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來歷,「語文」二字的來歷

2021-06-03 17:38:23 字數 3660 閱讀 4498

1樓:一鳴驚人軞

請問該從哪方面開始?高手進

真理的核心,似乎已是觸手可得,

「語文」二字的來歷

2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據《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 》,「語文」一詞產生於19世紀末,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為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2023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為「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

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衝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制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

(陳金海《釋「語文」》)

語文在不同的學科裡有不同的所指。

在「語言文字」這一短語中,語言是狹義的,特指口語。語言文字的實質即廣義的語言。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言語文化,其執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

語文也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3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文化的起源與形成 http://column.bokee.

com/128844.html 方塊字的來歷 中國語文是世界上一種十分奇特的語文。漢語方言差異之大,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方言無法相比擬。

漢字歷史之古老,世界上任何一種現代語言也都無法與之相比。更為重要的是,漢字在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上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文字所不具有的。 漢語有八大方言,即:

北方方言、吳語、粵語、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湘語和贛語。每種方言之下還有若干小方言。如閩南話的小方言有廈門話,漳州話和泉州話等等。

漢語方言之多,遠遠超過歐洲語言總數,應是沒有疑義的。 中國方言語音上的差距之大,也遠遠超過歐洲的許多語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義大利人之間可以用各自的母語進行某些基本的交流。

波蘭人和南斯拉夫人也可以試圖猜出**人在說什麼。而閩南人和北方人用各自的方言交談,則幾乎是在相互對牛彈琴。 這種現象對歐洲人幾乎不可思議。

因而他們常常用「語言」 (language),而不是用「方言」(dialect)來描述漢語的這一現象。對歐洲人更不可思議的是,操如此不同「語言」的中華帝國為什麼能存在幾個千禧年沒有分崩離析,而使用同一語言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卻早已四分五裂。拉丁語曾是羅馬帝國的語言。

當羅馬皇帝的子民們用拉丁字母拼寫自己的方言時,就出現了西班牙語、法語、義大利語等語言。隨後羅馬帝國也解體了,拉丁語也漸漸死亡了。這種情況之所以沒有在中國歷史上發生,許多西方學者認為,主要是歸功於漢語書寫系統,即中國十分獨特的漢字方塊漢字。

漢字是世界上現今唯一不表音而只表意的語言符號(有的漢字可做為其他漢字的表音偏旁)。漢字不論是刻在龜甲上,鑄造在青銅器上,刻寫在木簡上,還是書寫在紙帛上,五千年來漢字的形態在變,但漢字不表音而只表意的特性沒有變。不管漢語的語音和語法如何變化,不管漢語的方言如何龐雜,講任何一種方言的中國人,都把漢字視為是自己的文字。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得以延續的主要手段,也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認同的核心內容。中華文明多虧漢字才得以延綿不斷地發展了幾千年。對漢字的認同,也就是對中華民族做為一個整體民族國家的認同。

中國大陸70%的人母語是北方話,香港居民96%的母語是粵語,臺灣73%的人口操閩南話。用各自的方言兩岸三地的中國人無法交流。但他們都認同漢字方塊字,不管是簡體還是繁體。

他們都把用漢字方塊字印刷或書寫的官方文書、文藝作品、報刊雜誌和教科書等等,看做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而用這種文字的印刷品所承載的內涵,包括倫理道德、典章制度、文化傳承、思想理念等等,也就被操各種方言的中國人視為共同的文化遺產。語文和宗教是一個民族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兩大基本屬性。

對中國人來說,語文屬性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宗教屬性要大得多,重要得多。 中國語文之所以對中華民族的凝聚起著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語」與「文」是脫節的。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文」,都是該「文」所屬的「語」的音素符號。

也就是說其他語言基本是:「怎麼發音,就怎麼寫」,除非因語言變異而產生的特殊拼寫規則(日語中使用的漢字除外)。同一概念在中國語文眾多的方言裡用眾多的音素表述著,但記錄下來的文字元號卻是一個。

講各種方言的中國人認同這個符號,也就認同這個符號系統所負載的歷史文化內涵。 我們不難想象,如果中國人用一種拼音字母來拼寫中國的各個方言,而且中國人也不再使用普通話或國語,其後果會是什麼。若干年後,在古羅馬帝國發生的事,在中國就會發生。

一位上個世紀在中國生活了近半個世紀的美國傳教士威廉斯(s. wells williams)已經認識到這點。他說,一旦廢止漢字,用字母來拼寫漢語方言,那麼中華帝國就會不復存在,中國就會**成許多小國。

不編鐘的來歷 編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2023年,湖北隨縣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佔滿一個現代**廳的整個舞臺。

它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鍾共65件組成。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釐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釐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鐘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鍾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託。

整套編鐘和樑架氣勢巨集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鐘中的每隻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

這套編鐘的定音訊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出土後經過試驗性演奏,表明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效能仍然很好,它的發音準確,音色優美,音域可跨五個八度之多,變化音比較完備,因此,古典的和現代的樂曲都能演奏,用來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編鐘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緻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鐘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

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23年。 故宮

語文名字的來歷

4樓:匿名使用者

據《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一文,「語文」一詞系2023年張之洞首用,這一詞語在**時期已經廣泛使用。2023年「國文」「國語」改為「語文」,原因有三:第一,改朝換代的政治原因,「國」容易讓人想到國民黨,所以「國幣」「國會」「國樂」「國術」「**」等一律不允許使用了。

第二,不再講文言文,所以中學的「國文」和小學的「國語」不再有區別。合二為一。第三,處於當時將廢除漢字作為國策、追求世界文字統一的狂熱誤區中。

5樓:絕技風塵

250u收拾收拾收拾收拾護手霜護手霜華東交大錦江大酒店回**

春節的來歷,春節的來歷10字

春節是 古代的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擴充套件資料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 大年 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 慶新歲 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 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

泥塑的來歷,泥塑的來歷50字

泥塑,俗稱 彩塑 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即用粘土塑版製成權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乾,塗上底粉,再施彩繪。是中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漢族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 動物為主。泥...

元宵的來歷(),元宵的來歷(400字)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元夜 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 宵 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司馬遷建立 太初曆 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 唐 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 志 日 每當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