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高辰瀟高大俠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差纖顫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豎敬,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設虛敗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2樓:匿名使用者
嫦娥奔月知道不?就是這麼看來滴~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嗎?
3樓:之那年青春正好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
一。 簡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二。 節日別稱。
1.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2.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3.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時親人能團聚的詩句,中秋節不能和家人團聚的傷感詩句有哪些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月夜 劉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月夜憶舍弟 杜甫戍鼓...
中秋節不能和家人團聚的傷感詩句有哪些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 唐代 張九齡 釋義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2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 宋代 晏殊 釋義 中秋月圓,月光灑在庭院,院中...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賞月,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啊
月餅最初並不叫月餅,而是稱作 小餅 或者 月團 而 月餅 這個稱呼最早出現於南宋,一位名叫吳自牧的人在 夢樑錄 一書中首次提到這個詞。再有就是最初的月餅並不是圓的,而是菱花形狀的。除此之外,這個時期的月餅也並非只在中秋節才吃,其實更像是一種日常點心。待發展至明朝時期,中秋吃月餅這個風俗已經十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