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服飾民俗文化傳承的現狀是什麼

2021-05-29 16:44:16 字數 4755 閱讀 5840

1樓:謝絕的閒聊

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載體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代表著生生不息的傳承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民族服飾文化傳承發展**該從哪些方面寫

2樓:愛人與貓神

清代到現代旗袍樣式的改變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穿在身上的文化,是人們穿在身上的歷史,是人們穿在身上的藝術,是人們穿在身上的體驗,是人們穿在身上的智慧,是穿在身上的標識.長期以來,在服飾方面不同民族的服飾文化共存、共榮、共享的特點非常突出,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政治認同的符號.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我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滿足生產生活需要,逐步創造了獨具魅力的服飾文化.滿族的服飾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促進了各民族服飾文化的共存、共享與共榮,影響和帶動其他民族服飾的流變,促進中華民族服飾發展史的大轉變,也促進了中華民族服飾走向世界.

一.清代滿族旗袍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後,推行八旗制度.清代滿族人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袍。旗袍,滿語稱「衣介」.

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式樣分男女兩種。

滿族貴族入關統治全國後,清太宗皇太極認為清朝帝王應當維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尤其是維持統治者的民族標誌的服飾制度,以此作為固國之本。於是便著手製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並三令五申,不許親王大臣學漢人穿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等。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

清初男子旗袍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係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

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

二.清代滿族旗袍的特點

旗袍均為帶大襟,短領、長袖、又分單、夾、棉、皮之別,一年四季各有差異。在料面上又有布、緞、綢、絨等幾種,此外,在色和布紋飾方面很有時代性。清順治、康熙、雍正年間時,在社會上時興穿蘭色或寶石藍色的旗袍,取其明快和清淡。

乾隆之後,時興玫瑰紫色,取其紅火,後來逐漸地出現了大紅、粉紅、真紅、棗紅、紫紅等以紅為主的料飾。自嘉慶年間始,厭了絳色,時興亮灰、淡灰、銀灰色,取其潔淨古樸。

衣料的紋飾是吉祥的象徵品,無論是緙絲、錦段、絲綢大絨等,多選擇「寶貴長春」「萬事如意」「四季平安」、「福壽綿長」「鹿同春」「百蝶穿花」等。農村中的婦女多為素面無紋。

旗袍的領子多數是安假領,其狀如「牛舌頭」,多用綢、緞布料製成。為使挺直和耐汙,多用習慣漿制,夏季,以「禿脖子」即無領為涼快。春秋季時,多用絨、緞、綢作領料,冬季多用絨皮作料,以防風寒,複製於袍外,女性的領子,是由一條疊起的6釐米左右寬的綢帶子圍於脖上,一端披在旗袍的大襟裡。

領子又分窄領和寬領兩種,不論上長袍還是短袍,一般都安領。

旗袍的絆扣,其質地又分銅、鎏金、銀、玉、包金、三鑲裴翠、瑪、珊瑚、琥珀、羅細及料質等。此外,釦子的紋飾也很講究。如飛禽走畜、福祿壽喜、折枝花卉等。

選擇釦子時要與衣服配套,如婚禮雙喜袍,要用雙喜字扣飾;生日壽袍,要選用壽字扣飾,花卉袍飾;則用花卉紋飾釦相陪襯等。

滿族人穿著旗袍時,下邊是天足,上邊是梳著大板頭,就錫《四郎探母》中鐵鏡公主梳的那樣髮式,或腦後梳上了兩塊黑緞子糊的板,好象蟑翼似的。故名「蟑翼式」尤其是王公命婦家的婦女外出,總是塗脂抹粉,穿上旗袍,步履輕盈,端莊怡人。

旗袍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

三.清代滿族旗袍對現代旗袍的影響

**年間,女式旗袍多改為胸襟寬鬆、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襬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袍,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

從二十年代中葉,直到2023年,近三十年中,服裝設計家要使時裝常變花樣,去追求新式樣,但萬變不離其宗,也無非把旗袍的領子做高低(高時硬領箍脖,高可頂信下顎骨,還釘上三個紐絆,頭部轉動都受限制,低時領子只有一遍指高,總算有個領子罷了)把袖子袖口裁短裁長,(袖口長時蓋信手背,短袖口時僅及肘部,再短時只遮兩腋,乍一看很象穿著個大坎肩兒)把身長裁長裁短(袍身長時下襬掃地著腳面,短時下襬僅至膝部)把下裉開高開低(下裉高時到胯骨,使旗袍的前後膝很象舞臺上大將軍穿的甲片飄在下身前後,低時到膝部以下,走路時邁不開步)。他們的新裝設計只是在旗袍的領、腿高低、袖身長短,多變花樣,爭奇鬥豔,反正就是離不開旗袍。到了四十年代,旗袍的樣式是領口減低,短袖過膝,輕便合體,臀部加肥,胸部加寬,穿在身上顯得雅緻絹好,襯托出女性曲線身段的自然美。

解放後,中國婦女獲得了男女平等,就連夫妻子都一律改成為愛人,婦女穿衣服,都學著解放區的樣子,穿列寧服或中山裝,男女一樣,再也不穿紅掛綠,只是一色的灰色或蘭色。舊日的旗袍也都壓在箱底,穿旗袍的人不多了,可是,宋慶齡副主席在莊嚴隆重的場合,參與重大的國際活動或節慶活動,都穿旗袍,你看她那身裝束多漂亮。王光美同志隨同***出國訪問時,也身穿旗袍,高雅大方,因此,旗袍被譽為「東方女性的代表」。

近年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婦女的服裝到了美麗新穎,百花爭豔的時代,旗袍也在發展,變化。如今的旗袍選料精良,剪裁得體,講究邊沿,盤扣精美,穿上旗袍合身合體,自然優美,體現東方女性苗條的身段和典雅端莊的風度來,外國的友人、美學家、藝術家紛紛稱讚旗袍是最能體現女性美的中國服裝。因此,才能把旗袍定為中國婦女的國服。

3樓:百度使用者

名族的歷史服飾特點和他的精神含義怎麼傳播,就像李小龍那樣,嗯,就是這樣

1、從信仰民俗的歷史傳承與發展你能得到哪些啟示? 2、你是怎樣理解服飾民俗在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題:

中國歷史上的民間信仰,由於受到「神道設教」的影響,大多具有 明顯的國家意識。不過,在民間信仰的傳承過程中,神靈的象徵意義 是極為複雜多變的,不同的社會階層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對普通 民眾而言,靈異傳說與鄉土觀念構成了地方神崇拜的主要動力。因 此,深人考察民間信仰的象徵意義與傳承過程,有助於揭示區域社會 文化的發展機制。

第二題:

我國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多位於偏遠省份,經濟發展比較落後。而且發展工業缺乏資源;交通的不便,又制約了他們走像沿海城市那樣發展商業的路子;到處都是山脈和峽谷,稀少的可耕地又限制了農業的發展。但因為同外界的交流幾乎隔絕,當地的民俗風情卻儲存的相當完整,淳樸的民風、迷人的服飾造就了他們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

發展服飾民俗風情旅遊,可以充分利用旅遊業帶動性強的特點,為民族地區創造就業機會,減少民族地區人口的就業壓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地方稅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農副產品的開發。當然,這些因素髮展的最終結果是,民族地區經濟的騰飛,當地居民的逐步擺脫貧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附加題:

中國有著2023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有著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所以也就使得中國傳統的飲食美食都「食出有門」如中華飲食文化理論奠基人孔子曾這樣說過飲食「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直至兩千年後的今日,仍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性。

中華茶道始主陸羽認為茶道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幾乎與酒等量齊觀,他曾遍訪名茶產區薦評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級。中華食文化之聖袁枚其《隨園食單》經歷五十年才寫成,成為中華飲食史上光前裕後之作,也有中華飲食文化「食經」的美譽。還有以味道治國的大臣伊尹將飲食的「色、香、味、形」與治國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國若烹小鮮」之說。

其實,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可以簡單概括成八個字:「精緻、悅目、墜情、禮數」。這八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絡。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瀟湘容雲獨家提供。

服飾民俗有哪些文化內涵

5樓:匿名使用者

漢族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人數

最多的民族。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輝煌燦爛。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五種正色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皁、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神祕的中國術

服飾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棉布、毛呢、皮革等。漢族的染織工藝,以其歷史悠久、技術先進、製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享有盛譽。古代染織,特別是絲織方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世界上獨有的。

古代的染色技術也極為卓越和先進,不僅顏色種類多,色澤豔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譽為神祕的"中國術"。其方法大體可分為織花、印染、刺繡、書花四大類。

由抽像到寫實的衣服圖案

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采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方式,大致經歷了抽像、規範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煉、概括,抽像性強烈。

周朝以後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佈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於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彷彿直接採擷於現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傳統民俗文化該如何傳承,如何傳承民俗文化

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既需要金錢 的資助,也需要有心的保護。傳統的民俗文專化大多是農屬耕文化的產物,如果不加以保護和開發,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東西都會消失,到時候我們的民族會失去一部分自己的信仰的根基。傳統民俗文化要有專門的保護與傳承機構,在研究的基礎上再加以開發,以期在豐富民眾精神生活的基礎上取得一定...

有關民俗文化的,有關民俗文化的資料

08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 苗族銀飾是苗族人最喜愛的裝飾品.聰明的苗族人,自古就掌握 精湛的製作技術,用簡單的工具,打造出精美的銀飾.苗族姑娘的盛裝,從頭到腳,都是用手工製作的精美銀飾裝飾的,頭飾 胸勁飾,手飾 衣飾 背飾 腰墊飾等等,重達10多千克.在這些精美銀飾裝扮下,姑娘顯得絢爛奪目.可以毫不誇張...

什麼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 相對於官方 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 精神的文化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傳承性和變異性。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體遵從的 反覆演示的 不斷實行的,所以具有有增強民族的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現代社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