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死,以馬革裹屍。
1樓:網友
楊億巧對翰林院。
宋代翰林學士院壁間,題有一句上聯:
李陽生,指李樹為姓,生而知之;
李陽,指老子,即春秋時期大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聃。相傳他姓李名。
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據《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 司。
馬貞索隱》記載,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學士院壁間的題句,就。
是根據這一傳說引發而成的。這一聯題在牆上已許多年,始終沒有人舉行能對出。
下聯。宋淳化年間(990—994),詩人楊億在任翰林學士時對耐行出了下聯。下。
聯曰: 馬援死,以馬革裹屍,死得其所。
馬援,生於西元前14年,死於西元49年,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
人,是東漢正畝譁名將,曾任伏波將軍,後在作戰時病死軍中。據范曄《後漢書 馬。
援傳》記載,馬援曾豪邁地說過:"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楊億的下聯就是根據這一史實寫的。
這副對聯上下句用典自然,對仗精巧,尤其妙在"生"是"姓"的偏旁,死"是屍的偏旁。
你知道「馬革裹屍」的東漢名將馬援嗎?
2樓:等風來
馬援(西元前14年—西元49年),陝西扶風茂陵人,其先祖是戰國時期趙國著名將領趙奢。
因趙奢有功受封於馬服君,因此其後代就以馬氏為姓。馬援的曾祖父馬通因功封為重合侯,祖父馬賓在漢宣帝朝任持節郎官,號「使君」,父親馬仲官至玄武司馬,其三個哥哥都有官職。可以這樣說,整個馬氏家族是有將門之風的官宦世族。
馬援年少時喪父,由長兄馬況撫養。
他聰明伶俐,素有大志,幾個哥哥都喜歡他,送他去讀書。同學朱勃的智商在馬援之上,且舉止大方能說會道,馬援感到十分自卑。
大哥馬況安慰他:朱勃是小器早熟,智盡於此,以後要向你求教的。大哥的話以後果然應驗了,朱勃終其一生也只是個小縣令而已。
由於馬援自身學習努力,加之有官宦家庭背景,25歲入仕任扶風郡督郵。負責傳遞信件和糾察**的貪廉。
那時處於王莽當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僚腐敗,他內心很是不滿。有次他奉命押送一批囚犯到司命府(糾察罪犯的機構),他見罪犯可憐,心生惻隱之心,就私自把罪犯全放了。
沒有辦法回去交差,只好亡命北地,後遇朝廷大赦才回到家鄉,經營畜牧業。
按現在的話說,馬援有商業頭腦,沒過幾年,就有了牛羊數千只,穀物數千斛。但馬援的志向並不是想當名土豪,他把這些東西全部贈送了親朋好友,自己漫遊隴、漢兩地去了。<>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馬援與其兄馬員避居涼州。
當地豪強隗(wei)囂起兵反抗王莽。馬援起先仰其名望投奔,但時間一長,就覺得隗囂好名譽而缺乏才能,不是乙個能成大事之人。
更始三年(25年),公孫述和劉秀分別稱帝,隗囂自稱西州上將軍,赤眉軍攻入長安殺了更始帝,這樣就形成了四大割據政權對峙的局面。隗囂為了生存,就派馬援前往蜀地和洛陽,觀察公孫述和劉秀的情況,然後選擇同盟者。
你知道「馬革裹屍」的東漢名將馬援嗎?
3樓:哀家肥不溜秋
馬援,陝西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戰國名將趙奢的後裔。馬援起初是作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和精神使後人敬佩。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嗎
4樓:俎金蘭丁嫻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古時跡叢候出征的將士陣亡後,一般收屍都是用馬皮包裹著運回營地或者家鄉埋葬。漏物。
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返州液耳。」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因而有了《已亥雜詩之一》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名句。
老當益壯是什麼意思,老當益壯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 年紀雖老而鬥志更堅,幹勁更大。老當益壯 拼音 l o d ng y zhu ng出處 後漢書 馬援傳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朝代 南宋 譯文 雖然貧窮應該更加堅定意志,年紀雖老而鬥志應該更堅擴充套件資料 老當益壯的反義詞 生龍活虎 龍騰虎躍 精神煥發 身強力壯一 生龍活虎 白話釋義 形容很有生氣...
尼康D700老當益壯的突出點在哪
d700是2008年尼康為了對應佳能5d而臨時拼湊出來應急的,大量採用了旗艦級d3的零部件。因此d700的成像質量在當年是首屈一指的。同時d700的機身設計也達到了旗艦級的水平,其穩定性和可靠性不是現在d800 d810可比的。故追捧的攝友較多。但d700畢竟老啦,現在再追捧8年前的d700還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