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印刷對聯阻礙了對聯文化的傳承

2021-03-19 18:24:56 字數 3559 閱讀 9636

1樓:匿名使用者

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以前過年,我爸爸總是幫人寫對聯,大家都很開心,後來有的村民就開始買春聯了,不用寫了,對聯的意思都是公式化的,沒什麼意思。

2樓:錦語良言

連寫字都稀有了,何況毛筆對聯了。

民俗學專家:大量印刷對聯阻礙了對聯文化的傳承

3樓:筆有千秋業

這是源自新華網的一則報道,有關的文章如下:

新春至,家家戶戶貼春聯。

春聯,即「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春聯文化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們以這種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的中文語言藝術形式,描繪著時代背景,抒發著世人祈願。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浸潤墨香的手書春聯,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商場、超市批量銷售的印刷體對聯,成為古老對聯文化的承載符號。

不過,還有一些人,正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延續傳統,延展歷史,傳播文化之力。

小山村裡的楹聯景觀

位於懷柔區湯河口鎮深山溝裡的新地村,是個只有不到50戶人家的小村莊,平常少有外人光顧,最近卻熱鬧起來,不僅附近村鎮的人蔘觀,更有來自貴州的百人考察團慕名而來——「北京楹聯第一村」的名號,令這個小山村別具一格。

步入新地村,每家每戶的大門上,都懸掛著棕底金字的硬木楹聯。80歲的崔文善老大爺是老村幹部,他披著軍大衣,笑容滿面,指著自家楹聯念道:「修文偃武千秋譽,積善循良萬里春。

」他雖底氣十足、聲如洪鐘,可念得卻有些磕磕絆絆。原來,崔大爺不識字,硬是把楹聯內容背了下來,「這個對聯的意思我明白,裡面還有我的名字,我特別喜歡。」

村民於紹文家與崔大爺家住得不遠,於紹文的妻子劉瑞玲是個孝順的兒媳,精心照顧年過九旬的公公飲食起居,直到去年老人過世。這家人的孝行聞名全鎮,家門上的楹聯「庭寬室雅春常駐,地利人和福永存」,正表達了對善德的傳揚。

在村子裡搞楹聯文化,最初想法來自村支書劉志清。這幾年,村民住上了新房,周邊的健身器材也越來越完善,但他總覺得村裡少了點文化味道。「我們村比較偏遠,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必須找到村民們熟悉的、容易理解接受的形式來推廣文化,才能切實有效。

」他找到了懷柔區第三小學的彭校長,一起商量怎樣在新地村推廣文化。彭校長又請來懷柔區楹聯學會的徐東昇會長共同研究,三人一拍即合——引入楹聯這種流傳千年、雅俗共賞的形式。

在劉志清看來,太過通俗的對聯到處都是,找幾副貼門上,意義不大;要是能把村民的具體情況寫到對聯裡,就最好不過了。於是,徐東昇又找到了北京楹聯學會會長潘家農。去年8月,潘會長帶著來自北京楹聯學會、懷柔區楹聯學會的30多位會員,深入新地村實地探訪,與每一戶村民交流,瞭解他們的家庭情況。

最終,專家們創作出一百多副對聯,並審慎篩選出49副,請多位書法家書寫,製成楹聯——

每戶人家的專屬楹聯,成為各家的閃亮名片。

劉志清介紹,新地村計劃於今年修建佔地900平方米左右的文體活動中心和約佔五六畝地的楹聯書法公園,讓楹聯文化在村裡進一步生根發芽。

4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化技術大量印刷對聯,對對聯文化的傳承不利。」民俗學專家王作楫一針見血。

在他記憶中,直至上世紀中葉,手書春聯還非常流行。2023年春節前後,他曾到一個非常貧困的同學家中做客,這一家就是用鍋底灰蘸著油和水,自己創作春聯:「破衣破被過大年,人家吃肉我真饞」;上世紀70年代,他到一個破廟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那裡的一群乞丐竟也自己手寫對聯:

「上無一片瓦,下無立錐地」。

「當然了,這些對聯都不規範,甚至連基本創作規律都不符合,但是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們依然值得關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類誰都能夠創作的對聯,保證了對聯在老百姓中千百年的流傳。」王作楫說。

。。。。。。

民俗學專家:大量印刷對聯對對聯文化傳承不利

5樓:筆有千秋業

這是源自新華網的一則報道,有關的文章如下:

新春至,家家戶戶貼春聯。

春聯,即「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春聯文化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們以這種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的中文語言藝術形式,描繪著時代背景,抒發著世人祈願。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浸潤墨香的手書春聯,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商場、超市批量銷售的印刷體對聯,成為古老對聯文化的承載符號。

不過,還有一些人,正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延續傳統,延展歷史,傳播文化之力。

小山村裡的楹聯景觀

位於懷柔區湯河口鎮深山溝裡的新地村,是個只有不到50戶人家的小村莊,平常少有外人光顧,最近卻熱鬧起來,不僅附近村鎮的人蔘觀,更有來自貴州的百人考察團慕名而來——「北京楹聯第一村」的名號,令這個小山村別具一格。

步入新地村,每家每戶的大門上,都懸掛著棕底金字的硬木楹聯。80歲的崔文善老大爺是老村幹部,他披著軍大衣,笑容滿面,指著自家楹聯念道:「修文偃武千秋譽,積善循良萬里春。

」他雖底氣十足、聲如洪鐘,可念得卻有些磕磕絆絆。原來,崔大爺不識字,硬是把楹聯內容背了下來,「這個對聯的意思我明白,裡面還有我的名字,我特別喜歡。」

村民於紹文家與崔大爺家住得不遠,於紹文的妻子劉瑞玲是個孝順的兒媳,精心照顧年過九旬的公公飲食起居,直到去年老人過世。這家人的孝行聞名全鎮,家門上的楹聯「庭寬室雅春常駐,地利人和福永存」,正表達了對善德的傳揚。

在村子裡搞楹聯文化,最初想法來自村支書劉志清。這幾年,村民住上了新房,周邊的健身器材也越來越完善,但他總覺得村裡少了點文化味道。「我們村比較偏遠,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必須找到村民們熟悉的、容易理解接受的形式來推廣文化,才能切實有效。

」他找到了懷柔區第三小學的彭校長,一起商量怎樣在新地村推廣文化。彭校長又請來懷柔區楹聯學會的徐東昇會長共同研究,三人一拍即合——引入楹聯這種流傳千年、雅俗共賞的形式。

在劉志清看來,太過通俗的對聯到處都是,找幾副貼門上,意義不大;要是能把村民的具體情況寫到對聯裡,就最好不過了。於是,徐東昇又找到了北京楹聯學會會長潘家農。去年8月,潘會長帶著來自北京楹聯學會、懷柔區楹聯學會的30多位會員,深入新地村實地探訪,與每一戶村民交流,瞭解他們的家庭情況。

最終,專家們創作出一百多副對聯,並審慎篩選出49副,請多位書法家書寫,製成楹聯——

每戶人家的專屬楹聯,成為各家的閃亮名片。

劉志清介紹,新地村計劃於今年修建佔地900平方米左右的文體活動中心和約佔五六畝地的楹聯書法公園,讓楹聯文化在村裡進一步生根發芽。

取締印刷對聯,弘揚對聯文化

6樓:匿名使用者

取締印刷對聯,恐怕很難;

弘揚對聯文化,切實可行。

沈括印刷名揚海外,對聯

7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沈括印刷名揚海外,

下聯:蔡倫造紙譽滿全球。

阿姨帶華北第一明筆寫的對聯鑑寶,專家:知道趙鐵山嗎

8樓:匿名使用者

阿姨帶華北第一明筆寫的對聯鑑寶,專家:知道趙鐵山嗎?阿姨懵了

關於茶文化的對聯,有關茶文化的對聯

1 汲來江水烹新茗 買盡青山當畫屏。鄭板橋鎮江焦山吸江樓 2 花箋茗碗香千載 雲影波光一樓。何紹基 3 一甌解卻山中醉 便覺身輕欲上天。崔道融 4 味為甘露勝醍醐 服之頓覺沉痾蘇。葛長庚 4 掃來竹葉烹茶葉 劈碎鬆根煮菜根。鄭板橋四川青城山天師洞聯 5 國不可一日無君 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與大臣聯 ...

中國的對聯文化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對聯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 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頭 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 喜聯 壽聯 輓聯 裝飾聯 行業聯 交際聯和雜聯 包括諧趣聯.等。對聯文字長...

對聯中的文化底蘊課題,對聯中的文化底蘊

中國是古老的詩國,詩聯同步,書畫共源。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匯成了浩瀚的文學藝術海洋。如果說詩詞曲賦是這海洋的萬頃煙波,那麼對聯則是朵朵絢麗的浪花。對聯,雅稱 楹聯 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中的文化底蘊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這是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