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解元 讀(jiè yuán) 唐 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
為唐解元。亦稱「解首」。宋洪邁《容齋四筆。責降考試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姊妹易嫁》:「秀才宜自愛,終當作解首。
清李調元《制義科瑣記。會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舉進士,引見南海子,上顧學士曰:
此人山東解元也,遂改庶吉士核瞎檔。」 明清 明清科舉制度。
正式科舉考試。
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神蘆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第三甲人數最多改亂賜同進士出身。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考試的級別不同,考高中時的第一跟考大學的第一不是一樣的,乙個橋森是中考。乙個是高考,都是第一。古代考試分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考秀才就是鄉試,第一叫解元、這個在縣裡考叫鄉試可不是鄉一級的。
然後在中了秀才後到省裡考,考的是舉人,都是舉人的一堆人裡喚歲要給皇上面試,在這裡的一二三名才是狀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其餘合格的叫進士。殿試考完除了。
一、二、三、名外都叫進士。進士還分三甲,一甲的名就是狀元第一和消睜榜眼第二探花第三。
3樓:匿名使用者
解元也是第一,但他是鄉試第一。狀元是殿試第一。古代分鄉試、會試、殿試。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現在是什麼水平?
4樓:愛創文化
01 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全國高等人才考試交流中的前三名,就是這一期全國考生中成績最好的人。考完之後立即授職,進入翰林院,放到現在就是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或者國考前三名。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科舉制度最早起始於隋朝迅友,經唐朝不斷完善,在宋明兩朝得到發展,宋朝曾出現武科舉,結束於清朝後期,歷經一千三百餘年。科舉制度的產生順應歷史的發展和變革,為當時的統治者輸送大批大批人才。同時也為當時的社會發展進步與繁榮做出了貢獻,為封建社會得以延續千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照巨集碰現如今的比較,人們習慣性的將高考第一名稱之為狀元,所以認為古代的狀元應該就等同於現在的高考第一名,也就是說某某省份的榜首。
至於到底安排什麼官,乙個是看成績,二要看關係,三就是看運氣了。而且並不是考蔽昌談試通過了就一定可以當官,歷史上有很多人科舉中舉了,但是因為得罪人,一直在北京等著派官,最長的甚至等了幾十年都等不到。所以說狀元、榜眼、探花並不是官職。
像尚書、知縣這些才是官職。
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及第三志願的區別
錄取的時候,他們是先看第一志願的,等第一志願的錄取完了,才看第二志願的,可這時候,有些熱門的學校,在第一階段就招生結束了。剩下還沒找沒招滿的就繼續看考生的第二志願。比如,你有540分,但你第一志願報的學校要560分,這樣你第一志願就錄不到了,而你第二志願報的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是530分,但由於有很多人...
第一第二第三套房契稅是多少
一 三套房的契稅稅率是多少。一 首次購普通住房徵收契稅 平方內 平方 平內,非首次購房按 繳納。二 第三套房稅收專案與前兩條房屋的稅項是一樣的,都是看購買房屋的情況來判定的。都包含契稅 個人所得稅 營業稅及其附加 印花稅,這些稅是否有減免或稅率有不同的選擇,都是根據您購買的第三套房屋來判定的。三 只...
設a第一行111第二行112第三行
a 1 1 1 1 1 2 0 0 1 b 1 0 2 1 1 1a為bai3 3矩陣,b為3 2矩陣,所du以ab為3 2矩陣那麼ab 1 1 1 2 1 1 1 0 1 1 1 1 1 1 1 2 2 1 1 0 1 1 2 10 1 0 2 1 1 0 0 0 1 1 1 2 0 1 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