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秦漢至明清以來中國建築風格的主要變化特徵

2021-05-05 05:36:08 字數 5737 閱讀 7868

1樓:不曾明瞭

由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功能和材料結構長時期變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時代風格的主要因素是審美傾向的差異;同時,由於古代社會各民族、地區間有很強的封閉性,一旦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或各地區民族間的文化發生了急劇的交融,也會促使藝術風格發生變化。

根據這兩點,可以將商周以後的建築藝術分為3種典型的時代風格:

1、秦漢風格。商周時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國建築的某些重要的藝術特徵,如方整規則的庭院,縱軸對稱的佈局,木樑架的結構體系,由屋頂、屋身、基座組成的單體造型,屋頂在立面佔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築也有地區的、時代的差異。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文化不同,建築風格也不統一。大體上可歸納為兩種風格,即以齊、晉為主的中原北方風格和以楚、吳為主的江淮風格。秦統一全國,將各國文化集中於關中,漢繼承秦文化,全國建築風格趨於統一。

代表秦漢風格的主要是都城、宮室、陵墓和禮制建築。其特點是,都城區劃規則,居住裡坊和市場以高牆封閉;宮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組群,其主體為高大的團塊狀的臺榭式建築;重要的單體多為十字軸線對稱的紀念型風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頂很大,曲線不顯著,但簷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裝飾很多,題材詭譎,造型誇張,色調濃重;重要建築追求象徵涵義,雖然多有宗教性 內容 ,但都能為人所理解。秦漢建築奠定了中國建築的理性主義基礎,倫理內容明確,佈局鋪陳舒展,構圖整齊規則,同時表現出質樸、剛健、清晰、濃重的藝術風格。

2、隋唐風格。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建築風格發生重大轉變的階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隨著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傳入南方,同時也 影響 了北方和西北。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得到空前 發展 。隨之輸入的佛教文化,幾乎對所有傳統的文學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增加了傳統藝術的門類和表現手段,也改變了原有的風格。同時,文人士大夫退隱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園風景詩的出現,以及對江南秀美風景地的開發,正式形成了中國園林的美學思想和基本風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義的情調。

隋唐國內民族大統一,又與西域交往頻繁,更促進了多民族間的文化藝術交流。秦漢以來傳統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異國風味,以及南北朝以來的浪漫情調,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格。其特點是,都城氣派巨集偉,方整規則;宮殿、壇廟等大組群序列恢闊舒展,空間尺度很大;建築造型渾厚,輪廓參差,裝飾華麗;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規模、形式、色調異常豐富多采,表現出中外文化密切交匯的新鮮風格。

3、明清風格。五代至兩宋,中國封建社會的城市商品 經濟 有了巨大發展,城市生活內容和人的審美傾向也發生了很顯著的變化,隨之也改變了藝術的風格。五代十國和宋遼金元時期,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再一次得到交流融匯;元代對**、蒙古地區的開發,以及對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給傳統文化增添了新鮮血液。

明代繼元又一次統一全國,清代最後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建築終於在清朝盛期(18世紀)形成最後一種成熟的風格。其特點是,城市仍然規格方整,但城內封閉的裡坊和市場變為開敞的街巷,商店臨街,街市面貌生動活潑;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風景勝地,公共遊覽活動場所增多;重要的建築完全定型化、規格化,但群體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豐富;民間建築、少數民族地區建築的質量和藝術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多種風格;私家和皇家園林大量出現,造園藝術空前繁榮,造園手法最後成熟。

總之,盛清建築繼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調,按照建築藝術特有的 規律 ,終於最後形成了中國建築藝術成熟的典型風格──雍容大度,嚴謹典麗,機理清晰,而又富於人情趣味。秦漢、隋唐、明清3個時期相距時間基本相等,它們是國家大統

一、民族大融合的3個時代,也是封建社會前、中、後3期的代表王朝。作為正面地、綜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築藝術,這3種時代風格所包含的內容,顯然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藝術範圍;建築藝術風格的典型意義和它們的反映功能,顯然也遠遠超過了建築藝術本身。

2樓:杍不虞

中國建築從原始社會開始萌芽,歷商周至秦漢,為萌芽與成長階段,可以秦漢為代本。

秦漢建築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藝術特點基礎上發展而來,秦漢的統一促進了中原與吳楚建築文化的交流,建築規模更為巨集大,組合更為多樣。

秦漢建築型別以都城、宮殿、祭祀建築(禮制建築)和陵墓為主,到漢未,又出現了佛教建築。都城規劃由西周的規矩對稱,經春秋戰國向自由格局揍變,又逐漸迴歸於規整,到漢未以曹操鄴城為標誌,已完成了這一過程。宮殿結**苑,規模巨大。

祭祀建築是漢代的重要建築型別,其主體仍為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高臺建築,呈團塊狀,取十字軸線對稱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徵涵義。

秦漢建築藝術總的風格可以「豪放樸拙」四個字來概括。屋頂很大,已出現了屋坡的折線「反字」,即以後「舉折」或「舉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沒有翹起,呈現出剛健質樸的氣質。建築裝飾題材多飛仙神異,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壯。

中國建築歷魏晉隋唐而宋,是發展與高峰階段,可以隋唐為代表。

魏晉時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形成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複雜局面。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區開始進入了建築藝術舞臺;人生多難,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現,成為中國僅次於宮殿的重要建築型別;文人常退跡山林,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發掘,中國園林美學獲得發揚的契機。

隋唐在長期動亂以後復歸統一,尤其盛唐時代,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與西域交往頻繁,是中國封建社會盛期,建築藝術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隋唐在長期動亂以後復歸統一,尤其盛唐時代,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與西域交往頻繁,是中國封建社會盛期,建築藝術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隋唐建築型別以都城、宮殿、佛教建築、陵墓和園林為主。都城規劃已完全規整化,氣勢恢巨集,格律精嚴。宮殿組群極富組織性,空間尺度巨大,舒展而大度。

佛寺格調歡樂而華麗,洋溢著對現實人生的積極肯定。陵墓依山營造,氣勢磅膊。園林已出現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的風格區分,以後者的藝術意境更高。

隋唐建築單體內質外美,非常強調整體的和諧與真實,造型渾厚質樸,已較多采用凹曲屋面與屋角起翹,十分柔和大度,內部空間組合變化也很適度。

隋唐建築藝術風格可以「雄渾壯麗」四字來概括,具有可貴的獨創精神,重視本色美,氣度恢巨集從容,堪稱為中國建築藝術的發展高峰。

元明清三代是中國建築藝術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個高潮。

五代兩宋至元,封建商品經濟高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審美趣昧更趨近於富有普通情趣的日常生活,藝術日益程式化,更著意在細部和裝飾的追求。

都城仍然規整方正,商店居宅臨向街道,面貌生動活潑;宮殿規模遠小於隋唐,而序列組合更為豐富細膩;國家級祭祀建築佈局嚴整細緻;佛教在唐以後己顯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復見盛唐的恢巨集;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的實踐更加豐富,與前代相比,同樣現出繁細的傾向。官式建築完全定型,結構簡化而裝飾性加強。總的來說,明清建築藝術可以「精細富縟」四字大致概括。

明清最值得稱道的是民間建築和少數民族建築的顯著成就,大大充實了傳統建築文化的內容,最終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多種風格。

簡述秦漢建築的主要特徵及其成就

3樓:只剩腦袋

漢承秦制,在建築方面也有繼承,且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個高峰。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磚,漢代建築已廣泛使用磚,木構建築技術已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秦漢時期的建築有何成就。

秦漢建築成就

一、秦王朝歷史雖然短促,但在建築上留下的彪彰業績,卻是千載以後仍為世人所仰嘆的。阿房宮、驪山陵、萬里長城,以及通行全國的馳道和遠達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巨集偉,予後世建築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漢代興建的長安城、未央宮、建章宮、上林苑和諸多的禮制建築,也都是十分巨集偉壯麗的。這些大規模工程,在施工的組織和實施方面,必定十分複雜艱鉅,然而又都能得到順利解決,古人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經驗,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國的木框架建築,特別是以抬樑式為主流的結構形式,到秦、漢時期已經更加成熟併產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樑架方面,秦咸陽離宮一號宮殿主廳的斜樑水平跨度已達10米。可以想象,雄偉的阿房宮前殿的主樑,一定不會小於這個跨距。

而千年後另一巨集大建築——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的主樑,亦未超過這一限度。這表明至少在秦代,對木結構樑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高層建築的木結構問題,到漢代也得到了解決(雖然西漢武帝時所建的井榦樓結構是用大木套疊的井榦)。

抬樑式木構施於高層建築的形象,可見於畫像磚及陶樓建築明器,其柱、樑、枋、斗拱的結構與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斷言,這類建築的出現,不應遲於東漢中期。它們的產生和運用,使得中國建築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時的高臺建築退出歷史舞臺不是沒有原因的。

三、陶質磚、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漢時亦有了新的發展。陶磚不但用於鋪砌室內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還被用於貼砌牆的內表面。磚瓦的表面上,還要模印成紋樣。

漢代則大量用磚於地下工程,例如西漢長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許多空心磚墓和磚券墓的地下結構。它們是否也曾用於地面建築,目前未見實物。但從少量陶樓明器中看到牆面有劃為縱橫磚縫的表示,而且至少還有兩例陶樓下部已施用半圓拱券。

此外,前述畫像石中多次表現之弧狀拱橋的形象,應非當時人所臆造。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中的建築臺基,似乎也是以條磚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築的正脊,亦有類似的磚砌現象。

四、中國傳統的建築結構方式是柱樑或牆樑式,但從西漢初已開始使用正規的拱券結構了。這時以筒拱為主要結構形式,大量用於下水道及墓葬。為了加強拱券的承載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磚加,疊用多層拱券,及在券上澆注石灰漿等措施。

到東漢時才出現覆蓋於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

五、在墓葬中大量使用畫像磚和畫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壞的傳統壁畫與木雕。這些刻畫在門楣、柱、牆、門扉等表面的形象,通過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墓主事蹟、裝飾圖案等,表現了生者對神鬼的崇敬,對死者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憧憬,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雕刻手法上,既有線刻,也有淺浮雕和深浮雕,甚至還有圓體的透刻。

大概是為了造成似壁畫的多彩效果,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上還塗上了紅、綠、黑、黃、紫等各種顏色。這些都使我們得以更加形象地看到了當時世俗生活和社會思想的一個反映面,以及傳統雕刻藝術所達到的藝術水平。此外,畫像磚、畫像石除了表現自身的藝術風格,還和其他墓中建築構件如柱、樑、斗拱上的藝術處理(浮刻、圓雕、壁畫等)相配合,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如山東沂南和安丘石墓及洛陽空心磚墓中所示。

秦漢建築特色

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個高峰。此時高臺建築減少,多屋樓閣大量增加,庭院式的佈局已基本定型,並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法、禮制等制度密切結合,足以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要——中國建築體系已大致形成。

此時的建築已具有廡殿、歇山、懸山和攢尖4種屋頂形式。廡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簷口平直,屋頂正脊**常飾有鳳凰。由以上這些,便形成了漢代建築古樸簡潔,但又不乏朝氣的形象。

漢代歇山頂不多見,從廣東出土的一件明器中可見當時的歇山形狀是由**懸山頂和四周單庇頂組合而成的,並且簷口微微起翹,可能是當時南方的建築風格。

通過大量東漢壁畫、畫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當時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築多用臺樑式構架,間或用承重的土牆;南方則用穿鬥架,斗拱已成為大型建築挑簷常用的構件。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中常用的抬樑、穿鬥、井榦3種基本構架形式此時已經成型。

斗拱在漢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它的種類十分之多,可謂達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在各種闕,墓葬及畫像磚中我們都可以見到它的形象。此時的斗拱雖已能做的比較複雜,但沒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統一,有的結構也不盡合理,在相當的程度上是工匠們個人的摸索。

後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從這些斗拱中脫穎而出的。

漢代的欄杆有臥櫺欄杆,斗子蜀柱欄杆,柱礎的礎質難辨,式樣簡單;臺基用磚或磚石混和的方法砌成;門為版門、還有石木門;窗的紋樣有直櫺窗、斜格窗和鎖紋窗,還有天窗;天花有覆鬥形天花和鬥四天花;柱有圓柱、八角柱、方柱和等,有的柱身表面刻竹紋或凹凸槽。方柱柱身肥而短,有收分,上置櫨鬥;方形雙柱指房屋轉角常每面用方柱一個,各承受一方面的樑架,這種做法後代逐漸減少。

磚的發明是建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至遲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磚,秦始皇陵東側的俑坑中有磚牆,磚質堅硬。漢代建築已廣泛使用磚,西漢中後期至東漢磚石拱券結構日益發達,用於墓室、下水道,除並列縱聯的磚砌筒殼外,還有穹窿頂和雙曲扁殼。

秦咸陽秦宮殿遺址發現有大量瓦當、花磚、石雕和青銅構件。但在秦的建築遺址內使用石構件均不多,加工精度也不高,說明青銅工具加工石材不易。晚到西漢前中期,磚石拱殼才出現,初步具備造磚石房屋的技術條件,但這時木構建築技術已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歐美建築與中國建築有什麼不同中國建築與外國建築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1材料不同。中國傳統建築是木構架體系,如 木庭 皇宮等 而西方傳統建築以石材為主,如 城堡等。2文化不同。但是隨著中國的現代化,現在使用的材料,設計的風格也失去了我們自己的木構架 因為木材的資源匱乏 更因為木材不安全 3形象不同。如 西方以高聳入雲的尖塔表現神聖不可侵犯 我而中國則以斗拱飛簷及壯大 ...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有什麼特點,論述中國建築屋頂結構特點 列舉十種 ?

紋樣的使用,除蓮瓣以外,窄長花邊上常用卷草構成帶狀花紋,或在卷草紋內雜以人物。這些花紋不但構圖飽滿,線條也很流暢挺秀。此外,還常用半團窠及整個團窠相間排列,以及回紋 連珠紋 流蘇紋 火焰紋 飛仙等裝飾圖案,給人以富麗豐滿和氣勢磅礴的印象。這時彩畫構圖已初步使用 暈色 對於以對暈 退暈為基本原則的宋代...

可以從哪些方面研究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史的樑思成著作《中國建築史》

可以根據朝代特點和當時文化背景去研究,畢竟朝代不同,建築風格方向也不同 中國建築史用哪本書好?中國建築史 出版社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1 1 頁數 329 定價 65.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樑思成作品系列 isbn 9787108033536 內容簡介 樑思成,中國 第一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