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國演義(文言文)讀書筆記,求10篇三國演義(文言文)讀書筆記

2021-05-05 21:12:10 字數 4893 閱讀 9230

1樓:匿名使用者

品讀三國 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 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 文學 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

由題目可知,這部**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 66 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

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

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 「 未卜先知 」 ,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 「 忠 」「 義 」 。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

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 「 漢室 」 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 「 智 」 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 「 忠 」「 義 」 的化身。

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

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 文學 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敘述的。

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絡,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 —— 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 「 忠 」「 義 」 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 「 忠貞 」 和 「 智慧 」 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 「 智慧 」 ,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

又如,諸葛亮敢於使 「 空城計 」 ,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瞭解自己 「 生平謹慎,必不弄險 」 ,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 「 弄險 」 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 「 先知先覺 」 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 「 夜觀天相 」 ,幾次 「 錦囊妙計 」 。

而在 「 七星壇祭風 」 ,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 「 巧布八陣圖 」「 班師祭瀘水 」「 五丈原禳星 」「 定軍山顯聖 」 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 「 忠 」「 義 」 思想。

《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 「 大帝 」 ,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 「 忠 」「 義 」 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 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 文學 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

由題目可知,這部**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 66 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

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

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 「 未卜先知 」 ,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 「 忠 」「 義 」 。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

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 「 漢室 」 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 「 智 」 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 「 忠 」「 義 」 的化身。

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

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 文學 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敘述的。

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絡,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 —— 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 「 忠 」「 義 」 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 「 忠貞 」 和 「 智慧 」 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 「 智慧 」 ,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

又如,諸葛亮敢於使 「 空城計 」 ,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瞭解自己 「 生平謹慎,必不弄險 」 ,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 「 弄險 」 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 「 先知先覺 」 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 「 夜觀天相 」 ,幾次 「 錦囊妙計 」 。

而在 「 七星壇祭風 」 ,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 「 巧布八陣圖 」「 班師祭瀘水 」「 五丈原禳星 」「 定軍山顯聖 」 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 「 忠 」「 義 」 思想。

《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 「 大帝 」 ,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 「 忠 」「 義 」 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急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1500字急

水滸傳 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中國名著,與它相媲美的還有 紅樓夢 三國演義 西遊記 號稱 中國四大名著 水滸傳 它真實地描寫了宋代農民起義,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它以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說明造成農...

求三國演義每一回讀書筆記求三國演義每一回讀書筆記

第一回 漢朝末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 關羽 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第二回 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郵一頓。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後決定剿除宦官。第三回 何進被宦官所殺,而與此同時他所召來的涼州刺史董卓已經率兵來到洛陽。董卓欲行廢立之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每篇不少於),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篇(每篇不少於2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 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 蜀 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 關羽 張飛 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 則是以貶居多。三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