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輕描歲月跎
<>周朝。邦國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左傳》
等載中山國的屬國肥國、鼓國的國君為「子」;而侯國晉國。
的屬國趙、韓、魏在春秋後期才晉公升為「子」。中山王陵出土的鉞上有銘文:「天子建邦,中山侯惟作茲軍斧,以敬厥眾」。
說明中山國是周天子分封的侯國,為天子討逆。另外據《國語》記載,周幽王。
八年(西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姓諸侯國,還有「非王之。
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
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中山國國君是姬姓,是16個姬姓封國之一,應屬周王室正統,根正苗紅。至於在春秋戰國時期,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主要是因為中山國民是屬於戎狄族的鮮虞人。
中山王陵出土文物。
中山侯獲周天子分封之後,把他的侯國封地賜分在燕晉之間。那裡的原始居民是來自北方的狄族鮮虞部鍵敏模落,稱為白狄。中山國建立之後,中山侯秉承周王室制度,把國民鮮虞人逐步教化,並使中山成為華夏化國家稿緩。
據中山王陵出土的文物發現中山基本沒有「胡服騎射」或者遊牧民族。
的痕跡和特徵,跟當時的中原華夏諸國並無差異,甚至比他們的更繼承周室的華夏文化制度。這一點跟匈奴民族的起源有點相似,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只是中山往華夏化進變,而匈奴族往遊牧方式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是著名的「禮崩樂壞」的時代,諸侯國之間的混戰根本就沒有任何道義可言。中山與晉國相鄰,晉以及後來分晉之一的趙對中山的攻伐,說白了就是想吞併中山的地盤。把中山國說為戎狄,塑造成華夏民族。
的拿磨威脅,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出師的旗號而已。另外乙個是,中山國在歷代國君的治理下,到春秋時期,國力強盛,為面對周邊大國的欺壓,甚至發展到有戰車九千乘的兵力規模。這對於在當時國土尚不到晉國六七分之一的中山來說,是很了不起的。
因此有對華夏威脅論的出現,也再正常不過,有如強秦,就被山東(崤山。
以東)諸國稱為外族。
2樓:網友
不是,是白狄自己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