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歷史故事,天平山的地名典故

2025-05-31 21:45:10 字數 1483 閱讀 7284

天平山的地名典故

1樓:稅口澤

天平山因山頂平正而名;因山勢高峻,唐代稱為白困枝物雲山。

因范仲淹。高搭山祖葬于山之東塢,俗稱範墳山。北宋《吳郡圖經續記》

天平汪液山,在吳縣西二十里。巍然特高,群峰拱揖,郡之鎮也。林木秀潤,瞻之可愛。遊者陟危,蹬攀巨石,乃至山腹。其上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

遊天平山記的作者簡介

2樓:清晰還穩固丶純真

高啟(1336—1374),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明代初期著名文學家。性格疏放,不拘於禮法。

元代末年隱居昊淞青丘,自號青丘子。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期,被薦修《元史》,授戶部右待郎,不受,賜金放還。後因寫文章有所譏諷,被朱元璋藉故腰斬於南京,死時僅39歲。

他是明代初期成就最高的詩人,其詩爽朗清逸,雄健渾涵,與楊基、張羽、徐賚齊名,稱「吳中四傑」。部分詩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亦有數量不多的的散文。

有《青丘高季迪詩文集》二十五卷傳世。

天平山中的介紹

3樓:情歌

《天平山中》是明初詩人楊基寫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所描繪的是作者日常生活的乙個片段,用寫實的手法細緻地描繪了天平山的清麗的景色,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寫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表達了作者對天平山風景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讚美。

天平山的名勝古蹟

4樓:風雲仲降

天平山是全國四大賞紅葉地之一,1994年起,每年舉辦紅楓節。天平山泉屬裂隙泉,含礦物質,水質極佳,大旱不竭。山半白雲泉,號稱「吳中第一水」。

天平山莊佔地5300平方公尺,有咒缽庵、來燕榭、參議祠、高義園和白雲古剎五部分。白雲寺側有范文正公忠烈廟。范文正公忠烈廟及天平山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平山中的作者簡介

5樓:我愛褲兜嗊幠韎

楊基(1326~1372) 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於吳中(今江蘇蘇州)。

元末,曾入張士誠幕。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後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於工所。楊基少時曾著《論鑑》十萬餘言。

又於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詩倍加稱賞,於是揚名吳中,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傑。著作有《眉庵集》12卷,補遺1卷。按古體、歌行、律詩、絕句、長短句及詞曲分卷排列。

明成化重刻時,江朝宗為之作序。

遊天平山記的介紹

6樓:我恨褲兜窟喴諥

天平山距離城西南從水路走有三十里。我們到了後就棄船坐車,經過平曠的樹林和山塢,路邊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見,只聽見類似琴築發出的清越的聲音。我高興地停落車聽,很久還不願離去。

到了白雲寺,我們拜謁魏公祠,在遠公庵稍事休憩,然後由這裡的山腳像獼猴攀登小木樁一樣攀登而上。

關於天平山的作文,美麗的天平山作文

天平山在蘇州的木瀆古鎮,其實此前並不沒有聽說過太多,不過就像大魚大肉吃的多了,偶爾來個別緻的小菜,倒讓人覺得很愜意,我想天平山就像那樣的一道別致小菜吧!趕到天平山的時候已經快要十二點了,人不算少但也不擁擠,恰好恰好!天平山內有很多高大的楓樹,秋季到這裡還遊玩也許更加有味道,不過北京的香山紅葉我已經飽...

館陶離了林州天平山多遠

駕車路線 全程約229.5公里 起點 館陶縣 1.館陶縣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沿 街行駛170米,右轉進入永濟路 2 沿永濟路行駛30米,過左側的藍寶石購物中心約180米後,左轉進入文衛街 3 沿文衛街行駛1.6公里,過右側的長虹 美菱專賣店約60米後,右轉進入新華路 4 沿新華路行...

從天平山到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怎麼過去

上方山是三月份百花節才去的,現在是去天平山紅楓節的時候 現 份底去蘇州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玩,有什麼建議嗎?是不是時間不對?現在這個時節建議去天平山,上方山本地人特別是小孩很少願意去那的,那以前是火葬場,旁邊的七子山更是填埋骨灰的地方,後來為了開發那一塊才移走的,並在山上建了一座大佛,周圍建了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