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是7月份還是8月份?陽曆

2022-09-14 01:10:22 字數 6534 閱讀 8305

1樓:啊姍笨蛋

從大暑(7月下旬)開始持續三週,基本上在7月20~8月10號

2樓:黎約踐踏

8月,三伏天就在陽曆的8月份,連學校都放假躲避高溫。

3樓:忻河伏氣

當然是八月,有時七月快過完還象初夏一樣,而八月熱的難受,動一下都出汗

7月份熱還是8月份熱

4樓:群星獨者

一般來說,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最熱,是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個階段,在中伏時期(7月27日~8月15日),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如果要比較南北方,一般北方七月熱,南方八月熱,全國的每個城市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過了小暑後,大部分出梅,氣溫開始升高,差不多會在7月的中旬開始,而到了8月份,一般都是8月上旬立秋,天氣會相對開始早晚涼快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5樓:都市恍惚

每年最熱

的時候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6樓:匿名使用者

全國的每個城市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過了小暑後,大部分出梅,氣溫開始升高,差不多會在7月的中旬開始,而到了8月份,一般都是8月上旬立秋,天氣會相對開始早晚涼快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差不多熱的其實,不過八月下旬就比7月要好點吧

春夏秋冬是哪幾個月?

8樓:匿名使用者

一年四季在北半球,春季為3、4、5月份,夏季為6、7、8月份,秋季為9、10、11月份,冬季為12、1、2月份。這是按照氣溫劃分的。

按照月份來劃分,春季為1、2、3月份,夏季為4、5、6月份,秋季為7、8、9月份,冬季為10、11、12月份。

9樓:有夢既敢為

春:1.2.3月。

夏:4.5.6月。

秋:7.8.9月。

冬:10.11.12月。

春季,是指我國農曆從立春到立夏這一段時間,即農曆

一、二、三月,包括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6個節氣,其氣候特點為溫暖潮溼。

夏季,是指從立夏至立秋的這一段時間,即農曆

四、五、六月,包括了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6個節氣。夏季的氣候特點即炎熱,是一個酷暑蒸人的季節。

秋季,是指從立秋到立冬這一段時間,即農曆

七、八、九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秋季的氣候特點主要是乾燥,人們常以「秋高氣爽」、「風高物燥」來形容它。

冬季,始於農曆的立冬,止於次年的立春,,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個節氣,即農曆的10、11、12月。冬季的氣候特點主要是寒冷。

10樓:土購網

民間習慣上按照農曆劃分四季,農曆1月到3月是春季,4月到6月是夏季,7月到9月是秋季,10月到12月是冬季。

擴充套件資料:

除了農曆劃分法還有以下三種分法:

一、節氣法。 天文上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為四季的開始。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這都是以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為標準的。

二、陽曆法。氣象學上通常以陽曆3月到5月為春季,6月到8月為夏季,9月到11月為秋季,12月到第2年的2月為冬季。

三、物候法。楊柳展葉,桃花綻蕊,春天來了;綠樹成蔭,赤日炎炎,夏天到了;果樹葉落,水清露寒,時序至秋;草衷花凋,北風怒號,歲月入冬。

科學的劃分方法是將第四種方法進行量化,它是用5天平均氣溫的高低作為劃分四季的指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稱為冬季,穩定在22℃以上,稱為夏季,穩定在10至22℃之間,就是春季或秋季。

11樓:穆子澈想我

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春季四季之一。從節氣意義上講,春季的開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間),春季的結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間)。在歐美,春季從中國的春分開始,到夏至結束。

氣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種儘量符合自然景象的四季劃分標準,以5天平均氣溫為標準,把冬季以後五天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時開始進入春季,當溫度高於22℃時意味著春季的結束夏季的開始。

夏季夏季是一年的第二個季節,是四季之一。在大多數地區夏季是氣候炎熱、有可能缺水的季節,此外,由於夏季時北半球大部份學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當旺盛的旅遊季節。

在北溫帶,氣象意義的夏季為5月21日(小滿)~8月22日(處暑);在南溫帶,氣象意義的夏季為11月21日(北半球的小雪)~次年2月18日(北半球的雨水)。

秋季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從氣象意義上劃分,北溫帶的秋季在8月23日(處暑)~11月20日(小雪);南溫帶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滿)。

冬季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間的季節。天文學上認為是從12月至3月,中國習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曆「

十、十一(冬)、十二(臘)月」一共三個月。在南北半球所處的時間不同。

按氣象意義劃分,在南半球溫帶及寒帶,冬季在6、7、8月份,在北半球溫帶及寒帶,冬季在12、1、2月份。按節氣意義劃分,季從立冬開始,到立春結束,西方人則普遍稱冬至至春分為冬季。 從氣候學上講,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10℃算作冬季。

12樓:叫那個不知道

按照節氣來說,3、4、5月份屬於春天,6、7、8屬於夏天,9、10、11屬於秋天,12、1、2屬於冬天.

春夏秋冬又稱為「四季」,是地球圍繞太陽執行所產生的結果。春天始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夏天始於「立夏」;秋天始於「立秋」;冬天則始於「立冬」。在黃河流域最為確切。

我國勞動人民總結的基本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也正是《黃帝內經》等國學典籍所闡述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思想。

擴充套件資料

我們的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23度27角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太陽直射在北迴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多,且白晝比黑夜長,所以北半球氣溫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候,為夏季;這時太陽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少,且黑夜比白晝長,因此,南半球處於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當地球繞太陽再公轉半圈時,太陽的直射點由北迴歸線移向南迴歸線,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逐漸減少,由夏季進入秋季,進而轉入冬季;而南半球卻正好相反,由冬季進入春季,進而過渡到夏季。不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圓,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熱,而冬天則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13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四季代表的具體月份,古今中外有不同的劃分依據:

近代將陽曆3到5月劃分為春

季;6到8月為夏季;9到11月為秋季;12月到第二年2月為冬季。

古代劃分依據是:夏曆的1到3月為春季,4到6月為夏季,7到9月為秋季,10到12月為冬季。

也有按照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時令來區分。

西方天文學史上曾按照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來區分四季。

14樓:_神祕人物

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始;也有以夏曆一至三月為春,四至六月為夏,七至九月為秋,十至十二月為冬的。

西方天文學上則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各季的開始。

近代一般常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到翌年2月為冬季。中國民間通常又以氣候,尤其是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標準。各地氣候不同,故四季長短不一,有時差別甚至很大。

春:夏:

秋:冬:

15樓:孤倚危樓

2月3日為春分,即

進入春季;5月5日為夏至,即進入夏季;8月7日為秋分,即進入秋季;11月7日為冬至,既進入冬季。所以春季為2-4月,夏季為5-7月,秋季為8-10月,冬季為11-1月。

春夏秋冬又稱為「四季」,是地球圍繞太陽執行所產生的結果。春天始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夏天始於「立夏」;秋天始於「立秋」;冬天則始於「立冬」。在黃河流域最為確切。

我國勞動人民總結的基本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也正是《黃帝內經》等國學典籍所闡述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思想。

二十四節氣:

立春2月3—5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

雨水2月18—20日,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

驚蟄3月5—7日,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春分3月20—21日,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清明4月4—6日,桐始華、鼠化為鴽、虹始見;

穀雨4月19—21日,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

立夏5月5—7日,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小滿5月20—22日,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

芒種6月5—7日,螳螂生、鵬始鳴、反舌無聲;

夏至6月21—22日,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小暑7月6—8日,溫風至、蟋蟀居宇、鷹始鷙;

大暑7月22—24日,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立秋8月7—9日,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處暑8月22—24日,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白露9月7—9日,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秋分9月22—24日,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寒露10月8—9日,鴻雁來賓、雀入水為蛤、菊有黃華;

霜降10月23—24日,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鹹俯;

立冬11月7—8日,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11月22—23日,虹藏不見、天氣上升、閉塞成冬;

大雪12月6—8日,鵑鷗不鳴、虎始交、荔挺出;

冬至12月21—23日,蚯蚓結、糜角解、水泉動;

小寒1月5—7日,雁北鄉、鵲始巢、雉始鴝;

大寒1月20—21日,雞始乳、徵鳥厲疾、水澤腹堅。

中國農曆的歷法並不是完全以太陰(月亮)為標準,而是陰陽結合。

所謂陰曆,就是月圓月缺的週期,大概28、29天左右為一個月。自然界來說,月亮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是潮汐,跟季節基本是沒有關係的。所以並不應該以陰曆去劃分四季。

所謂陽曆,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和自轉而產生的自然交替。公轉一週就是個太陽年,大約365天5小時48分。自轉一週就是一天,大約24小時。

由於地球公轉時黃赤交角的變化,就是有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有時又直射南迴歸線,因此不同時間各地氣候有所不同,從而產生四季。因此,四季基本是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而來。

中國曆法中除了太陰曆,還有太陽曆。中國人把公轉一週的角度再劃分為24分,就是360度除以24,得到15度一份。就是說,地球公轉每15度變換一次節令,這就是國人的陽曆。

這24個交替便是24節氣,嚴格來說,24節氣當中12個叫節氣、12個叫中氣。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氣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因此,我們說的春夏秋冬,其實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去劃分。立春一般在西曆2月4日,立夏一般在西曆5月5日,立秋一般在西曆8月7日,立冬一般在11月8日。

由於西曆用的也是陽曆,只不過它沒有細分一年到5小時48分,而把這幾小時累積就出現4年一閏。所以,節氣的時間基本與西曆相符,只是因為每年有五個多小時的變化,每年有一點差異。因此我們每年清明、冬至基本都是西曆4月5和12也22。

古人把節氣所劃分的節令配上月份,例如立春之後驚蟄之前叫寅月,驚蟄到清明叫卯月,清明到立夏叫辰月……把12個月配上12地支,跟每年配地支(生肖)的原理一樣。從而寅卯辰月是春天,巳午未月是夏天,申酉戌月是秋天,亥子丑月是冬天。而並非按陰曆的正月初一去計算。

這些知識很多人都沒認真去研讀過,總以為中國曆法就是陰曆。其實是陰陽結合的,而且以陽曆為主,例如計算八字命運就是以陽曆的節氣去劃分月份。

如果以春節、端午這些陰曆節日去劃分季節是絕對錯誤的。而說正月、臘月去劃分季節,也是過於籠統,畢竟沒說清楚是陰曆的正月、還是西曆的正月、還是節氣劃分的正(寅)月。

一年中最冷的是哪幾天,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是哪幾天

在人們的感受中,三九天 是最冷的時候,即從三九起就進入數九寒天中最冷的階段了。三九天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 九天 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 27天。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單位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

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立冬 冬季的開始。小雪 開始下雪。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冬至 寒冷的冬天來臨。小寒 氣候開始寒冷。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

一月是一年中的月。用英語怎麼寫

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of a year.一月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份.用英語怎麼說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答案如下 幾月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what isthe first month 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