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農作物栽培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2021-03-19 18:23:38 字數 4856 閱讀 3563

1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我國農作物栽培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當時人們靠狩獵和採集野生植物維生。有些採集到的種子散落在住所附近,不經意間發芽、開花、結果、繁殖。人們通過觀察植物生長過程,逐漸學會了人工栽培作物,於是產生了最初的農業生產活動。

從新石器中晚期開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水田技術、旱田技術,以及經濟作物栽培方面,逐漸總結出了植物栽培技術,並由中原地區向外緣擴散。在這個傳播過程中,促進了風俗習慣交流與民族融合,豐富了我國農耕文化。

新石器時期

中國在古代主要農作物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大約在距今12023年前,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出現了原始農業的雛形,進入原始農業的重大技術突破是馴化野生植物和動物,標誌是稻穀和陶器的出現。

古人使用石器工具從事簡單活動的農業。系由採集、狩獵逐步過渡而來的一種近似自然狀態的農業,屬世界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其特徵是使用簡陋的石制工具,採用粗放的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實行以簡單協作為主的集體勞動。

擴充套件資料

農作物栽培的歷史各有不同,近東和歐洲開始於公元前6500-2023年;東南亞,開始於公元前6800-2023年;在中美洲和祕魯,大約開始於在公元前2023年。

大多數最先進行作物栽培的地區是半乾旱氣候的江河流域。在歐亞大陸,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後犁地播種;而在中美洲,因為沒有牛馬等,他們的主要作物玉米。

從公元前2023年開始,希臘人就栽培糧食作物,主要是大麥,還種植橄欖樹、無花果和葡萄,飼養牲畜。希臘人發明了水車用來從低處向高處提水。

3樓:戒為良藥

1、稻米

今天,大米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但在唐宋以前,稻米並不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稻米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從西北的黃河地區向東南的長江地區逐漸轉移的過程。

隨著稻米在中國人主食中比重的上升,經濟重心逐步從乾旱的黃土高原向溼潤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轉移。

相比起北方主要種植的粟、豆和黍等作物,稻米的單位畝產量更高更穩定,以稻田為核心的南方農業潛力更為發達。隨著東晉、南宋等南方政權帶來的大量北方人口對江南田野的開發,江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賦稅之源。《新唐書》就明確提出,關中號稱沃野,所出不足以給京師.....

轉漕東南之粟。這裡所說的粟,顯然是指代東南出產的優質稻米。

2、大麥和小麥

野生的大麥和小麥是否是從中亞傳入,目前沒有明確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雙麥的大規模種植和加工技術和中亞有一定的聯絡。所以,大麥和小麥直到漢代才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普遍種植。

麥的優勢在於它與粟和黍的生長週期不同,在粟和黍等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提供救命口糧。漢代生產技術的發展解決了種麥必須的灌溉和磨粉難題,這就是的小麥的種植迅速鋪開。不過在漢朝麵食依舊只是豪門專享,普通人只能以脫殼後的大麥煮熟而成的麥飯為食。

3、大豆

在史前時代,大豆主要種植在我國東北地區。隨著人類的不斷選育培養,大豆裡的油性成分不斷增加。到了戰國時代,被古人稱之為「菽」的大豆開始取代黍,稱為和粟並列的重要作物。

在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談到農業,幾乎都會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樹藝聚菽粟。《荀子》裡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戰國時代,菽粟就是糧食的代名詞。

4、粟粟是中國人第一種馴化成功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種即為中國地區廣泛分佈的狗尾草。今天有些史書裡將粟和黍並列。其實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粟的種子帶有一層硬殼,脫殼之後稱作小米,而黍的種子煮熟後有粘性,在今天通常稱為黃米。

因為粟有一層硬殼保護,所以能夠長期儲存,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中國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元朝《農書》記載:五穀之中,唯粟耐陳。

粟的硬殼可以防黴變蟲蛀和腐敗,有利於長年儲藏。今天的考古發掘中經常會發現先秦乃至石器時代所儲存的粟。

5、芋頭

薯和芋等植物的塊根,在今天只是作為蔬菜食用。但它們的確是中國最早的主食,沒有之一。在中國先民成功馴化狗尾草為粟、成功馴化野生稻穀之前,就已經學會了種植塊根類植物作為主食食用了。

近代的臺灣原住民,在沒有接觸漢人以前,就以種植芋頭為生。

大者有七八斤重,食用的時候將芋頭埋入灰燼裡煨熟,然後聚集全社分而食之。在中國各地還保持原始生活狀態的部落裡,依靠塊根植物生活的例子屢見不鮮。塊根類植物作為農作物好處很多,如種植簡單,烹製方便,含有較多的澱粉可以提供能量等。

缺點則是中國本土的塊根植物含水較多,儲存困難。

4樓:麗玲姚

谷(稷、粟)、黍(糜子)、粱、大豆、小豆、**、大麥、小麥、水稻、早稻

在原始社會,中國的農作物主要有:粟、黍(糜子)、稻、菽(大豆)、大麥、小麥、薏苡等。

夏、商、西周時期,主要的農作物是黍、稷。在《詩經.小雅》中,農作物的排列順序是:

黍、稷、稻。當時人們很迷信自然,稱社為地神,稷為穀神,故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製農具的出現和灌溉的發展,人們才有條件種植對水土要求較高的菽和粟。菽(大豆)的地位上升,並和粟一起列為主要的農作物。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五穀的概念,表明當時糧食作物的品種初步有了定型。

主要農作物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糜子)、稻、小麥、大麥、麻七種。

秦漢時期糧食結構有所變化,主要農作物有:粟(穀子、小米)、稻、小麥、大麥、大黍、粱、大豆。漢代董仲舒建議在關中一代推廣小麥。

漢魏時期由於石磨的推廣,麥子磨成麵粉,這一飲食史上的進步,也促進了小麥生產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農作物的順序是:谷(稷、粟)、黍(糜子)、粱、大豆、小豆、**、大麥、小麥、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時期,主要農作物的順序是:稻、粟、麥。

宋元時期,稻麥兩熟制逐步形成,雙季稻得到推廣,明代以後,水稻更加發展,因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同時,玉米、甘薯、土豆從國外引進,更加豐富了農作物。當時主要的農作物是:

水稻、小麥、穀子、玉米、豆類。

5樓:雨說情感

1、黍對上古時期的東亞地區而言,最重要的作物有三種。中國北方最早被馴化的作物是黍,也就是現代中國人所說的糜子。黍的祖先是哪種野草至今尚未有定論。類似黍的野草廣泛分佈在歐亞大陸。

距今2023年到2023年左右,位於黃河中游兩岸,今天河南以及河北的華夏人群先祖開始人工種植黍。這是農業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北方。而靠著種植黍提供的穩定食物**,這批人成了北方最早開始由採集狩獵社會轉型為定居農業社會的人。

在隨後的數百年時間裡,種植黍的範圍逐漸擴大,東邊沿著黃河擴散到下游,今天的山東一帶,西面則溯河而上,沿黃河以及渭河進入關中盆地,直達甘肅東南部。

作為現代農作物,黍存在嚴重的缺點,不但產量較低,而且即便在水肥條件很好的情況下也難以增產。但是在乾旱貧瘠的土壤中,黍仍然能維持較為穩定的產量。生長期短暫的黍幾乎是最為省水的穀物,且抗病能力極強。

對於農業技術剛剛起步中國北方先民而言,馴化黍的意義非凡。

2、粟《黍離》中已經提到了另一種作物——稷的存在。它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和黍同樣重要。

粟的馴化比黍要稍遲一些。農業剛剛起步時,北中國正經歷一段氣候乾燥而寒冷的時期。雖然粟和黍都是旱地作物,但粟的抗旱能力跟耐貧瘠土壤能力和黍仍不可同日而語。

黍在年平均氣溫6-10度,降水量350-450毫米的環境下生長最好。而粟則更喜歡年平均氣溫8-10度,降水量450-550毫米的環境。隨著氣候逐漸轉向暖溼,粟從華北平原東部較溫溼的地方開始向西擴散。

一旦種粟變為可行,它相對黍而言產量稍高的優點就變得非常重要。更高的產量意味著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支撐規模更加大的聚落以及更為複雜的社會形態。長期種植黍、粟農業,終於使得華夏先民在東亞眾多人群中成為率先脫穎而出,進入文明時代的族群。

華夏人對粟的重要性有極其充分的認識。粟在先秦也稱為稷。周人認為自己的祖先就是后稷。

此處的「後」是上古華夏人對首領的稱呼。追尋先祖到后稷充分說明周人對粟的重視程度。後來「稷」更是國家代名詞「社稷」的重要組成部分,稷乃是建立國家的基礎。

3、稻在同期的中國南方,也有一群人在另外一種作物的支援下快步邁向文明時代。這種作物也是東亞起源的三種主要禾本科作物中唯一一種至今仍維持中國人主要口糧**地位的。

中國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用於種植水稻,全國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大米。東北和南方一樣吃米為主不必說,就算華北地區,歷史上也大量依靠南方北運的稻米解決糧食問題,說稻是中國的第一糧食作物不為過。而稻的馴化正是起自中國。

當今,野生稻生長於中國南方的福建、湖南、江西、雲南、廣東、廣西和海南,尤以兩廣和海南為多。野生稻在**被馴化為栽培稻有三種說法,一說長江中下游,一說華南,一說雲貴高原。這三塊區域都發現了栽培稻的植物化石,而且在上古時期均有野生稻分佈。

以栽培稻化石證據的豐富程度來看,長江中下游地區似乎是首先馴化稻的地區。但是對栽培稻的基因研究顯示,中國栽培稻細胞器的基因單倍型和華南地區的野生稻最為接近,最可能的馴化地點在珠江下游。

同野生粟一樣,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後也會自動脫落。從公元前一萬年開始,中國南方的先民就開始收集野生稻的種子以作為食物。這種潛力巨大的植物很快就體現出了它的價值,中國南方的居民很快開始了人工種植稻的嘗試。

野生稻的種種不便收集食用的特徵逐漸在馴化的過程中被改良,野生稻未成熟時張開的穗變得閉合,芒也縮短消失,籽粒顏色則由深色變為白色。經歷這些改變之後的栽培稻成為南方無可替代的主要糧食作物。

4、麥麥在春秋時期已經在中國北方廣泛種植。《左傳》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巫師預言晉景公吃不到來年的新麥,於是到了第二年麥收時節,晉景公把巫師喊來,說自己馬上要吃到麥子了,而巫師妖言惑眾,將其處死。

然而正當他要吃下新麥時突然感到腹痛,在如廁時,不幸墜入茅坑身亡,終究沒能吃到麥子。毫無疑問,麥的傳入給中國造成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然而,華夏人群的人口優勢在麥傳入前早已奠定。

黍、粟對此厥功至偉,麥頂多只能算錦上添花了。

5、大豆

在史前時代,大豆主要種植在我國東北地區。隨著人類的不斷選育培養,大豆裡的油性成分不斷增加。到了戰國時代,被古人稱之為「菽」的大豆開始取代黍,稱為和粟並列的重要作物。

在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談到農業,幾乎都會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樹藝聚菽粟。《荀子》裡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戰國時代,菽粟就是糧食的代名詞。

我國古代農作物的分佈是怎樣的,中國在古代主要農作物是什麼

據考古出土的實物得知抄,粟主要分佈於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粟,距今已有約8000年的歷史。水稻主要分佈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浙江桐鄉羅家角及餘姚河姆渡二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稻穀,距今已有約7000年的歷史,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糧食作物的種植已經形成了南稻北粟的佈...

古代農作物畝產多少,求各種農作物的畝產量

算當時的主要糧食 戰國前期 畝產粟205.8斤。戰國後期 畝產粟247斤。菽畝產232斤。漢代 粟畝產281斤 豆畝產264斤。魏晉南北朝 維持著畝產3石的水平。唐代 畝產334斤 所有糧食作物平均 宋代 畝產309斤。所有糧食作物平均 元代 畝產338斤。所有糧食作物平均 明代 畝產346斤。所有...

中國有哪些主要的農作物,我國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哪些

小麥 玉米 水稻 大豆 棉花,還有青稞 高粱 穀子 其他還有很多,應該不是主要!你好!大豆,小麥,高粱,土豆。小麥,青稞,玉米,大米,小米,紅薯 水稻 玉米 麥子 高粱 穀子 小麥 大米 玉米 黃豆 花生 大米,小麥,玉米,土豆,大豆,高粱等.我國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哪些 根據 的有關規定,我國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