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五國、七國的?這是概念性錯誤!春秋時的國家要比戰國多些,只是春秋時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時有「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在「三家分晉」,春秋的時代命名緣起於孔子注《春秋》,戰國時是確實的天下大亂了,各國相戰,民不聊生。
據司馬光說:戰國於春秋的區別在於,春秋時各國諸侯還是尊天子的(周王),戰國因為魏、趙、韓弒君分國,而周天子還承認魏、趙、韓的地位,所以周天子自己把天子的尊嚴弄沒了,致使諸侯多不尊天子,各自為政,紛紛稱王,都與周王平起平坐了,所以缺少了一統的政權,是為戰國!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春秋和戰國是不同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由於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春秋》記事從西元前722年開始,至西元前481年結束。
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西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差不多。
戰國時期 由於各諸侯國連年發生戰爭而得名。通常將西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間的時間稱之為「戰國」時代。
為什麼周朝叫做春秋戰國?
4樓:潛伏在蓮葉下的小錦鯉
這個說法不對,周朝的前半段,也就是西周就是單純的周朝。平王東遷之後辯含進首灶漏入東周,才開始被稱為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周者爛王室衰落,各個諸侯國開始輪番爭霸,前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國是哪五國啊!
5樓:網友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6樓:硬功夫馬超
齊桓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文公、宋襄公,此五人也(因為我上初中時候五霸就是這五位)。又稱「春秋五霸」關於這個問題有爭議還有一種說法是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是後來近幾年教科書改動變成這個);
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秦國,此七國也。又稱「戰國七雄」
7樓:碇燾
齊楚燕韓趙魏秦 戰國七雄。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哪些是姬姓,也就是周朝
8樓:網友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中姬姓的諸侯國有:晉文公(晉國)、吳王闔閭、燕國、南韓。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
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在政治、軍事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1]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現過8種說法,但中學歷史教科書通常用的都是《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而《荀子·王霸》則是: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齊桓公:姜姓,呂氏。
宋襄公:子姓,宋氏。
晉文公:姬姓。
秦穆公:嬴姓,趙氏。
楚莊王:羋姓,熊氏。
吳王闔閭:姬姓。
越王勾踐:姒姓。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南韓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齊國:姜姓,呂氏。後被田和取代,田和,媯姓,田氏。
楚國:羋姓,熊氏。
燕國:姬姓。
南韓:姬姓。
趙國:嬴姓,趙氏。
魏國:姬姓,魏氏。
秦國:嬴姓,趙氏。
東周列國中,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說的同乙個國家嗎?
9樓:小杰喝茶追劇
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而戰國七雄是七個國家。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時代標誌和政治現象。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有霸主地位的君主,他們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他們在不同的時期,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靈活知頃亮的外交乎圓手段,維護了周王室的權威,調解了諸侯之間的紛爭,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搭寬展,為中原地區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戰國七雄是指戰國時期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他們分別是秦、齊(田齊)、燕、楚、魏、趙和韓(按滅亡倒序)。他們在戰國後期,經過無數次的兼併戰爭,形成了東西對峙的格局,互相爭奪霸權。最終,秦國以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制度,先後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
10樓:無常影視
不是!東周時期是周朝的後期,歷時約794年,包括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橘歲西元前770年-西元前476年)是東周時期的前半段,而戰國時期則是後半段(西元前475年-西元221年)。
春秋時期以各諸侯國爭霸為主,而戰耐陪國時期則是以七大諸侯國(楚、齊、韓、趙、秦、魏、燕)和秦國這八個列強爭奪霸權,也稱為戰國七雄時期。因此,圓畝睜雖然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都屬於東周時期,但是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指的是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政治局面。
11樓:華少不思議
不是同乙個國家。東周時期,中國分為多個列國,春秋時期五個霸主國家被稱為「春秋五霸」,是晉、楚、齊、秦、燕;戰國時期七餘圓個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是齊、楚、燕、趙、魏、韓、秦。雖然這些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出豎汪塌現,但陵豎都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國家。
齊國在秦國攻打其他五國的時候都幹了什麼?
齊國因為之前被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暴揍過,所以在秦國攻打六國的時候,它在忙著坐山觀虎鬥,沒有出兵幫忙。啥也沒幹,趙國國君是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而且秦國打其他五國,趙國覺得自己也許能夠分一杯羹。齊國在秦國攻打其他五國的時候他則按兵不動,這個時候秦國已經和齊國結盟,遠交近攻,而齊國統治者目光短淺。齊...
五代十國的局面是什麼時候形成的,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 ?
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907年 公元960年期間。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太祖朱溫建樑,五代十國時期開始。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太祖朱溫建樑,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樑 唐 晉 漢 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
國五標準實施後,已經上牌的國四車什麼時候才不能使用
國四強制報廢的路估計還很長的。關於國四的車子還能開幾年,這個誰也說不準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六年之內不會有問題的應該,我們國家現在取消了強制報廢,不像以前到了年限就得報廢,但是到了十五年就要一年兩檢,排放不達標的話也是不給上路的。2017年月1日起國五排放標準將在全國強制實行後,國四車還是可以正常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