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北榜案
1樓:照見古今
「南北榜案」是明朝一場冤案,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他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為了平衡南北方的勢力,故意搞出來的一場戲,所有的「南榜」狀元等人都是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我國的科舉制度給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是朝廷選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千百年來歷朝歷代都很重視,力保其公平公正性。可是朱元璋布衣出身,哪是按常理出牌的人,首先他開國後就斷了科舉考試,花了十餘年清除異黨,之後朝中無人不得已才恢復了科舉考試。
洪武三十年(1397年),這一年春天禮部會試,發榜時在榜的五十一人均為南方學子,由此議論紛紛,傳言四起,北方落第的學子們告發主考官,因為主考官是南方人,所以肯定開了後門有意選拔南方學子。朱元璋聞此大怒,重新複查試卷,但是北方人中確實沒有合格的,後來又有人告發說是主考官故意將不合格的試卷上報,朱元璋惱怒之下處死了當年的主考官。
到了六月份,朱元璋親自出題,重新進行考試選擇學子,進行廷試,這回選拔的51人都是北方和陝西、四川的學子,沒有乙個南方人,可是重壓之下,別人也沒法說什麼。這次事件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所以第一次榜單被稱為「南榜」,第二次榜單被稱為「北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事實上,試卷都是密封的,主考官劉三吾等人都是南方人不錯,但不存在偏見,因為那時北方經過連年的戰爭破壞,教育水平本來就低於一向注重科考的南方,只是朱元璋其人偏激殘忍,他這麼做是故意平衡南北勢力,主考官、「南榜」狀元等人只是他的犧牲品而已。
明朝南北榜案,明朝南北榜案狀元
2樓:星恩文化
1.南北榜案又稱春夏榜頌帶案、劉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爭、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舉考試中的重大事件。
2.明洪武三十年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
3.後發榜,劉三吾為第一,取錄宋琮等51名,是為春榜。
4.因所錄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稱南榜。
5.北方人一名未取,為歷科所不見。
6.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7.朱元璋命人複閱落第試卷,增錄北方人入仕。
8.但經複閱後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
9.有人上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捲進呈。
10.朱元璋大怒,處理了相關**。
11.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取錄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試,以韓克忠為第一名、王恕為第二名、焦勝為第三名,是為夏榜。
12.因所錄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敬櫻嫌。
年發亮手生的「南北榜「之爭。
14.其實並不是一場科舉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是一場統治者利用科舉來擴大統治基礎、籠絡士人的政治事件。
明史上的南北榜案,導致了哪兩位狀元含冤而死?
3樓:抱影無眠夜歸人
明史上的南北榜案,導致了新科狀元陳䢿和主持複試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狀元、侍讀學士張信含冤而死。
南北榜案洪武三十年(西元1397年)春闈,註定是一場不同尋常並改變歷史走向的會試。本次會試後,所錄取的52人中,全為南方人。三月殿試後,陳䢿被欽點為狀元。
本次春闈的主考官劉三吾與白信蹈也都是南方人,北方士子紛紛聯名上疏認為受到了不公平對待,考官偏袒南方人。
為了平息北方士子們的憤怒,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翰林院侍講前狀元張信對試卷進行復核,結果歷史上最倒黴的狀元陳䢿還是在被錄取的名單中,這個結果並非是朱元璋所願意看到的。白信蹈、張信、陳䢿等人被處以死罪。八十五歲高齡的劉三吾被髮配充軍。
同年六月朱元璋親自主持閱卷,錄取北方六十一名士子。
這一年的科舉發放兩次金榜,所以又被稱為「南榜「和」北榜「。
南北榜案件,純屬一起帶有濃烈政治色彩的冤案。劉三吾,人稱「坦坦翁「,是一位胸無城府的博學名儒。他七十三歲就被推薦入朝為官,南北榜案發之時,他已經八十五歲高齡,他沒有理由為了利益,而偏袒整榜的士子。
南北榜案背後南北榜案充分反映了元末明初南、北方教育水平的不平衡,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第三次衣冠南渡後,南北文化差距加大
北宋末年,金軍南下,徽欽二帝以及被迫北狩。宋高宗趙構衣冠南渡,建立南宋。
宋朝的經濟中心向轉移到江南地區,社會精英階層大量南移,加大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差距。
第二:元朝政治經濟中心雖然在北方,但是他們不能正確看待漢文化與蒙古文明的關係
元朝大多數統治者對漢文化,存在著一種異族的牴觸情緒。元世祖忽必烈身邊圍繞著一批儒學大師如劉秉忠、王鶚、姚樞等人,表面上看忽必烈是一位試圖融合漢蒙文化的明主,可惜他始終打不破心中對漢文化的蔑視的樊籠。
元朝入主中原後,元朝統治者對漢文化態度上的偏差,註定了不能拉近南北文化的差距。
第三點:明初,北方處於戰亂之下
明朝收復北京是從南往北進攻,北方也就成為了主戰場。戰爭對於文化的破壞程度不言而喻。在徐達平定北京後,元朝的書籍都被收往南京。
明太祖定元都,大將軍收圖籍致之南京,復詔求四方遺書,設秘書監丞,尋改翰林典籍以掌之。
總結十年苦讀中狀元本是一件喜事,但張信、陳䢿最終成了朱元璋安撫北方士子們的犧牲品。南北榜案促成了後來的南北中卷制,是明朝科舉制度發展史上的乙個重要案件。
4樓:楊進min是小衫
一位是陳安,歷經千辛萬苦才考上,可是金榜班題名時被殺;另乙個是進行調查的張信,調查出了真相,卻含冤屈而死。
5樓:不太瓦薩
陳安䢿和張信這是歷史上很著名的乙個案件,因為在春闈中,金榜題名的都是南方人,主考官也是南方人,所以北方人覺得不公平,才有了這一樁**。
6樓:熱火三巨頭
以朱元璋為主謀的統治階層為了鞏固統治,籠絡北方人心,置公平正義於不顧,主考官劉三吾、狀元陳安等成為了皇權政治的犧牲品。
7樓:haha殤愛
明史上的南北榜案,導致了張信、陳䢿 兩位狀元含冤至死。南北榜案也說明了元末明初南、北方與南方教育水平的不平衡 。
明洪武年間的「南北榜案」究竟會是怎麼回事?
8樓:乙隻路過瓜地的蝸牛
據說這場考試中中榜的全部都是南方的考生,因此北方的考生很不滿,覺得肯定是有人徇私舞弊了,所以他們聯名去告。複審卷子結果還是一樣,朝廷裡那些北方的**藉機誣陷考官,導致幾位考官遭受了無妄之災,後來朱元璋親自主持考試錄取了北方考生才平息了。
明洪武年間的「南北榜案」是什麼?有什麼影響?
9樓:歷史趣談筆錄
南北榜案發生在明洪武十三年,即同年出現兩種科舉考試錄取榜單,南榜全部是南方人,北榜全是北方人。其最大的影響在於分卷制度的確立,其照顧了偏遠地區的學子,有利於普及落後地區的文化教育。不過,以地域取仕也出現了後期**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朝堂內部矛盾,成為明朝內部不穩定因素之一。
一、事件過程。明洪武十三年二月份,科舉會試榜單釋出後,其錄取的五十一人全部是南方人。因為其沒有一名北方人,過去也從未出現過,於是該錄取結果遭到北方學子質疑,他們聯名上疏,告主考官劉三吾、白信韜徇私舞弊。
朱元璋得知後命侍讀張信、正字董貫等人重新閱卷,經過多日的複核,發現北方考生的試卷水平確實不行,而且其中還夾雜著禁忌之語,之前錄取的五十一人沒有任何問題。
重新調查的結果再次遭到北方考生質疑,認為閱卷之人故意呈上陋卷,朱元璋為了平息此次事件,於同年六月親自策問,錄取了六十一名,六十一名悉數為北方人。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處理了主考官和第二次重新閱卷之人,其中劉三吾等被髮配西北,張信被凌遲處死。
二、影響。因為二月份的春幫和六月份的夏榜同時存在,所以此後南北分別取仕成定製。洪熙年間,南北兩地開始使用不同的試卷,是為南北卷,南取六成,北取四成。
宣德年間,增設中卷,從南北兩地各劃分百分之五的名額,主要照顧雲南、貴州等偏遠地區。南北分卷反應了兩地經濟、文化差異水平,如今高考分卷也有相似之處。其積極影響在於提高了取仕的相對公平程度,消極影響則是易形成朋黨之爭,不利於明朝的統一。
明朝的「南北榜案」是怎麼一回事?
10樓:戀愛小天才
朱元璋則爛一統天下後,利用科舉制選拔人才,但是考試後考上的考生全部空頌都是南方的,北方的乙個都沒有中。經過清查後有劉三孫虧漏吾並沒有作弊,但是卻被直接殺死了,並且取消了當年的成績。使得很多人對朱元璋特別失望。
11樓:自己起名字
當時的明朝為了選拔人才進行考試,由於地域的不同導致南北方的考試成績大不相同。
為什麼說明朝南北榜案成就了後來的考試製度
每年的6月初,對於參加高考的學子們來說,必然是個終身難忘的日子。到了6月下旬,全國各省高考分數線出爐,結果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不過,各省高考分數線差距卻非常大,有些省的重點大學分數線,放到另一些省份,可能連讀三本大學的資格都達不到,為什麼會產生這一情況呢?其實要追根溯源的話,這還得從明朝的太祖皇...
琅琊榜中的太監 高湛 是誰的人,琅琊榜高湛是誰的人
目前誰的人都不是,但是以靜妃的口吻,他應該是各方都有示好,都留著人情,就是四面圓滑,最後誰贏了就是誰的 琅琊榜高湛是誰的人 我覺高湛這個人不止止是會審時度勢,還是很有人情的,在靖王還沒有得到皇上版賞識的時候,他就權曾經為靖王說過好話,為他解過圍,當時是他提醒皇上靖王還在殿外等候皇上召見,免除了靖王再...
國會縱火案是誰指使的
國會縱火案 1933年2月27日,柏林國會大廈。當晚9點27分,劇烈的 掀翻了議政大廳的玻璃圓拱頂,縱火焚燒國會大廈的荷蘭人馬裡努斯 範 德 盧勃被警察當場逮捕了。很快趕到現場的國會議長戈林興奮地說 這是共產黨起義的開始。而盧勃就是受共產黨指使來焚燒國會發出起義訊號的。隨後趕到的希特勒大叫 每一個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