燈結綵,大肆慶祝。

而在我們老家,很少有人把這個節日叫「元宵節」的,而直接叫「正月十五」或是叫「過十五」,這也是一個全家團聚的日子。按照我們當地的風俗,這一天除了中午要吃團圓飯,晚上玩龍舞獅慶祝外,當天傍晚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活動,那就是去本族墳地給逝去的先人們「送燈」,風雨無阻。關於「送燈」的形式和做法大家都知道,我們論壇裡之前也有人寫過帖子,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據光山縣誌記載,此風俗的形成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時間,成因大概跟我們祖先的遷徙地有關。當然這一點是可信的。但是它的起源在何時何地?

為什麼正月十五要「送燈」?正史上現已無從稽考。那麼今天我就講一個有關正月十五「送燈」起源的民間傳說。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統治,抵禦北方匈奴族入侵,就連年強徵民夫修築萬里長城。這一年的初秋,淮河流域有一個叫範喜良的文弱書生在新婚之夜就被強拉去修長城的工地上做苦力。長時間的繁重體力勞動,加上偶感風寒,範喜良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在了修長城的工地上,並胡亂的埋在了那裡。

而這一切,遠在家鄉的新婚妻子孟姜女渾然不知,她只是日夜的思念著她的新婚丈夫。

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孟姜女一想到遠走他鄉、衣著單薄的丈夫,至今還杳無音信,就愈發的思念和牽掛。於是,親手為丈夫縫製了一身棉襖棉褲和衣物帶在身邊,遠涉千山萬水,踏上了千里尋夫的道路。她歷經磨難,終於找到了丈夫修長城的工地。

讓她沒想到的是,她的丈夫範喜良已經在幾個月前去世了。連丈夫的屍骨都未見著,這讓她肝腸寸斷,眼淚頓作頃盆雨,哭昏在丈夫埋骨的地方。等她醒來後,在心裡暗自發誓,丈夫生前不能回家,死後一定要讓他的魂魄跟著自已還歸故土。

有了這個信念,讓她感到丈夫身雖死,但他的心和靈魂此生永遠與她同在。

於是,孟姜女帶著對丈夫無限的思念和悲痛又踏上了返鄉路。白天,她一路呼喚著範喜良的名字,晚上,則在她的歇腳處點上一支蠟燭,徹夜不熄。這麼做,為的是能讓她心愛的丈夫魂有所依,一路跟著她,不至於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道。

就這樣,經過一段時日,終於返回了家鄉。孟姜女在離家很近的地方,找了一塊地給她的丈夫範喜良立了一個衣冠冢。

轉眼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看到別人家都是歡聲笑語,而自已家卻是孤伶伶一個人,就不由得暗自心傷,越發思念自已的丈夫,眼淚就不由自主的掉了下來。可丈夫已經不在了,這可怎麼辦呢?這時,她想到了在尋夫回來的路上,每晚點的那些蠟燭!

於是,她來到了丈夫的墳前,焚化了紙錢,並在墳前插了一根蠟燭,點燃了!可是這個夜裡,雖有皎潔的月光,但也有風,剛點亮的蠟燭就被風吹滅了。點了又滅,試了好幾次都是這樣。

這可怎麼辦才好?看到隨風吹動的衣角,孟姜女靈機一動,她用力的撕下了自已外衣的一截袖口,隨手裁了幾根細長的樹枝。接著把這幾根樹枝插在蠟燭的周圍,並把撕下的那截袖口套在插好的幾根樹枝外,再重新點亮蠟燭。

果然,這一次蠟燭再也沒有被風吹滅!孟姜女很心慰,在熱淚中,她對著點有蠟燭的夫墳說:「夫君,我接你回家!

我們回家團聚吧!」孟姜女重新燃起一根蠟燭,小心的伺候著,一路走回了家。

到家後,孟姜女把家裡的大門兩邊,以致每個房間,都點上蠟燭。一時間,燭光熠熠,家裡立時亮堂了許多,她的心裡也亮堂了起來。這一刻,彷彿她的丈夫遠去但又已經歸來,他們近在咫尺;這一刻,彷彿他們正在團聚,相擁而訴;這一刻,彷彿她不再孤單,不再思念。。。。。。

是以在以後的每一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都會到丈夫範喜良的墳前「送燈」接丈夫「回家團圓」,以寄託思念,直至終老。不過,當年「罩燈的袖口」改為了用紙糊的筒狀「燈罩」,「隨手裁的樹枝」也變為了用竹子削好的「燈籤」。時經日久,她周圍的鄰居們,每到每年的這個時間,也紛紛效仿,在正月十五晚上去給自家逝去的親人、祖先們墳前「送燈」「點亮」,並作為正月十五上元節的一個重要活動傳播和繼承開來。

時至今日,正月十五「送燈」已成為我們老家後人們履行孝道、懷念先祖的一項標誌性的重要活動。

呵呵,這個故事講完了。不過,既然是「傳說」,那它的可信度自然就不能和正史相提並論,大家就當是聽故事吧。其實孟姜女其人,到底是**人?

此前並無確鑿的考證和定論。直到2023年秋,山東萊蕪一農民,意外發現一塊年代久遠的石碑。**物專家辯認,此碑為「孟姜女銘記碑」,是明初洪武年間所刻立。

上面記載的就是「齊魯之地」的貞潔烈女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傳奇事蹟。當年的「齊魯之地」無外乎今天的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的一部分地域組成。故事中傳說她是我們淮河流域一帶的人,大概屬今天安徽的某個地方,或就是我們這一塊的人,看來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啊。

我所講的這個民間傳說故事,是我父親曾經講給我聽的,今天寫在這裡,以興眾位讀者。(資源共享)

為什麼正月十五要鬧花燈,正月十五為什麼要鬧花燈?

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 花燈花,花燈紅,雪打花燈好年景。兒時是唱著這首歌謠 打著燈籠尋來每年的正月十五的。盼過十五 盼打燈籠 盼正月十五鬧花燈。兒時對正月十五的嚮往,不亞於對春節的企盼。那熱熱鬧鬧 紅紅火火的鬧花燈情景,令人心馳神往。單說十五的燈籠,就有十幾種,像龍燈 蛇燈 猴燈 飛燈 牛蛋...

正月十五有哪些花燈,元宵節有哪些花燈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 多種工藝 多種裝飾技巧 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其種類繁多,有龍燈 宮燈 紗燈 花藍燈 龍鳳燈 稜角燈 樹地燈 禮花燈 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 正方形 圓柱形 多角形等。龍燈,亦稱 龍舞 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的很多地方。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數不等,但一般為單...

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農曆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1 農曆正月十五日 被稱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小正月 元夕或燈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 夜 為 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2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