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華夏,怎麼解釋

2022-01-07 18:08:22 字數 4317 閱讀 1695

1樓:開心後人

問一下 中國近代有一種什麼政策·叫什麼夷來著,不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別國給咱們進貢,咱們為了顯示物產豐富會·給人家更多,再後來就是鴉片等事情了跪求

為什麼說 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2樓:迷人少女

宋亡之後

無中國,又稱「崖山之後無中國」,與「明亡之後無華夏」一句並列,是一種歷史學論調。

其認為標誌著宋亡的崖山海戰導致傳統的漢民族**政權首次被少數民族政權所完全取代。部分人將其解釋為對漢族政權滅亡的哀傷;另一部分人則解讀為崖山之後就沒有中國了,更進一步認定漢族早已死亡。

「崖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以崖山海戰比喻南明敗亡,哀嘆山河破碎,神州陸沉。這句話與日本京都學派無關,也與其他日本學者或中國近代排滿的革命者無關。

3樓:呂屹

一些人不瞭解情況,異族只是佔領了華夏的城市,對農村地區則無力佔領,華夏的主要力量還在,宋國明國滅亡的原因是軍事上消極防禦,敵人攻佔了城市也就消滅了這一區域的華夏軍事力量,然後不管身後無組織的華夏農民繼續集中兵力沿主要道路向下座城市進攻,短時間就佔領了大量的城市,根本上是因為制度文化存在文化而又不知改革變化,一點點不斷做實際上就能發生巨大改變但不做,如制度文化上難以出優秀的領導人,成長於深宮大院,不瞭解實際,大的能力不是看幾本經典就有的,膽量見識不夠,在滅亡宋國明國後,敵人就該進行軍事部署來維護其在華夏各地的統治,鎮壓不斷的華夏農民等的反抗,兵力開始分散駐防在各重要城市重要地點,配合一部分投降的漢人軍隊,在都城保持一定機動兵力,並經營本土,用於提供鎮壓支援力量和後退之用,保留本民族文化,然後經營維護統治,構建自己理想的國家秩序,進行精神物質享受,而漢人則十分痛苦,喪失自己的各項發展權利,生命財產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地位低下,只要華夏充分組織起來就可以朝大而強的方向發展,就可以打敗異族,乃至滅其國家,中國有三個意思,地名,華夏民族2023年建立的國家的正式國號,文化概念,華夏也有三個意思,地名,民族稱號,文化概念,文天祥等證明了中國華夏還在,史可法等證明了中國華夏還在,楊靖宇等證明了中國華夏還在,現在也在證明,以後還會證明。

4樓:great楊寅

這句話是日本人說的。原意是想表達,華夏文明已經消亡,而他們所拓之疆域(侵略),並不是昔日值得敬重的友邦。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禮》曰:「華夏,重信義!! 而胡人

,無!!」

6樓:墼餮魍薅

這句話是日本人說的,意思就是中華文明已經衰落,不如日本了。他們認為儒家文明正宗不在中國,在日本。

這個說法不對,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漢民族是其主體,少數民族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也就是說中華文明是包含56六個民族在內的中國人創造的,所以宋完後,蒙古族建立元朝,明亡後,滿族建立清,可是都是屬於中國的一個歷史朝代,都繼承發揚了中華文明,只有不斷吸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的文明才是歷久彌新的,富於生命力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從堯舜時期講的就是大一統,華夏融合。到我們這輩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民族血統了。既成事實,順應歷史洪流是必然的。現在無中國,那還能回到大宋朝去啊?

為什麼說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8樓:富幻

最近老有人說最正統的華夏正統、文化、語言是在河南,甚至有人說在日本,韓國,其實最正華夏人是遍佈全世界的,是具有很強大的包容心和使命的,就***的話來說來到這個世界是要影響全人類,甚至解放全人類的使命,日本之所以說華夏文明在日本,就相當於他們本身就已經承認在華夏學道,再有一個就是當時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對華夏滿族,特別是漢族的文化,從剛開始學習的態度,演變到佔有,當時華夏人民都包容到一退再退,當時華夏人甚至自殺都不願與之戰鬥,比如南宋和元朝的最後一戰,崖山海戰後,這些歷史甚至有的可以查的,甚至還傳出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所以日本才有這樣的表面想法,其實真正有知慧的華夏人都隱藏起來了,因為他們知道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有使命的,那隱藏在**呢,如潮汕的潮州為代表所以會潮汕話的,湛江的雷州等,浙江的溫州等,福建的泉州等說閩南話都是,甚至臺灣那些說閩南話,再遠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整個東南亞那些說潮汕話閩南話等都是,這些正宗華夏人最早是從黃河落水一帶講的河洛話的,當時整個華夏大地大部分都是講河洛話的,當時蒙古佔領了中原禁止講河洛話,才有了現在的普通話,甚至趕走這些華夏人民,因為這些華夏正統具有強大包容的心,知道有自己使命,也就到處跑,當時是胡人(匈奴、鮮卑、氐、羌、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把大部分華夏人民趕走,這些人是有水的地方就能生活,所以後來華夏地圖也就越來越大,為什麼華夏沒有侵略卻版圖越來越大就這個原因。

9樓:阿絲忒莉婭

樓上說的有些片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宋朝亡了,意味宋朝生存模式不適合時代,吃掉對方,消化對方,然後更加強大。元朝沒有吸收到宋的精髓,反倒活下來的漢人進化了。何為中華,何為華夏,遵從生物本能,不停的擴張,壯大自己,遇到比自己弱的,毫不猶豫的吃掉,遇到比自己強的,進行偽裝,進行學習,然後積累力量,在合適的時機時吃掉對方,強大自己,永無止境,這就是生物。

我們現在是弱小的,所以我們要…… 至於有些質疑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我們的政黨的言論,那不過是近鄰遠鄰的競爭手段罷了,至少我知道,我沒有生活在晚清那個喪權辱國的時代,而且大家都是人類,大家都半斤八兩,噴口水誰都會,話是人說的,道理是人理解的,唯一明確而不模糊的只有力量、實力。

10樓:

傳統文化是堯舜漢唐,至宋代,漢人的天下,雖多次易主,亦為漢人,文化也自然漢化(主流文化),宋後,經外來民族的洗禮,參雜些許外族人的文化,此為無中國;明朝完結後,滿人的文化又一次侵襲了漢文化(主流文化),此為無華夏。我覺得這兩次衝擊與其叫侵襲不如稱之為洗禮,漢文化始終貫穿其中,上下五千年周而復始,亙古至今,到頭來它族的些許文化只是歷華夏文化的一部分而已,我們有孔孟之道,易之春秋,這才是綿延華夏的主導思想。談不上無中國,無華夏,反之,卻更家促進了華夏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此刻也許中國可以被打敗,但是華夏民族文化是不會磨滅的,因為它的文明和地位是其他種族文化不可同日而語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1樓:爸爸

明治之後無日本,二戰之後無大和。道理一樣。

為什麼老有人說"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

12樓:

這個說來話長 讓我慢慢給你碼字,很早開始戎狄的生活習慣就和中華不同,只聽說過用中華的文化去改變戎狄 沒聽說過中華被戎狄改變的。但是漢朝滅亡之後,外族的勢力如日中天,東西晉的時候,四夷失守,硝煙四起,外族侵略中華,生靈塗炭,只有鮮卑族也就是(北魏)仰慕中華文明 與漢人結婚,沿用華夏的禮樂 ,使自己從蠻夷融入的中華。而發展到兩宋的更是把這種「君臣共治天下,亦師亦友的關係發展到了前所未及的頂峰。

但是到了蒙古的元朝,華夏再次淪陷,之前的傳統和法度都廢弛了 君臣關係則變成了北方遊牧名族部族式的家奴與主人的關係,可以說是華夏名族被蠻夷化了,蒙古人由於在武力統一中原前已經接觸了歐洲文明,以及伊斯蘭文明,所以他們並不像先前的」遼「,「金」一樣只有通過學習華夏文化才能治理天下。說白了就是見的多了,也沒覺得中原文化比起伊斯蘭歐洲文明強到**去,以落後的制度,統治先進的名族。所以不到百年就被送回草原放羊去了。

蒙古統治期間完全沒有被華夏文明同化,會說漢語的皇帝,也是寥寥無幾(忽必烈會一點,末帝稍微好些)更別說精通華夏文化了,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就出自元朝。由此可見漢家儒學,在當時蒙古人心中的地位。可以說反而是華夏民族差點被蒙古人變成了蠻夷

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把元匪驅逐到了北方,元朝皇帝遠逃沙漠,清除了國內其他勢力,但是朱元璋這個農民出身沒什麼文化的半吊子皇帝雖然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但是官僚體制方面依然使用元朝舊制,廢除了丞相,使得君權更是凌駕於一切之上,變成了皇帝一人的天下。南北宋那種君臣坐而論道,共治天下的情況再也沒有了,但至少他還是漢人做的皇帝,雖然以蠻夷之法治天下,人民畢竟沿用華夏習俗。朱元璋沒什麼文化,你考試寫別的他看不懂,以科舉採用了」八股取士「把舊時讀書人的滿腹經綸,博貫古今,變成了只能靠讀一本四書五經才能考試做官,讀其他沒用根本不考,發展到清朝中後期科舉更是變成了,看字寫的是否漂亮,來定結果。

明末硝煙四起 ,滿洲人乘機而入 燒殺搶奸,屠戮江南,剃髮易服,連最後服裝髮飾都變成蠻夷狀了。這是中華再次變為蠻夷,所以才說」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2次浩劫(其實還有第三次)。政權亡了是亡國,文化亡了就是亡天下了。

懶得寫了 這玩意能寫很久。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13樓:永遠的周鋒

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立場,說這些話的古人是懷著對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和對故國的惋惜說這些話的,而今好多人說這些話只是在重複別人的話,沒有實質意義。

14樓:天下第一員

那句話確實說的太絕對,但是在那個年代也並沒有被漢人同化

塞翁失馬中的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古亡而入胡(翻譯成現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老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住地。靠近塞上有一個人善於用方術推測吉凶的人,有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胡人那邊去了。靠近邊塞的地方有個人善於騎術,有一天,馬不知道什麼原因跑到了胡人的地盤裡...

崖山之後無中國。出自那裡?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1全部崖山之戰 宋蒙 元 戰爭從西元1235年全面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近半個世紀,它是蒙古勢力崛起以來所遇到的費時最長 耗力最大 最為棘手的一場戰爭。據史料記載,西元1279年2月,南宋殘軍與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 今屬江門市 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

三國時,曹丕之後是誰當皇上,一直到魏亡有幾個皇上

三國時,曹丕之後是曹叡當皇上,一直到魏亡有5個皇上。但若是將曹丕即位後追封的魏太祖曹操計入,則共6帝。1 魏文帝曹丕 187年 226年6月29日 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 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 220年 226年在位 2 曹叡 204年 239年1月22日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