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寫作特色是什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寫作特點?

2022-09-14 02:50:23 字數 4897 閱讀 7436

1樓:匿名使用者

《桃花源記》資料:《桃花源記》創作背景

一 虛實結合的寫法

文中桃源內外的景物,村中的風俗人情都是通過漁人的觀察和感覺或藉助漁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而文章開頭寫他「忘路之遠近」,臨末又寫他「遂迷,不復得路」是要通過這些帶有神祕色彩的描述,暗示讀者,這裡所寫的世外桃源是一個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二 巧妙的景物描寫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段景物描寫引起漁人的興趣,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使他產生「欲窮其林」的動機,從而有可能偶然發現這片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土。而且,這美麗的桃花林景色,也從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裡環境景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門前栽種花木的作用。

《桃花源記》重點難點指導

一 本文學習的重點是理清敘述順序,把握敘述線索,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自讀提示」已明確告訴我們,文章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第1段,寫漁人偶逢桃花林。第2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

第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熱情款待。第4、5段寫漁人出桃花源,太守尋而不得和劉子驥往而無果。從文章各段的敘述看,1、4、5段寫略寫,只是交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結果,與第2、3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傳奇色彩和神祕感。

第2、3兩段詳寫了桃花源中安樂自由的生活環境和熱情淳樸的社會風尚。如詳寫這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寫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雞犬之聲,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一個和平寧靜的社會環境;詳寫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的熱情款待和與漁人的誠懇交談,表現出這裡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壓迫,民情淳樸,是一個作者嚮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充分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 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是學習的難點。

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不能脫離作者生活的社會環境。東晉末年,社會政治混亂,兵禍連結,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戰亂之苦,對黑暗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但又改變不了這黑暗的社會現實,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於是他虛構出一個人人勞動,自食其力,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反映勞動人民的願望,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作者也自知這只是一種空想,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桃花源記》資料:《桃花源記》創作背景

《桃花源詩並記》或《桃花源記並詩》,據王瑤考定,大約寫於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二年(421),作者時年五十七歲。棄官隱退後,他已過了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歷了晉宋易代的戰亂局面,對戰亂造成的災禍和農民逃亡的苦難有了一定的感受。《記》是《詩》的序文,著重敘述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和桃花源的環境景物;《詩》著重描寫桃花源的歷史、風俗和恬靜生活。

通過《記》和《詩》,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共同勞動、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寄託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同時對當時的社會也無疑地是一種批判和否定。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雖說是一種子虛烏有的空想,但不象《詩經·碩鼠》中的「樂土」、「樂國」那樣朦朧迷離,事、情、景、物都勾畫得具體形象,給人很強的真實感。對此,前人有種種附會,都不盡可信;今人也做了大量的考證。

比較有說服力的看法是,詩人虛構的「世外桃源」之所以能產生以假亂真的魅力,除了他高超的藝術功力,主要是因為:1.諸如「小國寡民」、「樂土樂國」、「大同世界」之類的上古農村公社的傳說,使他有可能受到思想啟發;2.

長期與農民呼吸與共、休慼相關的躬耕生活,使他有機會積累感性材料;3.漢末以來,避難逃荒的人民往往自動集結起來構築堡塢以自存自保的事實,使他有條件找到模擬形式。

2樓:r薰兒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不過寫的不詳細。寫出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黑暗社會的批判,體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寫作特點?

3樓:

記序為主,層層設伏語言精練,形象生動,引人入勝。

4樓:憑欄看劍

一 巧妙的藝術構思

《桃花源記》作為一篇敘事性散文,構思巧妙,富有**色彩。作者在故事發展中,不斷設下懸念。全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漁人因「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從「忘」與「忽」兩字,表明漁人完全是無意中進入桃花林。又因漁人被美麗的桃林所吸引,才決定「復前行,欲窮其林」。到底前面還有什麼呢?

讀者也產生跟著漁人前進的願望。漁人走完了桃林,又發現有山,而且「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裡到底有什麼?

這又誘使漁人丟下船「從口入」。讀者的視線也就跟著漁人進入了桃花源。作者寫進桃源的路又很有變化,這給讀者一種「山重水複」的感覺。

作者就是這樣層層伏下懸念,又逐層解開,緊緊地吸引住讀者。

二 較強的藝術概括力

一個優秀的文藝作品總要能藝術地概括出社會的某些本質方面的東西,提出人們所關心的社會問題。《桃花源記》具體而形象地描寫了一個理想中的桃源社會,從另一個方面藝術地反映出他那個時代的歷史,即從漢末以來到晉宋之際,封建王朝多次更變,社會動亂,廣大人民痛苦不堪。陶淵明設計桃花源理想社會,實際上也就以藝術的形式,概括地提出了當時現實生活中廣大人民希望過一種安定美好的生活的社會問題。

三 「淡而有味」的風格

所謂「淡」首先表現在,從字面上看沒有直接抒發強烈感情的語句。全文用第三人稱,似乎是從純客觀的角度來寫,給人的感覺是心平氣和,不帶主觀偏見,所寫的內容也容易為大家接受。其次,「淡」還表現在極少使用華麗的詞藻。

兩晉至南北朝的文學中華豔之風極盛,而《桃花源記》全文300多字,極少使用華麗的以顯聲色的詞語,只在文章開頭寫到「桃花林」,寫到「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樣,整篇文章猶如水墨畫中加了一點淡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但整篇基調還是淡的。

《桃花源記》的「有味」,首先表現在文章的主旨並沒有直接被揭示,而是靠讀者細細品味才能得出。這樣,文章就顯得十分含蓄,讀起來特別有味。文章的「有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桃花源寫得似有似無,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心。

四 樸素精練、富於變化的語言

「精練」如第1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僅僅用22個字就描畫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圖。

作者在用詞上十分注重精確,儘量避免重複,而又使讀者容易理解,體現了樸素、平淡,富於變化的特點。如寫漁人進入桃源,就用了「行」「逢」「窮」「盡」「入」等動詞;「怡然」「欣然」都表現一種歡樂的心情,但「怡然自樂」表現的是一種寧靜、安樂,而「欣然規往」卻是一種躍躍欲試的興奮。作者在抒情寫景時筆調也很有變化。

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語言質樸,格式齊整,顯得次序井然,有一種原始的美。但從整體來看,又是靈活多變的。

作者從「……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層層寫來,從外到內,逐步深入。這裡還用頂真的修辭法,環環相扣,把桃花源的風景寫得引人入勝。

桃花源記每段寫作特色

《桃花源記》的寫作手法有哪些?

5樓:完美假知己

虛實結合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以虛構的遊記形式表現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本文是一篇以描寫景物、敘說事情為主的記敘文,語言優美,描寫生動,記敘簡明,有後世遊記散文的特色。記敘文到了陶淵明時代,已經有了史傳記事的傳統,它同時還繼承了辭賦鋪敘描寫的特色,這篇「記」甚至還儲存著魏晉以來抒情小賦散、韻並列,賦後加辭讚的形體。

他的流暢自然的風格開創了遊記之先河,為山水田園的一代文風奠定了基礎

6樓:忻傅香暨碧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年),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桃花源記這篇課文的寫作手法

7樓:8聽音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以虛構的遊記形式表現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本文是一篇以描寫景物、敘說事情為主的記敘文,語言優美,描寫生動,記敘簡明,有後世遊記散文的特色。記敘文到了陶淵明時代,已經有了史傳記事的傳統,它同時還繼承了辭賦鋪敘描寫的特色,這篇「記」甚至還儲存著魏晉以來抒情小賦散、韻並列,賦後加辭讚的形體。

他的流暢自然的風格開創了遊記之先河,為山水田園的一代文風奠定了基礎

8樓:目淺花留年

我記得寫作手法就是設喻說理吧!

桃花源記 的中心,段意,寫作特點

9樓:校嘉

桃花源記 [南北朝]陶淵明

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中的側面描寫有哪些,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桃源景緻的句子有那句?形容桃花林優美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 sh 儼 y 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求《桃花源記》翻譯,《桃花源記》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 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 他順著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遠近。忽然遇到 一片 桃花林,桃樹 夾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 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桃 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 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 ...

《桃花源記》賞析,《桃花源記》全文的賞析

陶淵明 桃花源記 賞析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