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源於道家和道教的成語熟語 越多越好

2022-04-18 05:20:12 字數 5789 閱讀 7877

1樓:夏天的石頭

越俎代庖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有一位傑出的領袖叫唐堯。在唐堯的領導下,人民安居樂業。可是唐堯很謙虛,當他聽說隱士許由很有才能的時候,就想把領導權讓給許由。

唐堯對許由說:「日月出來之後還不熄滅燭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太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普降之後還去灌溉,對於潤澤禾苗不是徒勞嗎?

您如果擔任領袖,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佔著這個位置還有什麼意思呢?我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您來治理。」

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來代替你,不是沽名釣譽嗎?

我現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虛名幹什麼?鷦鷯在森林裡築巢,也不過佔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裡的水,不過喝飽自己的肚皮。天下對我又有什麼用呢?

算了吧,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明鏡止水

正在流動的水,是無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靜止的水,卻像是一面鏡子,能夠虛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謂「明鏡止水」,就是形容能夠以寧靜坦誠的心情面對任何事物的一種心性境界。出典於「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

標新立異

「標新立異」這則成語的意思原指獨創新意,立論與眾不同。後來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張,創造新奇的式樣;有時帶貶義,指另搞一套。

這個成語**於《世說新語.文字》,《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不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

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以貌取人

2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裡有很多啊.

庖丁解牛

望洋興嘆

涸轍之鮒

……我不記得了~~~

總之《莊子》裡有很多~~

3樓:凌波妙語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白駒過隙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莊周夢碟

杜鵑啼血

涸轍之鮒

4樓:心術不正心虛者

曰龍虎,曰丹土

此三性,歸一處

5樓:匿名使用者

色即是空

煩惱絲臭皮囊

三千世界

剎那苦集滅道

智慧樹玄機

無為一生二精氣神

求源於道家和道教的成語\熟語(越多越好)

6樓:

道不同,不相為謀 ——劣貨不識,安知奇珍?

因此,還是10分一個!分到成語到,童叟無欺。

7樓:牛奶石頭糖

道教和道家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啊,我知道一些道家的,道家的無為而治啊,上善若水啊,還有清淨無為啊這些。

8樓:紫色c風鈴

道法無邊,普渡眾生

放下屠刀,立地成仙~~~^_^

與佛教和道教有關的成語

9樓:聰辯先生

漢語中有不少成語來自佛教經典。

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經》及《菩薩處胎經》,謂眾盲人摸象,所言不一,即非全象。喻無明眾生對事物認識往往囿於一孔之見,而不識全域性。

水中撈月,出自《摩訶僧祗律》,謂群猴展轉相連於井中撈取月影,終墮水中而月亮猶在。喻眾生認幻象為實有,終墮生死苦海。

借花獻佛,出自《過去現在因果經》,稱釋迦牟尼佛前a世為善慧仙人,覓花欲獻普光如來,遇青衣人慨然相贈,遂虔心敬獻普光如來,得以授記未來成佛,號釋迦牟尼。

曇花一現,出自《長阿含經》:「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作繭自縛,出自《楞伽經》:「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

現身說法,出自《楞嚴經》:「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門,出自《維摩詰經》:「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真實不虛,出自《般若心經》:「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五體投地,見《楞嚴經》:「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又見《觀無量壽經》:「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

道家的成語大多出自《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

虛懷若谷 非常虛心,心態像山谷一般廣闊。

見素抱樸 現其本身,守其純樸,不為外物所牽累

鯤鵬展翅:大鵬展翅,大鵬由鯤變化而來,亦可曰:鯤鵬展翅。***詩詞:《念奴嬌·鳥兒問答》:「鯤鵬展翅,九萬里」,形容無限廣大。

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

10樓:因緣法

醍醐灌頂、頑石點頭、天花亂墜、萬劫千生、長生不老、莊生夢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鵬程萬里

11樓:匿名使用者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人而好善,禍雖未至,福其遠矣

12樓:土匪也瘋狂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道家和佛家多個經典中皆有此語。

求很多熟語,成語

誰給我介紹幾個道家的成語(不是道教)!

13樓:tuba道

《道德經》全書都是成語啊,就像樓上那個列舉的,再不說《莊子》《列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等等了

再說道教本事就是道家裡面的啊,如果你不認同道教就是道家、道教等同於道家。那麼請你認識到道教是道家的一部分。道家,以道立家,成一家之言的文化,文化包括哲學、宗教、文學、神話、藝術、天文地理等。

14樓:全能選手三弄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經》第64章。原意思是說: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用以說明「第一步」對於「遠行」的重要性。

後來,人們引用這一成語,意在強調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良好的開頭。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3章。原意是說:知道(瞭解)別人的,叫做「智慧」;瞭解(知道)別人的叫做「高明」。

後來,人們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點)瞭解透徹的能力(常與「有」、「無」連用)。

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出自老子《道德經》第13章。原來的意思是說:得寵和受辱都會使人情緒失常。

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榮辱》中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故後人便將「寵辱」演化為「榮辱」,並將「榮辱不驚」用來指胸懷坦蕩、不計得失。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6章。所謂「知」,在這裡是「智」的意思;所謂「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不會多說話,好說話的人就不是智者。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6章。

據《韓非》、《戰國策、魏策》、《史記索隱》所引,以及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彭耜《道德真經集註》所釋,老子《道德經》所言「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中的所謂「奪」,在這裡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語亦作「取」。老子對「取」「與」關係的辯證思考,認為社會人事的發展有其吉凶禍福倚伏的變化之機:已經發生的「給與」,是將要發生的「奪取」之先兆;將要發生的「奪取」,雖然隱蔽,其實已從已經發生的「給與」中透露出一定的資訊。

後來,人們將這一成語演化成「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說:如果想「取得」,必須先「給予」。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1章。原意為:貴重的器具總是最後才能完成。

後來,人們將此作為成語,意思也延伸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較遲較晚。後來多用於讚譽對成才、成名較晚的人。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5章。意思是說:真正心靈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一詞源自老子《道德經》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後來,「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如蘇東坡《致歐陽修致仕啟》: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謂有大智慧的人,不賣弄聰明,表面卻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經》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說:心裡雖然是非分明,為內心光明,行為潔白,但卻要貌似矇昧,以沉默自處。

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4章。所謂「知足」,就是「知道滿足」;「辱」,即「屈辱」。其本意是: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屈辱。

「知足不辱」作為成語,意義有所延伸,即:自知滿足的人慾望低,不貪求,隨遇而安,所以就不會受到侮辱。

知雄守雌

「知雄守雌」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28章,即「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所謂「雌」,即「仁慈、慈伏、不張揚」之意。

後來,「知其雄,守其雌」被人們簡化(演化)為「知雄守雌」這一成語,意思就是說:內心雖然很剛強,外表卻要柔弱而不與人爭。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0章。本意是說:人從生開始,以死亡結束。

《韓非子•解老》說:「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

故曰『出生入死』。」意思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一個從出生、成長、到死亡的過程。

「出生入死」作為成語,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險,隨時有犧牲性命的可能

。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6章:「和其光,同其塵。」對此,王弼注曰:

「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其貞。」 意思為:收斂、緩和自己的「光茫」,與「塵俗」齊同(一樣),但卻不改變「本真」。

「和光同塵」作為成語後,用以借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8章。意思是說:禍福迴圈,互倚互存,相因相生,沒有太明顯的界限。

也就是說:「災禍」中倚存著「福祉」,「福祉」中潛伏著「災禍」。

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9章。原文為:「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蒂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對此,《韓非子•解老》說:「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

意思即是說牢固可靠、長生久存。

成語「根深蒂固」(或作「深根固蒂」、「深根固柢」),即是由此演化而來,常用來比喻一切基礎牢固、不可動搖的東西。

報怨以德

「報怨以德」出自老子《道德經》第63章。意思是說:對於「怨恨」,不作相應的報復,而要用慈德來回報。

被褐懷玉

「被褐懷玉」出自老子《道德經》第70章。原文是:「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意思是說:知道我的人很稀少,效法我的人就更加珍貴了。

所以,聖人就好像是身披粗布陋衣,但懷裡卻揣著寶玉。

作為成語,它常用以比喻出身貧寒卻有真才實學的人。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73章。河上公注:「天所網羅,恢恢甚大,雖疏遠,習察人善惡,無有所失。

」意為天道的範圍(羅網)非常廣大,雖然網眼十分疏稀,但卻無所不包,沒有漏失。一切作惡的人,最終都逃不脫它(天網)的懲罰。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後又演化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作為成語,比喻法律猶如天網,雖稀疏卻不會漏失,所以它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出自老子《道德經》第80章。原文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對「小國寡民」的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形象描述。意思是說:鄰國之間,雖然近得相互看得清清楚楚,就連雞鳴狗叫的聲音也互相聽得到,但人民互相之間卻一生一世不會互相「往來」。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被演化為成語後,常用來比喻雖然住得很近,卻從不相互往來。

有關黃河的成語越多越好,關於笑的成語?(越多越好)

不到黃河心不死 b d o hu ng h x n b s 解釋 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出處 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 第十七回 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示例 他自己心裡何嘗不明白呢?罷哩!茅盾 清明前後 第四幕 跳到...

形容愛情套路的成語,求形容愛情的成語,越多越好

欲擒故bai縱 y q n g z dung 生詞本基本釋義 擒 捉 縱 zhi放。故意dao 先放開他,使他放鬆回戒備,充分暴答 露,然後再把他捉住。貶義出 處 清 文康 兒女英雄傳 無如作者要作這等欲擒故縱的文章 令讀者猜一猜。例 句公安局這次釋放了一名盜匪,只不過是採用 的手法,以便把他們一網...

形容拔河賽的成語,越多越好,形容美女的成語,越多越好。

一路領先 竭盡全力 信心百倍 摩拳擦掌 競爭激烈 緊張激烈 敏捷靈活 奮起直追 迴腸蕩氣 躍躍欲試 英姿颯爽 不甘示弱 大顯身手 奮力拼搏 首戰告捷 你爭我奪 遙遙領先 精神抖擻 不負眾望 扣人心絃 一馬當先 咬緊牙關 鬥志旺盛 不絕於耳 生龍活虎 龍爭虎鬥 沉著應戰 高潮迭起 穩住局勢 節奏鮮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