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安石的評價,說說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2021-09-21 17:48:58 字數 3640 閱讀 7859

1樓:無→忍

王安石推行的變法,歷史上的評價多有不同。北宋時期,其反對派就以修史的方法進行批評。到了南宋,再次通過修史的方法對其改革進行定性,指出王安石變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滅亡(有說法指出是南宋朝廷為了推卸皇室的責任)。

以後歷朝歷代均以此作為依據,對其變法做出這樣的判斷,以至於在宋元話本里有文章專門諷刺。范仲淹評價道: 進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但是王安石的家鄉的一些文人出於同鄉的原因進行了一些爭辯,例如陸九淵等。

歷史發展到近代,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變故,改革的呼聲日益提高,所以對王安石變法開始進行正面的評價,主要的人物有梁啟超、嚴復等,梁啟超的《王安石傳》,他說:「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當之矣……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他們從社會現實需要出發,呼籲改革精神。

以後對王安石變法的研究越來越多,並在**時期有所推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王安石的評價主要從階級等角度出發,以後逐漸取消了這種方法,從具體的利益角度來看他的變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俠、鄧廣銘等。

在海外,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就認為,王安石的多項改革,涉及將當時的中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以及數目字管理,但不見容於當時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關技術能力而無法取得成功。 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長信,列舉實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

〈答司馬諫議書〉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所謂「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正是王安石的寫照。進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范仲淹

2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樓:孤獨漁翁

第一、文學家,王安石在文學方面具有一定的才華。

第二、改革家,改革家不是褒義詞,是中性詞。衡量一個改革家是否偉大的標準在於他頒佈的法規或者措施是否促進了國家的發展,是否提高了生產力。

第三、倔強。一個偏執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往往是一個性格倔強,堅持己見的人。

4樓:4m_以為

自南宋建立900餘年以來王安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好像一個謎似的,為人們所不理解。近代以前無論官方或是知識界,都把他看做『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異端和瘋子,把他的改革視作導致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近代以降隨著古老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強行開啟,老大帝國千年榮耀變成不值一錢的陳詞濫調,王安石又被渴望變革,呼籲變革的人們捧到了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個為資本主義世界設計藍圖的大人物。

說說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5樓:大路五點一刻

王安石本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銳行變法,但因性格、運氣、舊黨及富豪反對和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失敗,其人亦被舊黨標上「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所促成的黨爭更加速了北宋亡國。宋高宗為開脫父兄的歷史罪責,以靖康元年以來士大夫們的議論,把「國事失圖」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紹興四年五月宋高宗詔命重修《神宗實錄》以否定王安石變法為基調,這一定讞對於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王安石作為北宋亡國元凶的論調,經宋國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襲,成為中國皇權時代官方定論。

南宋以後,王安石變法總體上是被否定的,但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則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舉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馬法得到較多的肯定。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陸九淵,元朝有吳澄、虞集,明朝有陳汝錡、章袞,入清後有顏元、李紱、蔡上翔、楊希閔、龔自珍、陸心源等。

王夫之認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說是「禍天下而得罪於名教」。如蔡上翔以為「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千裡,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南渡以後,元祐諸賢之子孫,及蘇程之門人故吏,發憤於黨禁之禍,以攻蔡京為未足,乃以敗亂之由,推原於荊公,皆妄說也。

其實徽欽之禍,由於蔡京。蔡京之用,由於溫公。而龜山之用,又由於蔡京,波瀾相推,全與荊公無涉。

」對王安石的褒揚,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尊重和敬仰「鄉賢」優良傳統的一種表現;其二,顏元、龔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變法,與他們和王安石有著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開。

6樓:匿名使用者

歷代評價

明代奸臣楊慎的《鉛丹錄》對王安石極盡毀謗之能事,謂為「古今第一小人」。最嚴厲的指控是:「王安石的變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

入清後蔡上翔則有《王荊公年譜考略》一文為王安石之辨誣,以為「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千裡,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南渡以後,元佑諸賢之子孫,及蘇程之門人故吏,發憤於當禁之禍,以攻蔡京為未足,乃以敗亂之由,推原於荊公,皆妄說也。其實徽欽之禍,由於蔡京。

蔡京之用,由於溫公。而龜山之用,又由於蔡京,波瀾相推,全與荊公無涉。」。

梁啟超的《中國六大政治家——王荊公》一書為王安石及其變法翻案代表作,在史料上大量參考蔡上翔的《王荊公年譜考略》,把王安石比作中國的克倫威爾,說他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垢」,稱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

青苗法和市易法實為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雛型,免役法堪稱「與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正同」。熙寧八年(2023年),農田水利法推行五年之後,「荊公初執政,即分遣諸路常平官使專領農田水利,吏民能知土地種植之法,陂塘圩土旱堤堰溝洫利害都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隨功利大小酬賞。其後在位之日,始終汲汲盡瘁於此業。

史稱自熙寧二年至九年,府界及諸路所興修利水田凡一萬七百九十三處,為田三十六萬一千一百七十八頃雲。」,「荊公所開水利,不可悉數,其大者曰浚黃河,清汴河。」

梁啟超對變法的結論是「實國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

鄧廣銘、漆俠皆肯定王安石變法。王曾瑜則以聚斂為由,否定王安石變法。

失敗主因

從各項經濟上改革內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規模甚大,其中理財方面最為重要,只可惜實行上反而成效一般,受到時人抨擊。平情而論,王安石變法遭到失敗,不能完全推到守舊派反對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檢討。下列可就五方面論之:

(一) 政策未能對症下藥──王安石的變法所針對的只是皮毛,遠未到核心問題──支出太多,而支出太多則是因為冗官。不針對到冗官,財政問題解決不了。但王安石的改革非但不是針對支出太多問題,反而是以增加國庫收入為主,如此則不能解決財困。

又如軍事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非針對到宋朝的軍事死穴──**弱枝,重文輕武政策。

(二) 政策本身之缺點─—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實行,與理想相去懸絕。如果貧困民戶自願請貸官錢,尚有可說,但實際上是地方官強迫農民五家互保後在逐家派定數目,稱為散青苗,地方官為了保障秋後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物件是中上之家而非貧下之戶,蓋怕貧下戶無力償還,這還談什麼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這數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負擔的。

(三) 拘泥古制─—王安石說他的新法皆出於先王及孔子遺訓,以塞反對新法之人的口,如將青苗法比之「周禮」之泉府;免役法本之於「周官」的府史胥徒,王制之庶民在官祿足以代其耕;保甲法比於先王之農為兵,市易法比於漢之平準。古今風俗不同,環境各異,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時合宜。

(四) 剛愎自用─—王安石性剛,與神宗議論國事,有所抗辯,聲色俱厲,神宗每為之改容聽納。創行變法之初,司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過,自信太厚,安石覆書**,深不以為然,二人本是極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從此畫地絕交。

7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變法是我國古代,封建統治內部為啦減輕國家內部階級矛盾發起的,變法運動王安石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減輕了宋朝經濟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緩和啦國家矛盾。

求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說說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看是要看兩面 就是有好的 也有壞的 其他靠自己吧 說說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王安石本以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銳行變法,但因性格 運氣 舊黨及富豪反對和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失敗,其人亦被舊黨標上 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 所促成的黨爭更加速了北宋亡國。宋高宗為開脫父兄的歷史罪責,以靖康元年以...

如何評價北宋王安石變法呢?

針對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進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改變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因為觸犯了許多人的利益,最後失敗了。他積極變法的本意是好的,可以增強國力,但是操之過急,方法不當,加速了北宋的滅亡。我覺得這個變法還是很有用的,但是可惜最後沒有成功。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

8論述王安石變法及其歷史作用,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王安石變 述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 1069年 開始,至元豐八年 1085年 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 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 理財 整軍 為中心,涉及政治 經濟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