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意思是什麼知道的小夥伴記得評論喲

2021-06-03 19:52:54 字數 5592 閱讀 1273

1樓:匿名使用者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溼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瞭上句詩人問路的物件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2樓:長渺

在清明的這段日子裡陰雨霏霏。人們的心情都不好,有一個人在問哪塊兒有酒店,那牧童遙手指著遠處的杏花村。

3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節人們的所見所聞,有的人在紛紛細雨下快速地走著,就像斷了魂一樣。

牧童頭戴著斗笠放著牛,行人想要喝一杯酒便向牧童問路。牧童指著前面說,杏花村小店就可以喝酒呀。

4樓:一直很無語

清明 唐 ·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節,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樑代,就有人記載過:

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

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

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

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麼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

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

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

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在第三句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裡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

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絡,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裡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

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謠指杏花村的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1、「清明時節雨紛紛 」,說的是詩人所處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在唐代是大節日,在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式多樣。此時杜牧位於池州,陰雨綿綿,徒生出悲涼的氣氛。

2、「路上行人慾斷魂 」,說的是詩人看見路上行人在吊念逝去親人,行色匆匆,詩人看到這個景象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3、「借問酒家何處有」,說的是詩人觸景傷情,想起遠方的親人,清明時節要冒雨趕路,雨溼衣衫、春寒料峭,心中惆悵不已。詩人希冀借酒消愁,以慰藉遠在他鄉漂泊無依的惆悵感。

4、「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人看見騎牛的牧童,便向他問路,尋找酒家,牧童遠遠的指著遠處的杏花村 ,此處為一個轉折,前幾句渲染了悲涼的氣氛,最後一句牧童童真的話語為詩人指路,小牧童童真清澈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好一番熱鬧的景象,與清明時節的悲涼氣氛截然不同。

前兩句營造的是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先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擴充套件資料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1、盪鞦韆

2、蹴鞠

3、踏青

4、植樹

5、放風箏

6、掃墓祭祀

7、插柳

8、射柳

9、鬥雞

10、蠶花會

6樓:攪沫沫獅子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7樓:甯噯

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溼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瞭上句詩人問路的物件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8樓:阿斯薩斯的

【標題】清明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內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1、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斷魂:指心裡憂鬱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3、遙指:指向遠處。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譯詩】

清明節這一天細雨濛濛,

大路上的行人觸景傷情。

請問小牧童何處有酒店?

遠處的杏花村裡酒味濃。

【賞析】

這首小詩,運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圖。首句用「清明」點出時令,用「雨」寫出環境和氣氛。「紛紛」二字既描繪了春雨的意境,又寫出了雨中行人的煩鬱心情。

「雨紛紛」,境界迷茫,令人惆悵。詩人在這裡運用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第二句的「欲斷魂」傳神地描繪出此時此刻行人觸景傷情的內心活動,在濛濛細雨中又增添了一層愁緒。

何以消愁?於是第三句一轉,提出「酒家何處有」。在第四句裡,牧童以動作代回話,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真乃「此時無聲勝有聲」。

「遙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這不遠不近之間。這首詩意境優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尋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

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援。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

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首詩描寫的是啥時間

這首詩描bai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du,抒發了孤zhi 身行路之人的dao 情緒和希望。賞析內 詩的容首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 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 天街小雨潤如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樣的雨雪天氣除了這句詩之外不知用什麼好詩句來形容了

一 這一句詩的意bai思是 江南清du 明時節細雨紛紛飄zhi灑,路上dao羈旅行人個個落魄版斷魂。權二 擴充套件知識 1 原詞欣賞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2 作品簡介 清明 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

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全詩及意思清明時節雨紛紛全詩是什麼?

全詩 清明杜牧 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註釋 清明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歷代有踏青掃墓垢風俗。紛紛 形容多。斷魂 神情悽迷,煩悶不樂。借問 請問。杏花村 杏花深處的村莊。受本詩影響,後人多用 杏花村 作酒店名。釋義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