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關於包拯的故事,關於包公的故事

2021-08-15 05:15:07 字數 4747 閱讀 5140

1樓:仲珊雨亭

他老在天長縣任知縣時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

」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

」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2樓:麥ya糖

傳說中的包公簡直是個神,任何複雜的案件,經過他的審理,總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問下,總是原形畢露。他明察秋毫,摘奸發覆,洗冤雪枉,因而贏得「包青天」的稱號。

一部洋洋灑灑、50餘萬言的《包公案》講述了包公許多精彩的斷獄故事。其實,這些斷案故事絕大多數都是後人虛構新增的。 確實見於歷史記載的、有關包拯的斷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長縣任知縣時遇到的一件事: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

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

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

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包拯在歷史上當然不至於只斷過這上個案件,可惜其他的案例在史書上沒有留下記載。包拯是人不是神,他不是時時事事都能做到「明察秋毫」的。他也不過失誤,有過被人愚弄的事情。

歷史上倒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在他任開封府知府時,有個人犯了法,按法律規定,應當杖脊。於是犯人賄賂了包拯身邊的小吏。

小吏深知包拯的性格,乃對那個罪犯說:「明天你見到包大人,他必定先交給我審問,你別的話不要說,只管喊冤自辯,我自有辦法。」第二天,罪犯來見包拯,包拯果然吩咐上小吏審問。

罪犯按照小吏的提示,只是喊冤,自辨不已。這個小吏故意裝出盛氣凌人的樣子,大聲呵車斥道:「少廢話,給我老老實實地受杖!

」包拯生平最恨以強凌弱,如今看到小吏這樣狐假虎威,不禁大怒,當場將小吏打了17杖,而對那罪犯卻從輕發落了。包拯這樣做,其目的是想壓一壓小吏的氣焰,殊不知卻中了小吏之計,為他所賣了。 傳說中的包拯家世清貧,命運偃蹇,生下來就是個「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兒,被父母遺棄。

幸蒙兄嫂憐愛,將其撫養**,並聘請恩師,教悔他一舉成名。這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時代,深受父母恩愛和教養。

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所以史書上說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正因為他孝順父母,故在他29歲中進士後,竟辭官歸裡,頤養雙親,以終天年。直到先後給父母送終,並且守制滿期後,包拯才出去做官。

先任天長縣知縣,後又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端硯,作為向朝廷進貢的貢品。由於過粗官吏大量**,每年進貢端硯數不斷增加,人民不堪負擔。

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不得加碼、**,一掃往日貪風,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在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 包拯的廉潔無私、受到人們的讚賞。

慶曆三年(公元2023年),包拯被調往京城任監察御史,這雖沒有多大實權,但包拯能夠盡職盡責,對宋朝的內政外交提出許多批評和建議。三年後,包拯調任三司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掌管全國戶口和稅務。他曾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後來的省)的財政、監察事務,工作乾得很出色,故兩年後又升為戶部副使。

皇祜二年(公元2023年),包拯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無權。包拯又稱包待制,就是由此而來。

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這倒是很重要的職務,可以指出朝政的種種弊病。在此任上,他曾多次抨擊不法的權臣,而且對時政提出種種批評和建議。然而包拯在此任上並未幹多久。

兩年後,包拯被改命為龍圖閣學士,龍圖閣是皇家「圖書檔案館」,這也是包龍圖這一稱號的由來。龍圖閣學士是個虛銜,包拯帶著這個虛銜又先後在河北、廬州、池州、江寧等地任地方官,十幾年後他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在開封府任上,他只幹了三年,就升為權三司使之職。

第二年又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傳說中說包拯是宰相,甚至是首相,人們呼之為「包相爺」,恐怕就是據此誇張而來,其實包拯從未任過宰相。 不過,此時包拯已是年過六旬的垂垂老翁了,兩年後,包拯就病死在開封。

彌留之際,仁宗還親臨包拯府第看望。包拯死後,宋朝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諡號「孝肅」。所以人們也稱包公為「包孝肅」。

包拯無論在什麼任上,也確實能做到不畏權勢。他最受到百姓愛戴,還是在開封府任上。因為在此任上,他經常直接處理百姓中的事情。

據歷史記載,他在任開封府知府期間,有兩件事比較突出: 一是簡化了民眾告狀的手續。當時儘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一個平民百姓要想告狀,還是難於上青天。

不但手續繁多,機時且根本見不到長官的面,這就為那些奸吏豪強舞弊創造了條件。包拯到開封府上任後,作出新規定:大開官衙正門,凡是告狀之人,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當面陳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難。

這一改革,深受百姓歡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開封城內有一條惠民河,河兩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達官貴人的府第。

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氾濫,淹沒街道,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包拯經過調查,發現河水氾濫,在於河流淤塞不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一些達官貴人在河上築堤修壩,將壩內之水據為己有,種花養魚,並和自己的住宅連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園。

要疏通河流,必須拆毀堤壩,沖走水上花園。包拯不顧達官貴人們的反對,毅然下令將所有堤壩和花園拆毀。雖然後來權貴們告到仁宗那兒,由於包拯做得完全正確,仁宗也只得緘口不言。

正因為包拯敢於為民作主,不畏權貴,所以京城流傳一句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儘管百姓打不通關節也不要緊,因為有包拯為我們做主。

但是,包拯畢竟權力有限,並非像傳說中的那樣法力無邊,憑著皇帝賜給的三口「鋼鍘」,可以「先斬後奏」。因為當時宋朝法律規定,該判流刑和死刑的罪犯,地方上是無權判決的,必須上報**審批,經皇帝欽定後才能實行,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內都沒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包拯也從來沒有所謂權威無邊的三口「鋼鍘」。

而且宋朝的死刑執行方式也只有斬、絞二種,儘管後來出現過「凌遲」(即千刀萬剮),但也是極個別的特例罷了。 歷史上的真包拯確實大公無私,做了官以後對家裡人的要求也很嚴。他曾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

「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已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誰要是做官犯了貪贓,死後不得葬進包家祖墳。

所以包拯一直被人們視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有一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千古流芳。這就是清正廉潔、萬世景仰的包拯。

在宋代,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後世則敬稱他為包公。包公出生於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慶),揚名於開封。然而如今關於包公的故事大都來自開封。

有幾人知曉包公與廣東肇慶的歷史淵源——包公於公元2023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長官,當時他42歲,是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 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聲斐然。他因地制宜,開創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式農業之雛形;他建立了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創辦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學校;他設立了一座龐大的儲糧備荒的穀倉——豐濟倉。

這幾件大事,是包公為端州成為西江中下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籌劃與貢獻。包公主政端州期間,還促進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共同繁榮,加強了**與地方的關係。 而在端州流傳最廣的一件事是包公「不持一硯歸」。

當時端州出產的硯十分珍貴,被作為獻給皇帝的貢品,實行限額開採。過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進貢」名義層層加碼掠奪百姓,而包公離開端州時,卻「不持一硯歸」,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後來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說。 包公在端州不僅政績突出,還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蹟。

其中,七星巖的題字是現在僅存的包拯手跡,彌足珍貴。 所有這一切形成了獨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不僅是宋代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宋史研究上很有價值,還在嶺南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廣東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雖坐擁燦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肇慶長期以來卻開發利用不夠。中共**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曾多次指出,包拯在開封府1年零3個月名揚天下,在肇慶為官3年而世人知之甚少。在建設文化大省的今天,肇慶市明確提出了以「包公文化」為切入點建設文化名市的戰略。

肇慶正在抓緊開發與「包公文化」相關的硯洲島以及端硯文化,恢復包公府衙,出版《包公興端州》一書,創作拍攝電視連續劇《包公端州傳奇》,與開封、合肥聯合開發「包公文化」旅遊線路,等等。可以相信,擦亮「包公文化」品牌,將為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寫下光輝的一頁。

關於包公的故事

3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個無bai賴,將一個農du民告到縣衙,包拯zhi對那農民說:「你回家dao把牛殺了,自內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容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

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

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巧判小孩

有兩個婦人為了一小孩而鬧上了公堂,包拯判定兩人一人拉小孩的一隻手,誰拉贏了那個小孩就是誰的,在經過一番拉扯之後,其中一位含著淚鬆開了手,但是最終包拯卻把小孩判給了那位婦人.別人不明其理,問之,包拯說到:」誰會忍心讓自己的小孩受到傷害啊!她放手是因為她心疼她的孩子!

你沒看見她是含著淚的嗎?後來包拯就把孩子還給了這位母親!

誰知道關於春節的故事,關於春節的故事

春節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 年 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 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年 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

誰知道關於珍惜時間的成語故事,關於珍惜時間的成語故事

一寸光陰一寸金 解釋 一寸光陰和一寸長的 一樣昂貴。比喻時間十分寶貴。出處 元代同恕 送陳嘉會 詩 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淮南子 原道訓 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唐 王貞白 白鹿洞二首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示例 持將此物寄知音。元 史樟 莊周夢 第二折 讀書...

誰知道海南「鹿回頭」的愛情故事,關於鹿回頭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殘暴的峒主,想取一副名貴的鹿茸,強迫黎族青年阿黑上山打鹿。有一次阿黑上山打獵時,看見了一隻美麗的花鹿,正被一隻斑豹緊追,阿黑用箭射死了斑豹,然後對花鹿窮追不捨,一直跑了九天九夜,翻過了九十九座山追到三亞灣南邊的珊瑚崖上,花鹿面對煙波浩瀚的南海,前無去路。此時,青年獵手正欲搭箭射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