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成敗功過
1樓:網友
項羽與劉邦同時起兵抗秦,但最終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成為一名堂堂的漢高祖,而項羽卻無臉回江東,在烏江自刎。兩者的命運有著天壤之別,其原因正在於兩人的性格迥然不同。劉邦給人的感覺是穩重、寬厚。
他入關後,其實按照先前盟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劉邦理應可以稱帝,但他卻毫不急躁,回軍霸上;但同時,他又是心存大志的,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並聽取了鯫生的意見:「距關,無內諸侯」。
可見,劉邦的做法有理有節,其帝王風度可見一斑。項羽給人的感覺則是急躁、暴虐。得知沛公已破咸陽後,便「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聽說「沛公欲王關中」,不經細查,又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沛公與項王見面時,未等沛公說完,他又急著說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當然,若論武力,劉邦是不如項羽的。在鴻門宴上,項羽看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的樊噲,無視他瞪著自己,卻發出:「壯士」的讚歎,並賜以卮酒、彘肩,足見他自已也是乙個豪爽之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武力,直到在最後烏江自刎之前,他還獨自一人衝入敵陣,殺死漢軍數百人。
但是若論智謀,項羽遠不及劉邦。難怪司馬遷在〈〈淮陰列侯列傳〉〉裡說項羽只不過是「匹夫之勇」。這裡還有乙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劉邦善於聽取他人意見,並當機立斷,因此手下願意替他出謀劃策;而項羽卻不屑於他人勸告,並優柔寡斷。
張良與范增同是謀士,境遇卻不相同。張良建議劉邦去向項羽「謝罪」,劉邦便答應了。而范增建議項羽乘機殺死劉邦,在鴻門宴上幾次示意,項羽始終「默然不應」。
鴻門宴只是楚漢相爭的乙個小小片段,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關於劉邦聽取手下意見,取得勝利的例子。正如劉邦自己總結勝利的原因時說道:「講到能策劃於帷帳之中,取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調運軍糧,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
我能夠任用他們,便是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手下只有乙個范增,還不能任用,所以失敗了。」事實上,最終由於項羽對范增起了疑心,致使范增氣得告老還鄉了。
由此看來,劉邦與項羽命運的不同,源於他們性格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便導致了他們處理問題方式的不同,對手下的態度不同,對手下態度的不同,又導致手下為他們出謀劃策的盡心程度不同,最終導致了他們在爭奪天下的戰爭中的結果不同。
杭圖zhuanti3
2樓:公尺利埃
成功留下不過烏江自刎的歷史佳話,敗,,,還用說麼,天下都丟了。
3樓:網友
功:結束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過:為人殘忍不講民生。
4樓:浮生似夢
其實沒什麼功過。
只是在乙個風雲亂世,乙個爭霸天下的逐鹿之雄而已。
有他的推動更快的結束了秦王朝的統治吧。
另外因為他具有英雄的一些氣質,所以才被千古流傳、否則和陳友諒什麼的沒多大的區別吧。
另外劉邦當時成者為王,好像也沒有故意去抹去或者醜化他吧,這才使他的事蹟流傳下來。
之所以被傳頌因為重情義。和關羽的重情義差不多吧 。
沒長篇大論的複製,貌似我吃虧了喲。
5樓:網友
是個英雄,但不是梟雄。
項羽的功與過
6樓:匿名使用者
功:推翻秦朝。 過:剛愎自用、殘暴。
7樓:網友
項羽的失誤:
1 鴻門宴上沒殺劉邦 痛失良機 ;
2 彭城之戰俘虜劉邦父親太公和妻子呂雉,後又作為人質要挾但不殺;
3 包圍滎陽,又相信了劉的詐降;
4 在己方優勢條件下同意劉邦的議和條件:送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以鴻溝為界,西屬漢,東歸楚,平分天下。
另附史記原文。
的成語或詞語要名詞,如豐功偉績,史詩鉅著
不世之功 殊勳異績 赫赫之功 丘山之功 蓋世之功 卓著功勳 形容 偉大的成就 的成語或四字詞語。要名詞,如豐功偉績,史詩鉅著。不世之功 殊勳異績 赫赫之功 丘山之功 蓋世之功 卓著功勳 貢獻,卓越貢獻 成就,輝煌成就 功勳,功勳卓著 功績,豐功偉績 豐功偉業 頗有建樹 登峰造極 形容 偉大的成就 的...
古代哪個女的打戰有過豐功偉績,古代的風流人物有哪些?他們有什麼豐功偉績
我不知道 古代的風流人物有哪些?他們有什麼豐功偉績 曠世奇才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 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 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 李杜 民族英雄 林則...
宋朝的開朝人是誰 除了開朝,還有什麼豐功偉績
趙匡胤,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趙匡胤任禁軍軍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為殿前都點檢。世宗死,恭帝即位,趙匡胤發動 陳橋兵變 於960年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稱帝后,963年平定荊南和湖南,965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俘虜南唐後主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