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粵東一壁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
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基稿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
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搏塌孝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公尺衫伏、黃公尺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織工一飲登高酒,依然風雨古重陽,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
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2樓:不進則退
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那是由於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枝正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公升高。
因為專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為「重陽糕」。唐時,因為劉禹錫在做詩的時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陽節又多好明瞭乙個典故,叫做「題糕」。《邵氏聞見後錄》載:
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這樣,才被猛襪悔宋祁開玩笑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
重陽節為什麼吃重陽糕?
3樓:紫羅蘭愛**
重陽節吃重陽糕據說是由登高引申而來,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公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瀰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而重陽節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糕」字與「高」同音,象徵「步步高昇」、「百事俱高」仿公升碧之意。
重陽糕的四種說法。
為什麼重陽笑敬節流行吃「重陽糕」,大概有4種說法:
一種是祛邪避災。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舉備舉,江南流行一句話:
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陽吃糕,百事俱高」。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傳說。
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陝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後,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後,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裡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
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並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乾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
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後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乙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重陽節為什麼又叫老人節,重陽節為什麼又叫老人節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 易經 中把 六 定為陰數,把 九 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 登高遠眺 觀賞菊花 遍插茱萸 吃重陽糕 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
重陽節為什麼要敬老,重陽節為什麼被稱為老人節?
1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 重九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 登高節 還有重九節 茱萸 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 九九 諧音是 久久 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 清 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 九月裡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 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 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麵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