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阿牛奇葩說
江山如畫大念此,文韻如詩,蘇軾一生,留下無數佳作。縱觀其詩詞高遲,豁達灑脫,博大精深。深情雅緻,滾迅妙筆生花。
登高望遠,悠然自得。飲酒作樂,豪情萬丈。他的詩詞,如同一首永不停歇的樂章,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蘇軾的詞作名篇20首
2樓:健身達人小俊
蘇軾的詞作名篇20首有:
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4、《念奴嬌·赤壁懷古》;
5、《蝶戀花》;
6、《江城子密州出獵》;
7、《水調歌頭》;
8、《水調歌頭·快哉亭作》;
9、《西江月》;
10、《西江月·重九》;
11、《阮郎歸·初夏》;
12、《少年遊》;
13、《鷓鴣天》;
14、《滿江紅》;
15、《滿江紅·懷子由作》;
16、《永遇樂》;
17、《沁園春》;
18、《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19、《賀新郎·夏景》;
20、《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讀蘇軾詩詞感言50字?
3樓:網友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慢慢。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初讀蘇軾的這首詞喜歡的是「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段充滿禪意的詩句。想想在這樣物慾橫流,人心浮華的社會里,內心能做到淡然、安閒,生活能做到清新、雅緻,實在是一種難得的境界。再讀,更喜歡初春時的細雨斜風,淡煙柳眉、與友人相聚時的雪沫乳花、廖茸、蒿筍。
這首詞作於元豐七年十二月。當時蘇軾趕赴汝州任團練使時,途徑泗州與友人劉倩叔在遊賞春山時所寫。蘇軾作為北宋文壇的一代盟主,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他詩,詞,書,畫,樣樣精通,不僅如此,對酒,肉,茶,禪,也頗有鍾愛。
這首詞中處處流露出了蘇軾清新淡雅的喜悅之感及早春的雨,風,煙,柳,及空氣微寒的狀態。尤其乙個「媚」字,烘托出了這個季節的明媚如花,意境幽美之感。邂逅一首好詞,就如同在春之暮野, 邂逅乙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怦然心動。
讀這首詩的時候,正臨初冬,我還卷著被子蜷縮在床頭,可是那一刻我似乎感覺到三月暖暖的春陽,嫩嫩的柳枝,以及煙雨濛濛的絲雨。夜晚的孤單清冷一下子也溫暖了起來。
蘇東坡不僅詩詞卓絕,更是乙個熱愛生活,情趣躍然的人,儘管宦海浮沉,仕途坎坷,面對生活逆境,依然樂觀豁達、詼諧灑脫,他把人生最清淡的生活,活成了一種享受。乳沫香茶,蓼茸蒿筍,在我們看來最平常不過的春日景象,卻在蘇軾的眼中彰顯出了這個季節的極致雅趣與歡樂情調。與友人的陌上隨意閒散,卻收穫了一番清歡在心底。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種清歡其實就存在於我們日常細微生活裡,只要你有乙份淡然的心境,樂觀的情懷,看淡人情,讀懂世事,月下捲袖煮茶,閒時看雲舒蓮開,把生活的雅趣置於每一處,就可以體會出這份清歡。一處美景,一股微風,一杯清茗,一樹花開,就足以讓我們感覺到人世的溫柔美好與生活的情趣多彩。人間最美是清歡,只有心靜了,我們才能品出清歡,只有淡定了,才能享受清歡。
人間草木皆有情有意,我們不必追隨奢華俗物,做有情人,行快樂事,做有心人,留人間美景。願餘生,我們能夠放下煩惱,放下浮躁,在粗茶淡飯中活出生香,最享福的生活,也最簡單。
4樓:搜詩奇可大觀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
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5樓:不言也不語丶及
蘇軾的詞可以真的是震撼你的心靈,那種老夫聊發少年狂,給你那種豁達的人生境界,讓你為他的詩詞所折服。
6樓:教育問答q小歡
讀蘇軾詩詞,感受人生的種種滋味。「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一生仕途坎坷,被貶多次,但是他的詩詞卻是豪放不羈,積極向上。
7樓:雨嵐說金融
很欣賞蘇軾這種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的人並不能通達而濟天下的,不少的人要面對的是失意和挫折,能夠理解蘇軾的這首詞,就應該懂得如何用「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眼光去看天下了。
8樓:99人間百科百曉生
東坡居士一生多漂泊,所以詩詞內容豐富,從遭遇中總結經驗、從客觀中找出規律,每一首詩或每一闕詞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讓人喜歡!
9樓:李博文
少年時代,歷盡苦難折磨,那種辛苦的滋味,就像是吃蓼草一樣,又苦又辣;老年以後,生活平靜逍遙,那種清閒的感覺,就像是在吃甘蔗一樣,又甜又香。
不同年齡所作詩篇旨趣絕然不同,少年做得辛苦用力,總有刻意表現之嫌,因此如蓼有辛苦之味。及至老年則詩意清淡平和,如蔗有自然之甘甜,全不須用意用力。
10樓:宗憐雪
蘇東坡的詩詞,曠達豪放,舒狂卻又不失典雅,多情卻又不濫情,婉約中透出勁骨,豪義中又有那麼一股柔軟,這就是東坡詞,而他的詩,往往哲理表達,信天命卻又不隨波逐流,是宋代,乃至古代留給世人最好的文學財富。
11樓:挽著你唱笙歌
品讀《離騷》,我們可以看到屈原高潔的品行,但他流露在字裡行間的總是一種難以解脫的怨情。我們在欣賞他「上下求索」的執著的精神時,似乎也有了種渴望悲劇的意象。
12樓:喬楚楚楚
曾有人說過讀蘇軾詞與讀柳永詞不同,蘇軾是豪放派詞人,所以需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關於蘇軾的詩(短些的)五言絕句?
13樓:沉墨如帖
1、《短橋》宋代:蘇軾。
誰能鋪白簟,永日臥朱橋。
樹影欄邊轉,波光版底搖。
譯文:有誰能夠鋪上竹蓆,每天都在朱橋上睡。樹影在欄邊轉動,波光在水底搖曳。
2、《軒窗》宋代:蘇軾。
東鄰多白楊,夜作雨聲急。
窗下獨無眠,秋蟲見燈入。
譯文:東邊鄰村有許多白楊樹,夜晚的時候雨聲急。在窗下睡不著,只見秋蟲見燈入。
3、《屈原塔》宋代: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譯文:楚地的人都為屈原感到悲哀,這種情感千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他的精神魂魄飄到了什麼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4、《曲檻》宋代:蘇軾。
流水照朱欄,浮萍亂明監。
誰見檻上人,無言觀物泛。
譯文:流水照著紅色的欄杆,浮萍在水面散亂。有誰見到檻上的人,沒有說話在觀賞景物。
5、《過安樂山,聞山上木葉有文,如道士篆符,雲》宋代:蘇軾。
真人已不死,外慕墮空虛。
猶餘好名意,滿樹寫天書。
譯文:得道之人不會死去,早已墮入空虛境界。這是好的名意,在滿樹寫著天書。
14樓:小懶人大世界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15樓:仍清芬
軒窗》 東鄰多白楊,夜作雨聲急。 窗下獨無眠,秋蟲見燈入。
曲檻》 流水照朱欄,浮萍亂明鑑。 誰見檻上人,無言觀物泛。
荷葉》 田田抗朝陽,節節臥春水。 平鋪亂萍葉,屢動報魚子。
16樓:網友
1.軒窗。東鄰多白楊,夜作雨聲急。
窗下獨無眠,秋蟲見燈入。
2.柳。今年手自栽,問我何年去?
他年我復來,搖落傷人意。
蘇軾簡介 50字左右就可以了,不能多,急啊
17樓:默么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文學成就。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
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他用「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進一步「瞭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
18樓:網友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一派的作家。
19樓:匿名使用者
與同樣後仰跳投與南韓韓華體育因故意忽忽悠悠。
誰能幫我寫一首現代詩,誰能幫我寫一首關於海的現代詩
我看見你孤單的身影 站在江邊 我聽見你內心的呼喚 迴盪在山間 其實我一直都在 江風拂過江面 月光灑在山間 我就在你身邊 我的愛陪伴你 伴著你散步在小河堤,柔柔的月光趁著深情的夜曲,春風吹拂著柳絮,寫滿了情戀的圍巾,將這春景染綠。我們攜肩,我們挽臂 我們相愛相依。腰中的束帶,永久的把你我牽繫。願伴你雙...
誰能幫我寫一首情詩,誰能幫幫我寫一首情詩
你的條件有點。將就吧 只求你別忘了 我也需僅是你人生中的一粒灰塵 也許我們僅是平行線 也許我們僅是 清楚 彼此 也許往日的喧囂僅是所謂的 必要 但請你記住我 只求你別忘了 那些 我 也許我們僅是隔著線彼此看著對方 也許我們僅是 星光 或許我無法觸及你的聲音 但請你記住我 勿忘我就好 wo ai劉琦,...
誰能幫我寫一首校園歌曲的歌詞?求一首關於校園的歌詞
青春的影子。1 並肩烙印友情,記憶深藏凝望,夕陽抹去最後一縷霞光,校園的小路上抹不去音符的快樂和旋律的悠揚。2 馬尾梳起陽光,短髮飛揚渴望,綠蔭場刻下矯健的雄姿,校園的起跑線帶不走拼搏的汗水和鬥志的昂揚。3 彩筆描繪藍圖,課本翻開希望,粉筆記載著知識的海洋,校園的課堂帶不走書聲的朗朗和數年的同窗。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