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繼朱元璋朱棣後都沒什麼像樣的皇帝

2022-01-05 16:57:19 字數 4771 閱讀 1558

1樓:完顏萁

其實總體上講,明朝的皇帝都不怎麼樣。從根上就不行,民間有句話叫黃鼠狼下耗子,一窩兒不如一窩。

不過具體分析的話,根本原因在國庫和皇帝的私庫分不清,賦稅每年翻番的變動。信任宦官,寵信後宮外戚,這都是原因。在明朝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黨爭的問題,是最為嚴重的。

特務機構的橫行是一大特點了,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更不敢信任皇帝,老百姓不信任大臣,大臣不在乎百姓,這樣的國家,你說能多久,明朝生存的時間算久了,好在外敵不強。最後是內耗而死。讓滿州得了個便宜。

2樓:匿名使用者

政體問題 沒了丞相 士林和宦官的權勢可以壓住皇帝了 比如張居正說的 不為輔 乃攝也 (不是首輔,是攝政) 但是他們之後還是有不錯的皇帝的 只是要和朱重八,朱十三比就不行了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宦官 第二宮廷制度 而且沒聽說過一個俗語嗎? 富不過三代! 中途也出現過幾個好點的帝王 可是富貴的生活終究會使人墮落 不思進取!

4樓:

簡單的可以歸因到宦官作亂。但其實封建王朝總是要滅亡的,只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 畢竟是世襲制,怎麼可能代代出明君呢?

5樓:匿名使用者

拿萬曆來說,十歲不到就踐祚了,被她媽媽緊緊地管教控制,讀書稍不用功,就要罰跪。一朝天子有何威儀!對於張居正的問題也是人云亦云,最後還在張死後把張家滿門抄斬了。嗚呼,可嘆明之氣數盡矣

6樓:mikuru光線

明宦官之亂始於朱棣。。。。

史官對朱棣的兒子評價還是挺高的,就是太短命。不過明朝的皇帝個個都個挺有意思的。。。

7樓:仲珊雨亭

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哪朝哪代不都是這樣————————頭幾個還行,後面就不大不如前了。

8樓:匿名使用者

1.不經生死戰陣,不知奮勇當先

2.朱元璋朱棣是著名的勤奮,如果不是因為國內局勢動盪,哪個皇帝願意讓自己累死阿?否則就不會出現丞相這樣一個**職務了。

3.明朝也不是沒有什麼像樣的皇帝,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仔細看看他的歷程就會發現,如果不是生的太不是時候了,也許他會是大明的一個明君。

4.明朝的大臣都太厲害了,于謙,王守仁,嚴嵩,張居正,東林黨,魏忠賢,袁崇煥。個個都是功高蓋主,名垂千古的人物(惡名也是名)。

9樓: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為

10樓:曼聯就是我

有啊雖說後來沒有什麼聖君但明君還是有的如明思宗崇禎皇帝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為複雜的一個.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當然,複雜性格的背後,是複雜的政治形勢.

農民起義、後金軍隊的入侵、災荒、大臣之間的堂同伐異,都是讓思宗頭痛的難題。處理這樣的難題,成功或者事物都是正常的。孟森說:

「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死的時候,也是這樣自解的。此後,歷史學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皇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然而,人才何代無之?要在知人善任罷了。然而崇禎朝「有君而無臣」。

思宗既想有心為治,卻不識用人之道,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而且,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不知恤民」。因此,一方面,一個勤政、自律、立志有為的皇帝無奈成為亡國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思宗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馭下之嚴,卻正是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催化劑。

其中,他的自信和有為可以表現在他對魏忠賢的處理上。

神明白運」是明末松江名士夏允彝對思宗在處理這件事上的評價。稍後的史學家如談遷等人,也對思宗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的穩重、魄力,讚歎不已。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卻如曇花般一現而過。

在接替兄長皇位,他能很快地進入角色,順利地排除一切影響,不動聲色地除去權傾朝野的魏忠賢,是思宗幹得最漂亮的一件事。

但是,他的多疑和剛愎,也在對待袁崇煥的事件中顯露無餘。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賢顯然讓他對自己的政治才能產生了過高的估計。這樣,他的自信就慢慢變成了自負,進而變成了剛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親為卻沒有收到好的效果。

正如他自己所說,他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事事乃亡國之象。其中錯殺袁崇煥更是愚蠢之極。

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由於是南方人,思宗私下稱他為「蠻子」。袁崇煥的才能體現在軍事方面,即使是在他被殺之前的一段時間,思宗仍認為「守遼非蠻子不可」。

袁崇煥「不愛錢,不怕死」,決定了他必然深受士兵們的擁戴,他的軍隊也由此成為明末最有作戰力的軍隊。崇禎即位,任命袁崇煥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等於是將遼東的防務全部委託給了袁崇煥,信任可見一斑。但僅僅過3年,袁崇煥便在北京的西市被凌遲處死,然後傳首邊關示眾。

史學界對袁崇煥之死有多種解釋,如「五年平遼」的誇誇其談、擅殺毛文龍、黨爭的後遺症、皇太極的反間計等,這些都是袁崇煥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是最終要了袁崇煥命的還是思宗的決定。僅僅3年前,對比3年前的平臺召見、君臣面晤、賜尚方寶劍,真是天壤之別。

其間的變化,真可以說明崇禎對袁崇煥由信任到懷疑態度轉變。

其實,皇太極的反間計很簡單,無非就是效仿了《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幹盜書的故事,讓俘虜來的宦官楊某偷聽到「袁經略有密約」的對談,再縱楊某逃脫。明眼人稍加思考,即能明瞭。但此事正發生在後金軍隊逼近京城的敏感時刻,楊某回宮對思宗一彙報,袁崇煥就麻煩了。

崇禎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禎帝命令將袁崇還凌遲處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還傳》說:「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資,天下冤之。

」袁崇煥一死,遼東的戰局便無人可以收拾。因此,當崇禎三年農民起義聲勢明顯壯大後,明王朝從此便陷入了內憂外患的雙重困境。但是,思宗好像從來都不會從失誤中吸取教訓。

在此之後,他又密令孫傳庭在崇禎十五年(1642)殺死了李自成的同鄉賀人龍——一名在鎮壓農民起義中頗為悍勇的將領。據說,賀人龍被殺後,農民起義軍酌酒相慶說:「賀瘋子死,取關中如拾芥矣!

」可見,思宗的多疑、擅殺,真是在自毀長城!!

而他的燥苛則明顯的表現在他馭下極嚴上。

孟子說過,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國與役處。就是說,一個亡國的君主總是將他的臣民視為奴役。思宗正是這麼一個人。

思宗對於大臣的嚴峻、刻薄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作為一個自律甚嚴、急於求成的帝王,他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變長期積累下來的陋習。陝宗嗣在給思宗的奏疏中批評思宗「日習於尊倨而不自知」、「日趨於紛苛而不自知」。

一個過分苛求的帝王之下,是很難出現敢於擔當的大臣的。後代史學家常感嘆崇禎朝是「有君無臣」。其實,崇禎朝被殺的大臣是最多的。

在一個頻繁更迭和濫殺大臣的朝代裡,又有誰敢有什麼動作呢?

皇帝督責越嚴,臣下越不敢有所擔當;皇帝焦勞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晚明學者劉宗周就在批評思宗的奏摺裡說:「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釀為功利;功利之心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之不已,積為壅蔽。

」崇禎朝的政局,正是這樣惡性迴圈下去的,而思宗最終也落得眾叛親離。 弘治(明孝宗) 弘治為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的年號,相對於公元2023年至2023年,前後共十八年 明孝宗朱佑樘,憲宗第三子,成化六(2023年)七月三日生,十一年(2023年)十一月八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2023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2023年)五月七日逝於乾清宮,享年36歲,諡「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十月十九日葬泰陵。 孝宗是明代中葉唯一的較為勵精圖治的賢君。他即位後,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太監樑芳、外戚萬喜及其黨羽均被治罪。

又淘汰傳奉官2000餘人;罷遣禪師、真人等240餘人;佛子、國師等780人,被追回誥敕印仗,遣歸本土。並調整內閣班底,罷免了不學無術、依附權要的閣臣萬安、尹直等人。 孝宗在位期間,勤於理政,選用賢臣,當時被任用的徐漙、劉建、李東陽、謝遷、王恕、馬文升和倫文敘等人,都是正直忠誠的大臣,在弘治一朝發揮了較大作用。

孝宗常召閣臣至文華殿,讓大家共議大臣的章奏,寫出批詞後,自己再批改頒發。所以,閣臣李東陽高興地說:「天順以來,30餘年間,皇帝召見大臣,都只問上一二句話,而現在卻是反覆詢問,討論詳明,真是前所未有啊!

」弘治十三年(2023年),大學士劉健上奏說,晚朝散歸後,天色已黑,各處送來的檔案往往積壓內閣,來不及處理,如有四方災情,各邊報警等事務,就有耽擱的可能。於是,孝宗特定除早、晚朝外,每日兩次在平臺召見有關大臣議事。從此出現了「平臺召見」這一新的朝參方式。

孝宗對臣下寬厚平和。早朝的時候,孝宗親御奉天門,大臣們言事,要從左右廊廡入門內面君而奏。有的大臣因地滑,行走失儀,孝宗從不問罪,奏本中有錯字也不糾問,經筵講官失儀,他還寬慰數詞,不使其慌恐。

有一年冬天,孝宗夜晚坐在宮內,覺得天氣寒冷,就問左右內臣:現在**有在外辦事回家在路途的嗎?左右回答說:

有。他又說:「如此凜冽且昏黑,倘廉貧之吏,歸途無燈火為導,奈何?

」遂傳下聖旨,命今後遇在京**夜還,不論職位高低,一律令鋪軍執燈傳送。這些事雖不算大,但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如此曲體臣下,也確屬不易了。 孝宗在生活上也能注意節儉,不近聲色。

弘治元年(2023年),出使明朝的朝鮮使臣盧思慎,曾對朝鮮的國王說:「先皇帝(憲宗)或於用人,間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則銓注登庸一出於正。又性不喜寶玩之物,雖風雪不廢朝會,臨群臣皆以喪服(居喪期間),惟祀天祭用黃袍,臣等慰宴時不奏樂,不設雜戲,勸花置於床上而不簪。

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張矣。」憲宗生前愛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紅細布裁製的衣,每年要向那裡加派上千匹。而這種織品,用工繁浩,名雖為布,實際卻用細絨織成.

孝宗當時還是太子,內侍給他送來新裁製的衣服。他說:用這種布縫製的衣服,抵得上幾件錦鍛衣服。

穿它,太浪費了。遂謝而不用。他當了皇帝后,下令停止為皇宮織造此布。

由於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監亂政的現象,採取了一些發展經濟、挽救危機的治國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出現了一個較為穩定的時期,史稱其時為「弘治中興」。

關於明朝的滅亡和反清復明,為什麼明朝滅亡後,一直都有人要反清復明?

明朝滅亡其實朱元璋就自己埋下了滅亡之筆,他廢除了丞相,這樣很多事情就全集中於皇帝一人,集權制得到強化,但是永樂皇帝和接下來的皇帝就沒有朱元璋那種幹勁,畢竟這些人過慣了優渥的生活,當皇帝其實很累的,每天七點多就上早朝,然後七七八八批改全國大小奏章,於是永樂帝就設立了內閣制,輔佐皇帝辦公,但是內閣權利的...

朱棣為她空懸後位17年,為什麼她最後卻跑去當了尼姑

此人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三女兒徐妙錦,遁入空門與她的性格脾性和對婚姻生活的態度有關。徐達共有四個女兒,其他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三個兒子,唯獨三女徐妙錦面對眾多王侯貴族的提親不為所動,毫無波瀾。徐妙錦雖然出身富足,但她所向往的卻是那種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平淡生活,她追求的是悠閒寧靜 自我隨...

為什麼明朝皇陵一座都沒被盜掘,而清皇陵卻屢盜不止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皇帝生前作為最高統治者,死後也埋下了許多的奇珍異寶,明 清兩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後兩個朝代,陵墓位置明顯而且幾乎葬在一起,自然引起盜墓賊的垂涎,然而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被盜掘,而清王朝的陵墓卻遭到很大的破壞,幾乎全被盜掘。想要弄清這個原因,首先從滿清入關開始說起。當時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