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有佛性,要感恩 尊重 愛這句啥意思

2022-04-14 11:30:49 字數 6548 閱讀 7203

1樓:

淨空法師---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曉得,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佛不騙我們,像《華嚴經》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知道清楚,我們每一個人將來都能夠作佛,到那個時候你完全明白了,現在你是凡夫不明白。

凡夫跟佛的差別在**?佛見性了,凡夫迷了自性,迷悟不同。迷失自性的人叫凡夫,迷心生煩惱,覺心生智慧,迷悟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

佛陀的教育終極的目標幫助我們迴歸自性,幫助我們大徹大悟,如此而已。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淨空法師---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那個如來是自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所有一切皆是出世間法。

1 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如來是自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他那個放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2 這一放下,就證得了!這給我們做示現,讓我們在這個地方明白,什麼叫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所有一切學術都叫世間法;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所有一切皆是出世間法。

3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放下。佈施就是教我們放下,放下才是最完美的。人與人之間往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把自己的利益能夠真正放下,那你跟人相處最完美;如果不肯放下,就會跟別人發生衝突,利益衝突!

4 釋迦牟尼佛真做得徹底,他生活所需就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跟任何人沒有利益衝突,跟任何人沒有對立。你看,這多自在!佛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利他,不是自利,所以沒有一個人不尊重他,沒有一個人不敬愛他。

2樓:鉞慧英

人人都有福氣,要學會尊重,感恩和愛,也不說人,要心存善念,你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你。

3樓:別吃太飽

佛性本善,

就是說每個人出生都是善良的,

都與佛有緣。

只是思維沒有改變,

逐漸的被貪婪主導了行為。

如果一心向佛,

那麼,就能體現出自己的佛性。

人人皆有佛性 出處

4樓:青竹遺風

《楞嚴經》七處徵心、八還辯見,反覆辯論,最終所得出的結論,就是人人具有不生不滅的佛性。

人人皆有佛性,因此每個人的自心本性無不具足一切清靜法性,故說學佛應該反求自心,切莫心外求法,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話義理很深,想要靠別人三言兩語就搞清楚很難,最多瞭解一點表面的淺顯意思。

用大白話來說吧,雖然解釋的不準確,但是你能明白。意思是每一個人本來都是佛,你的真心具有佛的智慧和神通,但是現在自己的真心被貪嗔痴等煩惱給障礙住了,真心沒辦法顯現出來,所以應該把重點放在修煉自己的心,熄滅貪嗔痴,不要去外面的世界追求,等到你的真心顯出來了,你就明白了外面的一切世界都是你的真心變出來的。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 什麼是佛性?

6樓:悅懵

佛性,也可以翻譯成如來、法性、覺性,原指諸佛的本性,後發展成為證身成佛的可能性、因性、佛性種子,意思是一切眾生皆有覺悟的本性。法藏認為:「在眾生數中名為佛性」。

所謂佛性,就是眾生成佛的原因種子,是對眾生成佛的可能性所做的保證。

7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佛性,謂眾生覺悟之性。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涵。

《涅槃經》卷二七:「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北齊書·杜弼傳》:

「聞卿精學,聊有所問,經中佛性、法性,為一為異?」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此乃泥土瓦礫合成,安得有佛性耶?

」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論》:「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8樓:煩惱即菩提

佛性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需要證悟才能見之。

9樓:夢中的五臺

【 佛性(buddhata, buddhatva) 】 《 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篇) 》 foxing 佛教術語。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

另外一些經典主張,並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由於他們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佛性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涵。諸家依《涅盤經》一般說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諦的般若智慧; 3、緣因佛性,則是配合了因智慧開發正因的六度萬行的功德行願。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圓滿具備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種佛性說: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改變,一切眾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禪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漸顯現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圓滿,至成佛時,本有的理體佛性徹底顯現。 佛性一詞和法性、實相、如來藏等概念,義一而名異。《大乘玄論》卷三稱:

「經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實際等,並是佛性之異名。」《涅盤經》也說「佛性有種種名,於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盤,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三昧、師子吼三味」。

你所說的那些都不是佛性,只是各種慾望而已。佛性是成佛的根本因素,其實就是每個人心的本來面目,說它是「心」也可以,所以大般涅盤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即上文中的「正因佛性」與「自性住佛性」,沒有這個佛性,隨便你怎麼修行也無法成佛。當然光有正因佛性還不行,我們還必須瞭解佛法,瞭解這個佛性,還必須修行,斷除各種障,才能將這個本有的佛性顯現出來,所以才有「了因佛性」與「緣因佛性」之說,但佛性在根本意義上是「正因佛性」。

10樓:

個人愚見:

你這不是佛性,是隨性

佛性是到彼岸,是悟真。也就是你覺得學習和不學習結果是一樣的,玩和不玩結果也是一樣的。是一種所謂超脫地看到「彼岸」的萬物之真相的心理狀態。

11樓:匿名使用者

132、佛即性,性即佛。

162、性,就是上帝,

就是佛祖,就是真主,同時也是撒旦。性,就是本來,就是如來,就是本源,同時也是支流。性分先天之性和後天之性,先天之性澄澈清明,一塵不染,後天之性色彩繽紛,塵渣氾濫。

天性就是先天之性,秉性習性就是後天之性。天性體現了上帝神佛的特徵,秉性體現了輪迴轉世後生命的本性本能,習性體現了思維定勢後人的生存慣性。

12樓:廣學多聞又來

「佛性」是佛所具有的特性的意思!在物理或化學上用來判斷物質的「是」或「非」時,根本的依據就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質。比如金和銀兩種金屬,就各有自己獨特的分子排列方式和特有的色彩和質地。

簡單的講,區分佛與眾生的地方是從佛和眾生各自所具有的心態上來辨別!也就是說:佛性指的是佛的心態上的特性,而不是指佛言行上的特性!

佛的心態是具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大智慧的心態!這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大智慧的心態就是佛性!!誰把自己的心態轉變成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大智慧的心態,誰就是佛。

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指的就是放下普通人的心態,做到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大智慧的心態!!!而字面上的放下屠刀,僅僅是做到了大慈的心態,是古漢語在語法上以點代面的表述方式,是用做到了大慈的心態,去涵蓋所有佛所具有的心態,如果想切實的學通佛法佛理,是要有堅實的古漢語的基礎的,否則必會出現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誤解的!這樣的話佛就只能用大悲心去容納了!

想玩就玩的心態只屬於怎樣專一的去運用自己的心態這一範疇,是佛性中大智慧中定力的支分!有些人不能專一運用自己的心態,比如精神病患者、醉酒的人、小朋友、智障(弱智人)等等。

眾生皆有佛性,指的是眾生都有能通過聖者的引導和在自身努力下,去養成佛所具有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大智慧心態的潛力,而不是眾生已經有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大智慧心態,就差怎樣去拿出來的意思!

13樓:天嘯風

在佛的眼裡,眾生都是佛,

14樓:智鎧

簡單說就是人人都有心。心就是個知覺、這個用印度話就叫佛性、

但是這個心不是念頭,而是指知道念頭的那個知、見到認識到這個知、就叫見性、

15樓:匿名使用者

你對佛教的見解是侷限性的,可以好好的深入的學習佛學。她是博大精深的,很深奧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佛乃是悟的意思!人只有人性!佛本是人性的思想!

17樓:匿名使用者

佛是覺悟的眾生,佛和眾生的區別就是覺悟。

18樓:地底世界

佛門不貶低任何人,眾生皆具佛性,哪怕蒼蠅、蚊子、豬狗、貓鼠等等等等都具佛性,這是成佛的人印證了的。既然人人都具佛性,那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眾生用心有誤,成佛是破滅障礙後的果報。

對利根人來說轉念即是,對習氣深重的人來說可不是那麼簡單。什麼叫「轉念即是」?這就如同不吸菸的人與吸菸的人之關係一樣,對不吸菸的人來說,要不受吸菸之害只要不吸菸就成,而對吸菸者來說,就是因吸菸得病住進了醫院他也照樣有一大堆的理由。

其實,吸菸的人在不吸菸這個問題上與不吸菸的人是平等的,因為只要不吸菸大家都一樣。事實上,明白就是佛,而糊塗就是眾生,在成佛的問題上人人平等,只是由於習氣的輕重,決定了人們轉念有易與難的差別而已,對習氣深重的糊塗人來講要轉念就太難了。

主張人人皆有佛性,提出「頓性成佛」說的是

19樓:匿名使用者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明心見性,頓悟法門。阿彌陀佛禪宗學習

簡豐文居士講的《楞嚴經》《圓覺經》《楞伽經》《六祖壇經》《三祖信心銘》

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聖一法師講的《金剛經》《六祖壇經》

(我空間主頁下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阿彌陀佛

20樓:大道教育

你說的是六祖慧能吧?其實他只是在解釋佛經,最終是釋迦牟尼說的。

眾生皆有佛性,是出自《大涅槃經》

頓悟成佛是慧能闡述的一個情況

21樓:純銀丫

應該是禪宗,禪宗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修

不過現在是末法時代了,人比不從前,根器都較差,修行禪宗比較難了

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因善惡執3念而不.. 下面幾句是什麼呢

22樓:t深深海底行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煩惱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一句,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所說的第一句話。對此,初學者可能會有誤會之處。末學分幾個方面略說如下:

其一:這一句的意思很明顯,佛悟到的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如來智慧德相」,即是一切眾生本具的真心。唯有此真心,是一切有情的「共同點」,區別於「無情物」(木石瓦礫)。若非如此,眾生形態千差萬別,有何共同之處?

這個「真心」,又名心、如、佛、真如、法身、如來、涅磐、實際、如來藏、非心心、諸法實相、涅磐本際、本來面目。。。。幾十種名稱。

這個真心,上至諸佛世尊,下至地獄眾生;在本質上無有差別。

這個真心,若能觸證,即是開悟明心,入菩薩數;不僅頓時成就解脫生死的功德,更能於成佛的道路上永不退轉。因而是區別凡聖的一道關卡。

這個真心,是一切眾生「本具」,不是修行得來的。

其二:諸佛在成佛之前,已經修完「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以「最後身菩薩」身份,住兜率天,待眾生因緣成熟,即出現世間,示現成佛。

修完第一大阿僧祗劫時,已是明心見性具足的通達位菩薩;此後的二大阿僧祗劫,無數次以菩薩身份出現世間,無數次明心見性而觸證此心。並非僅此一次。若是「一悟成佛」(究竟佛),則一切真悟祖師皆已圓成佛道。

則一切未成佛之大菩薩,就算等覺位,也未明心。則「菩薩五十二階位」說「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見性」即成妄說。

因而,此一悟,並非僅有最後身菩薩示現成佛時才有;而是「七住位」以上菩薩,每一世都會有的事。

因而,此一悟,就是觸證自己本具的真心;無論最後身菩薩示現成佛時,還是六住位滿心而進入七住位時;都是一樣,區別之處在於:因地時的悟,雖證真心,而其中汙染性未盡;果地時的悟,則真心之中汙染性已經是完全除盡。

其三:開悟明心,是「一念相應」。是瞬間的事;只有「頓悟」,並無「漸悟」。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也是「睹明星而悟」,也是由六根而入,以眼識心觸證。《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最勝法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也是由六根而入,以耳識心觸證。

禪宗諸祖,也是由六根六識而入。因而,開悟明心,必須藉助這些妄心,借假修真。

如上,觸證真心,無有「首先悟到什麼」?漸次悟到什麼的區別。

其次,現觀真心體性,必須是自己「開悟明心」才能知。不是凡夫思維能知,乃至不為二乘聖者所能思議。

其四:小乘法中,無須觸證真心,是在世間法上實證「一切法空」而成就。因信受佛說:

「有涅磐本際不生不滅」而取涅磐。否則,無餘涅盤滅盡一切妄心、一切「我」,若無「涅磐本際」(真心)不滅。則同於斷滅論。

因而小乘法必須有大乘「真心不生不滅」的支援,有大乘菩薩實證真心非虛妄的支援;才是佛法而非「斷見外道」。若否定真心,則小乘法同於斷滅。

如上,佛成道時所證:「不生不滅、能生萬法的真心」(如來智慧德相);

即是佛法「第一義諦」。即是佛、法、僧。即是一切有情最究竟的皈依處。

為一切經典顯說、隱說。

「一切眾生畢竟成佛」!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甚深微妙法

南無大乘勝義僧

為什麼說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說「眾生皆有佛性」

佛性,就是本性 真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只是無明所蓋,而成眾生。這個佛性,就是眾生的成佛之內因。人人本具佛性,故人人皆可成佛,眾生也皆可成佛。就如 做的碗 項鍊 手鍊 耳環,形狀不同,而其本質,都是 眾生也是如此。本具佛性,本來是佛,因妄念,以為有我的存在而成眾生。成佛,就是通過修行,讓自己再證悟這...

《藥》讀後感要150字,《藥》讀後感要150200個字

2008 03 23 12 00 藥的諷刺 魯迅先生最大的特質,是有一種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的胸懷。看到受苦受難而永無了日,故有其 哀 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 怒 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就成了藥了嗎?現在看來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個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束...

《簡 愛》的讀後感,要,《簡 愛》的讀後感,要800字。

孩子,你一語文 課代表,還要上網抄作文?你是怎麼當上課代表的?語文老師是你親戚吧。說實話 簡愛 的原書無論中文版和英文版我都沒有讀過,但是電影我看過和精簡版的英文版我讀過。說句實話,一個初一的學生讀這本書寫感想恐怕只能是無病呻吟。關鍵是,孩子,你讀過這本書嗎?無常 讀後感800字 讀後感可以寫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