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絕帶
1、土地革命(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依靠貧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1931)。
作用:農民在經濟政治上翻了身;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
2、雙減政策(抗戰時期)
政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於團結農民、地主一致抗日。
3、土地改革(解放戰爭,實際時間是1947—1948年)
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土地制度。
作用:農民分得土地,積極參軍、支援前線,成為解放戰爭勝利的可靠保證。
4、土地改革(過渡時期,實際時間是1950—1952年)
政策: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與以往不同:保護富農經濟。
作用:徹底廢除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5、農業合作化(三大改造時期,1953—1956年)
政策:積極發展穩步發展的方針,自願互利的原則,由互助組——初級社——高階社。
作用: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設時期,實際時間1958—1978年)
政策:小早蔽伍社並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響: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7、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以來並頌)
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制。農民生產的東西,「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陸或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朝三化發展)。
2樓:門悠婉柏枝
黨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為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進一桐悔森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就保持農村土地(指承包耕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以下簡稱「長久不變」)提出如下意見。 一、重要意義 自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以來,黨中局畝央、***一直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方針政策,先後兩次延長承包期限,不斷健全相關制度體系,依法維護農民承包土地的各項權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是對黨的農村土地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實行「長久不變」有利於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這一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和農業生產特點,具有廣泛適應性和強大生命力。承包關係穩定,有利於增強農民發展生產的信心、保障農村長治久安。實行「長久不變」,順應了農民願望,將為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奠定更為堅實基礎,展現持久制度活力。
二)實行「長久不變」有利於促進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土地承包關係是農村生產關係的集中體現,需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斷鞏固完善。改革開放初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成功解決了億萬農民的溫飽問題。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大幅提公升,農業經營規模擴大成為可能。實行「長久不變」,促進形成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格局,穩定承包權,維護廣大農戶的承包權益,放活經營權,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作用,有利於實現小農戶和前租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有利於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三)實行「長久不變」有利於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改革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法寶。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強化制度性供給。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是什麼?
3樓:阿飛遊戲解答
抗戰時期,中共所採取的土地政策主要是減租減息。
它一方面要求地主減租減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要求農民交租交息昌物,照顧地主富農的利益。
同時,實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合理負擔政策,提高了貧苦農民的鬥志,開始打破了農村基層政權。
由地主富農霸佔的局面。
中國土地政策的演變
4樓:龔芳芳
法律分析:1、在土地革命中,漸漸明確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1950年,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1978年,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
1953年,積極發展穩步發展的方針,自願互利的原則, 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通過興辦互助組、發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興辦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方式,將農民的土地私有制改造成集體經濟。
3、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年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年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通過立法來保護土地承包關係。
年制定《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展農村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現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形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代表國家行使。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
中國共產黨分別於哪些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政策?
5樓:清靜的暖冬
陝甘寧邊區及後續建立的晉冀魯豫等等革命根據地。
我國土地政策有哪些?
6樓:吳莉
我國現行的土地政策:
1、土地巨集觀調控政策。國家通過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農業、林業、牧業、工業、城市和居民住宅建設等各類用地進行。
統籌規劃,合理佈局,確定各類用地規模和建設用地總量、耕地保有量,對各類用地進行控制,尤其是對城市建設用地規模進行控制,並通過編制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對建設用地總量進行控。
制。2、土地集約利用政策。按照「兩個根本性轉變」的要求,土地利用要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率,充分發揮土地使用的效益和使用功能,減少土地的閒置和浪費。
3、土地有償使用政策。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要逐步減少劃撥使用土地的範圍,擴大土地有償使用的範圍,對原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用於非農業建設的,除法律規定可以實行劃撥外,要逐步實行有償使用,國企改革劃撥土地使用權經過地價評估,也要實行有償使用。通過有償使用,建立起土地使用者的自我約束機制。
4、節約用地政策。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都必須注意節約用地,可以少佔地的,不得多佔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佔用好地。建設工程專案設計應嚴格執行建設用地定額指標,防止寬打窄用,佔而不用,防止閒置浪費土地。
5、保護耕地政策。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必須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國家徵用耕地必須依法辦理審批手續;國家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建設佔用耕地必須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佔用者開墾與所佔用的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以保持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國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各級人民**都要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對保護區內的耕地進行嚴格保護。
土地革命時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農民都熱烈歡迎,你說會是什麼結果?中國近代歷史事件和中國時事政治事件 近代的鴉片戰爭 政治的有 盧 溝 橋 事 變 南 京 大 屠 殺 八 九 風 波 尋四篇最近的時事政治 歷史 文章 10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現在人們不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 消費觀念 思維方式等各個...
當代文學中抗戰時期的小說創作在不同的階段和地區出現哪些特點
一是上海 北京等lunxian區的 表現人民的苦難和抗爭,以藝術的形專 式記載rikou hanjian的罪屬行,歌頌人民的不屈鬥爭,二是國統區的 一部分表現了愛 民的奮起抵抗,揭lulefubai統治的heianneimu。反應我國那時人的軟弱,無能,以及落後就要捱打的真是寫照 中國現當代文學 第...
中國以前為什麼叫四萬萬同胞,為什麼抗戰時期說四萬萬中國人而不說四億
因為在 時期中國總人口大約四億 人,也就是四萬萬,那時候一般來說都不以專億為單位計數屬,所以用四萬萬同胞代指全國人民,這個說法和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民所指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都指全國人民。這是當時人們對中國人口數量的一個寬泛的共識。孫中山認為,當時的中國人口有四萬萬,並且認為人口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