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燾《續資治》反映怎樣的時代特徵?

2025-06-07 21:10:37 字數 1996 閱讀 1791

1樓:網友

續資治通鑑長編》為中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渣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燾(1115年—1184年),字仁甫,四川眉州丹稜人,累遷州縣官﹑實錄院檢討官、修撰等。李燾仿司馬光著《資治通鑑》體例,斷自宋太如陵銀祖趙匡胤建隆,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記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續資治通鑑長編》。

近代治宋史者對該書史料價值評價甚高。

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編撰時間很長,他在任華陽縣主簿時,即有心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並開始準備材料。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前後,李燾在北宋司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礎上,擴充增補,撰成一百一十二卷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把自建隆至宣和年間的百官治革,公卿任免,按年列表,為撰寫《續資治通鑑長編》作了初步的準備工作。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李燾第一次奏進十七卷《續資治通鑑長編》內容是太祖朝~太宗開寶十七年的史事。

乾道三年(1167年),李燾至南宋朝廷任兵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負責修撰神宗至欽宗四朝國宋及徽宗實錄,這一時期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的修撰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第二年,李燾又奏進太祖至英宗五朝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共一百零八卷。淳熙元年(1174年),李燾第三資進書,是神宗至欽宗四朝。

淳熙十年,最後一次進書,終於完成了這部卷帙浩繁的史學鉅著。

李燾對北宋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十分推崇,不僅史學的觀點接近,而且政治上的觀點也十分接受。他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目的之一就是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銜接。在時間上,《資治通鑑》止於五代末年,而《續資治通鑑長編》則始於北宋初年,正好前後相接。

而《續資治通鑑長編》這個書名更是表達了李燾對司馬光及其《資治通鑑》的推崇和尊重。這部書原來定名《資治通鑑》,後來李燾認為自己的這部書不能和《資治通鑑》相比,而司馬光在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時候又由助手劉恕等人先修叢目,再修長編,是後由司馬光本人刪節而成,所以李燾就把自己準備編撰的這部汪咐書定名《續資治通鑑長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一書受到宋孝宗的高度重視,詔令依《資治通鑑》紙樣及字樣大小繕寫《續通鑑長編》一部,將李燾銜位於卷首依司馬光銜位書寫,取得了與《資治通鑑》同等規格的待遇。

2樓:網友

漏搭局續資治通鑑長編》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首先是他在撰寫這部書時,始經不渝地堅持司馬光編《資治通鑑》的原則,就是「寧失於繁,勿失於略。」《續資治通枝畢鑑長編》的取材十分豐富,除宋代的實錄、國史外,還大量採返讓用經、史、子、集,筆記**,家乘志狀。

第二個顯著特點是李燾繼承和發展了「考異」的優良傳統。凡記載不同者,則兩存是說,時附己見,以註文標出。.

續資治通鑑長編》為中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

作者李燾(1115年—1184年),字仁甫,四川眉州丹稜人,南宋著名歷史學家、目錄學家。累遷州縣官﹑實錄院檢討官、修撰等。李燾仿司馬光著《資治通鑑》體例,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記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

李燾在修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時,本著什麼樣的原則並採取了哪種方法來保證史料的真實有序?

3樓:漫閱科技

續資治通鑑長編》是中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燾(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稜人,累遷州縣官、實錄院檢討官、修撰等。李燾仿司馬光著《資治通鑑》體例,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記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續資治通鑑長編》。

燾於正史、實錄、政書之外,凡家錄、野記,廣徵博採,校其同異,訂其疑誤,考證詳慎,多有依據。作者本著「寧失於繁,無失於略」的原則,凡記載不同者,則兩存其說,時附己見,以註文標出,與《通鑑考異》相類。蒐集材料時,「作木廚十枚,每廚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

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後次第之,井然有序」。該書自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進。淳熙十年,重編定為九百八十卷,並上《舉要》六十八卷,《修換事總目》十卷,《總目》五卷,總計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後歷時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