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兩次變法分別是公元前多少年

2022-02-20 20:50:54 字數 5420 閱讀 9477

1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了第一次變法

主要內容:

1."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獎勵軍功,按功受爵,貴族無軍功不再受爵4."燔詩書而明法令"

幾年後,商鞅有進行了第二次變法

主要內容:

統一秦國的度量蘅;廢分封,行縣制;"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

2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變法,主要有下列幾點:

1.頒佈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將李悝《法經》頒佈實行,增加了連坐法。就是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告發,同罪連坐,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不告發的腰斬。

一家藏「奸」,什、伍同罪連坐。客舍收留無官府憑證的旅客住宿,主人與「奸人」同罪。

2.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規定斬敵甲士首級一顆賞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服勞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應的政治、經濟特權越大。

宗室、貴戚凡是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屬籍,不能享受貴族特權。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拏」(意思是盡力從事男耕女織的生產事業,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從事工商業和因不事生產而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隸)。

4、強調「以法治國」要求國家官吏學法、明法,百姓學習法律者「以吏為師」。

5、改法為律。強調法律的普遍性,具有「範天下不一而歸於一」的功能。

6、輕罪重罰,不赦不宥。主張凡是有罪者皆應受罰。

7、鼓勵告奸

8、用法律手段剝奪舊貴族特權。如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規定除國君外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沒有軍功就取消其貴族身份。

9、強化**對地方的全面控制,剝奪舊貴族對地方政權的壟斷權。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變法,主要有下列兩點:

1.「開阡陌封疆」。破除過去每一畝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頃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來的「百步為畝」,開拓為240步為一畝,重新設定「阡陌」和「封疆」。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

2.普遍推行縣制。在未設縣的地方,把許多鄉、邑,聚合併成縣,共新建31縣。設縣令、縣丞,由國君任免。

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國古代史上兩次重要的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兩次變法分別發生在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變法是春秋時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

商鞅變法壯大了秦國力量,加快了祖國統一

孝文帝改革縮小了胡漢之分,促進了民族融合

4樓:震搏

第一次是戰國時期秦孝公在位,是公元前356年開始,孝文帝改革是魏晉南北朝的北魏時期的改革,公元472年左右開始。

5樓:許妳芊栢度

搶眼編髮在秦穆公時期(戰國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南北朝時期

秦國商鞅變法:商鞅兩次變法的內容有何不同

6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與變法前的不同表現在:

1、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2、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3、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商鞅自衛國入秦,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發生的歷史背景有什麼不同?分別簡述這兩次變法在富國方面的措施。並概括指出兩次變

7樓:爵

歷史背景: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

封建統治危機時期。

措施: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

性質:商鞅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廢除奴隸制,建立封建制的改革。

王安石變法是地主階級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區域性調整的改革。

歷史作作用:生產發展,財政收人增加;軍事實力增強。

啟示: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改革具有艱鉅性和複雜

性;改革要措施有效,用人得當。

「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2005—2023年高考中對中國古代改革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對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中背景、內容、作用、影響的考查。復興的時候,應注意把中國古代改革與現在的改革進行比較,以做到「相互借鑑、古為今用」,賦予古代改革以現實意義。

具體講,應進一步明確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及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及影響;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及作用。總結中國古代改革的規律、特點和啟示。

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兩次主要變法運動,回答

8樓:

(1)相同點:

①直接目的:富國強兵;

②王權保障: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援;

③失敗原因: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④個人命運:失敗後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

⑤改革實質:變法都對生產關係作出了調整。

(2)不同點:

商鞅變法 王安石變法

背景 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 北宋中期社會危機四伏時期目的 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北宋統治的危機性質 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區域性調整的改革

結果 成功 失敗

作用 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促進封建經濟發展,加強新興地主階級的**集權。 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3)認識:

①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②改革成敗的關鍵是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的個人命運為轉移。

③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推行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

④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9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點: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②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援;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④變法者改革的意志堅定,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⑤變法都對生產關係作出了調整。

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是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係。

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兩場戰役,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嗎?

10樓:傑瑞睡著了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一開始是比較弱小的諸侯國,特別是在秦獻公即位之前,秦國在和魏國的交戰中屢戰屢敗,乃至於徹底丟掉了河西之地,甚至有被魏國一舉消滅的風險。

不過,正是因為戰國初期的弱小,促使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變法圖強,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諸侯國。

特別是在戰國中期和後期,秦國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在對外用兵上勝多敗少,促使山東六國為之恐懼。不過,對於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不是百戰百勝的。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在兩次戰役中的結果可謂非常屈辱,乃至於需要被迫割地求和。

一首先,對於這兩次戰役,都發生在合縱攻秦之戰中。合縱攻秦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一次作戰。大致有5次。

其中,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秦國兩次都被迫割地求和。一方面,就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來說。秦惠文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在公元前316年發起了秦滅巴蜀之戰。

此戰,秦國消滅巴、蜀及苴等各國(均在今四川境),佔領秦嶺外廣大地區,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為爾後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 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一統六國準備了條件。

此後,秦惠文王即將兵鋒再度轉向中原,不斷向魏、韓、楚、趙等國進攻,攻佔武遂(今山西桓曲東南)、穰城(今河南鄧州)、蒲阪、晉陽、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將領域擴充套件至中原。到了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戰於析(今河南西峽),殲楚軍5萬,並占城邑十餘座。

二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秦國的對外擴張,自然引起了山東六國的緊張和擔憂,這成為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之戰的重要原因。在秦國攻打楚國之後,齊國、韓國、魏國這三國擔心秦國繼續對外擴張,也即早晚會向自己發起進攻,所以乘秦軍久戰疲憊,於當年聯合攻秦。自公元前298年開始,齊國、韓國、魏國這三國的大軍,在函谷關一帶和秦軍了三年的苦戰。

最終,三國聯軍擊敗了秦軍,攻入了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在秦國割地求和之後,三國聯軍也從秦國函谷關撤退。對於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也被稱之為第二次函谷關之戰,這場戰役是由齊國名將匡章所指揮的,也是匡章一生的巔峰之戰。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秦國割地求和,看似非常屈辱,不過,因為齊國、韓國、魏國三國沒有趁勝追擊,也即沒能繼續重創秦國,所以秦國實際上受到的損失,不是非常大。換而言之,雖然秦國一度割地求和,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遏制秦國的對外擴張趨勢。而這,無疑為之後多次合縱攻秦之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正是因為秦國在不久之後繼續進攻山東六國,所以引起了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

對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這兩次變法的認識

11樓:匿名使用者

1、相同點:

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②變法都得到了王權的支援。

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2、不同點:

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係。

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區域性調整的改革。

12樓:絕對紅與黑

秦孝公是強力支援商鞅的變法,宋神宗比較曖昧,徘徊。戰國時代百家並存,法家能夠在秦國立足,與秦國的現實情況有關,秦國的弱小,有利於變法成功,秦國民風淳樸,有利於變法政策推行。宋朝比較重視文人,前有老範,寇準,王安石的變法是改變舊有的經濟制度和分配,觸犯了貴族的利益,所以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兩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人類進入了什麼時代

第一次世紀年代 世紀中期 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 明者的天才。雖然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史蒂芬孫製造的蒸汽機車要的是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

實現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認識從懵懂無知到必然王國,再到自由王國,兩次飛躍的原因分別是自然進化 社會實踐。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是什麼.哲學試題,簡答 什麼是認識 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實現這一次飛躍必須具備哪兩個條件?答 1 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2 要實現這一次飛躍必須具備如下兩個條件...

兩次夢見幾天前已故的奶奶,4天就夢見兩次已故的奶奶,而且夢境

你和你奶奶以前感情一定很好,過一陣就好了求採納 經常夢見剛過世的奶奶,總是半夜驚醒就害怕,求高人解夢?夢境與凶吉禍福無關,常常是白天人的記憶造成的,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大腦無意識中將腦內資訊,無序的連結而成,有些是你早已忘記,在記憶邊緣的資訊都會被呼叫的,很神奇。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夢是無法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