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對上背水一戰哪個能贏,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有什麼區別

2021-07-25 04:51:32 字數 4063 閱讀 6887

1樓:匿名使用者

都不贏。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釜:

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

2樓:

都玩兒命了,拼了! 背水一戰厲害點!

3樓:錢言萬語

相對比破釜

沉舟要歷害

點,因只主

動行為,而

背水一戰有

可能被對方

打得背靠河

邊,而破釜

沉舟則主動

把船弄沉顯

得主動性更

大一些。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有什麼區別

4樓:炎龍之皇

從戰術上來講破釜沉舟主動,背水一戰被動。?

敵我實力存在巨大差距,不用非常特殊的方法,必死無疑。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並請採納!

5樓:暴強~狂少

沒多大區別,都是斷了自己後路來激勵自己做最後的拼搏

6樓:韃紛呈

有,破釜沉舟是進攻,你有選擇的餘地,背水一戰是防禦,你沒得選擇只能打

7樓:男孩

差不多、前者要更很一點、絕路了已經

8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什麼區別,全是近意詞,比喻不留後路,必打勝仗不可

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哪個厲害?

9樓:地煞

都不贏。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釜:

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

10樓:百度使用者

十二月,英、蒲二將初戰得勝後,項羽率全部楚軍渡過漳水,令全軍「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楚軍士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地,連續數次擊敗章邯軍。

此為破釜沉舟典故發生於歷史上有名的戰役"鉅鹿之戰"中此戰役為對推翻秦朝暴虐統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而背水一戰的典故為: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這是發生在楚漢之爭時期的戰役

兩者相較 鉅鹿之戰戰役意義大的多,(至少後世對其評價高的多)因此如從戰役意義來說,結論是破釜沉舟大於背水一戰

11樓:0o奧茲國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臺地區)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鉅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

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鉅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總結起來,破使項羽奠定了霸王的基礎,背是韓信東征第一戰,為漢的建立打下基礎,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還是破釜沉舟更精彩.

12樓:魔紗兔

破釜沉舟的前提不也是背水一戰嘛!

所以還是破釜沉舟的氣魄大。

13樓:匿名使用者

背水一戰是被動的

破釜沉舟是主動地

精闢!!!

14樓:石田石田桑

破釜沉舟大於背水一戰.

15樓:迷失的小悠

這個...有什麼可比性嗎???個人比較喜歡項羽

16樓:藍色使者之王

都很厲害,主要在於戰術的運用

17樓:匿名使用者

白痴`兩個一樣的~僅僅是名字不同追溯到古代戰術想法是一樣的~沒有哪個更強

大家認為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這兩個著名戰役那一個打得更漂亮?

18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是破釜沉舟,雖然都是被逼入絕境,但他更能體現出一個軍事指揮家的智慧

19樓:劇皖清

韓信背水一戰

劉邦出關與項羽爭天下,韓信受命東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進擊趙國。韓信率軍在離井陘口三十里處駐紮,又選輕騎二千人,手持紅旗,隱蔽山後觀察趙軍。吩咐他們如果趙軍出營,就乘虛入其營壘,拔掉趙軍旗,換上紅旗。

佈置完之後,韓信便率萬人先行,背靠大河佈下軍陣。第二天天一亮,韓信就命令進攻井陘口。趙軍出營迎戰,雙方激戰許久,韓信軍假裝敗退,棄旗丟鼓,退入營壘之中。

趙將陳餘見到這個情景,遂以全軍進攻韓信軍。韓信軍背後是河,無路可退,全都拼死戰鬥,勇猛拼殺。就在這個時候,事先埋伏在山後的漢軍乘虛進入了趙軍營壘,拔掉趙旗,將2000面漢軍紅旗插上。

趙軍見不能戰勝漢軍,便想退回營寨,卻見營寨已被漢軍佔領,全都驚慌不知所措。漢軍前後夾擊,趙軍大敗。事後,有人問韓信:

「按照兵法,應該背山面水佈陣,您反其道而行之,卻取得了勝利,這是為甚麼?」韓信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法的一個原則。

我所率的兵,大多沒經過嚴格的訓練,只有將他們放在死地,他們才能人自為戰,拼死爭殺,如果把他們放在生地,他們都會逃走,怎能打勝仗呢?」

而同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法,後世很多人效法韓信「背水一戰」從而成就了極多的失敗戰例,有名的「馬謖失街亭」,馬謖這傢伙放棄鎮守咽喉要道,卻跑上山去駐防,本來想的就是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被圍,斷水斷糧,勉強跑回去了還被諸葛亮砍了,可見同樣的戰法也要看統帥能力的高低。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孤注一擲的意思有何區別?

20樓:匿名使用者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常是中性詞或褒義詞重在褒獎其勇氣孤注一擲常有貶義賭徒心理瘋狂的自殺式的

2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是他們真實的都是一個故事,可是呢他們的寓意卻都是一樣的。

22樓:匿名使用者

區別在於成語的出處 喻意沒區別

歷史上,項羽韓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都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那麼有沒有與之相反,靜候時機,穩中求勝的戰例

23樓:匿名使用者

穩中求勝的例子一般是雙方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的戰爭,而且往往打的不會太精彩所以很少能夠名留青史的。

一般能名留青史的戰爭大多是兵力懸殊的戰爭,而且大多都是奇襲。

不過靜候時機,然後突然發動奇襲的案例倒是不少....

比如定軍山斬夏侯等等。

國內的例子有其他朋友都說過了,正巧我最近在看日本史,就給樓主舉一個日本戰國時期的例子吧

日本戰國時期(相當於我們國家明朝)有三大最出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我舉其中之一,也就是嚴島之戰,這是典型的以少勝多而且靜候時機的案例。

嚴島之戰是毛利元就和陶晴賢之間的戰爭,毛利元就的實力比較弱小,但是他號稱當時的謀神,而對手陶晴賢則實力龐大並且非常勇武,人送外號西國無雙。

嚴島之戰時雙方兵力懸殊,陶晴賢的兵力差不多是毛利元就的三四倍左右,而毛利元就的計策非常高明,他先駐紮在海邊的城堡裡,作為誘餌吸引陶晴賢來打,然後趁著暴風雨偷偷把兵力左右分散包圍開來,並且聯絡了一部分海盜封鎖海上。

等第二天開戰時,陶晴賢的兵力先從海上登陸,登陸到一半的時候毛利元就開始攻擊,這樣就打出了一個三方面的包夾戰,這時候陶晴賢決定撤退,結果撤退的時候被海盜攔住撤退不了,最終全軍覆沒。

而毛利元就通過這次戰爭基本奠定了日本西部的霸主地位

24樓:_____玲瓏骰子

穩中求勝一般兵力差不多←_←

25樓:9塊9包郵精選

馬服君趙奢 閼與破秦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的故事,各左右,好的加分

破釜沉舟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原戰國各地諸侯紛紛響應。秦將章邯擊破了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之後,圍攻趙王的鉅鹿城,趙王趕緊派人四處求救,燕齊兩國援趙大軍早就趕到了,但懼怕秦軍強大,都遠離秦軍駐紮。楚懷王也派宋義為上將軍前去救趙,但是宋義卻是一個膽小怕事 自私自利的小人,每天在大帳中飲酒作樂,從不提出...

行此破釜沉舟之舉,背水一戰,下一句,誰幫我補充一下

本來想好了3句,要給你打上。但是我還是給刪了。因為你這句話裡面 有點問題吶。破釜沉舟是項羽成名之戰,背水一戰又是項羽死亡的那一站。這一句話裡面出現了兩個故事,雖然意思 都懂。力挽金戈鐵馬之勢,百戰不殆 求接下一句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不破樓蘭不還 三個典故,兩個成語,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不破樓蘭不還...

背水一戰的典故,急,背水一戰的典故是什麼

成語故事 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漢高祖三年 公元前204年 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