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官和武官的官服中圍腰的是什麼

2021-05-29 15:14:40 字數 5098 閱讀 4527

1樓:剛榮

就是所謂的玉帶,通常是指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革帶。

這種裝飾革帶用的玉製品,稱為「帶銙(kuǎ,音垮)」,俗稱玉帶板。早期的玉帶是一種蹀躞(diéxiè音碟謝)帶,即革帶上面綴玉的同時又綴有許多勾環之類,用以鉤掛小型器具或佩飾等物。蹀躞帶只有一根鞓(tīng,音廳),一付帶扣,不用鉈(tā,音它)尾。

玉銙造型紋飾及風格演變

從當前考古資料所知,最早的玉帶出土於陝西咸陽北周若干亡墓中,玉帶上共有玉銙9塊,其中8塊方銙下附有橢圓形玉環,發現時其中有二個玉環上掛著象牙圓棒形裝飾物。最重要的是有的墓中出土的玉帶,為我們研究早期玉帶的型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從而對北周及隋唐玉帶制度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同時也改變了以往玉帶始於唐的傳統說法。

唐代玉帶飾

在我國唐代,玉帶上銙的數量、質地、紋飾等規制嚴謹,以此來區別王臣貴族的品級高低,地位尊卑。唐代的玉帶及帶銙發現較多。陝西省博物館藏有一玉帶飾,是2023年在陝西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的,那件玉帶飾製作精細,圖案精美,青玉質地,扁體,人物長眉大眼,勾形大鼻,肩披飄帶身著短衣,足穿尖靴,或跪或坐,神態逼真,背面平素,有與鞓結紮的穿孔。

故宮博物院藏的「白玉獻寶珠人」方形帶,玉質白潤,區域性有沁斑,淺浮雕人物捲髮深目高鼻,穿著窄袖長袍,單腿跪於地毯之上,雙手捧起寶珠盤,做進獻狀。形態逼真,披巾從肩側飄揚,做隱起處理,通身飾以密集的陰線,反映了唐代與波斯在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絡。

這時期出土和傳世的玉銙中,人物在藝術處理上取凹減隱起,注意把握大面的轉折,以較粗的陰刻線飾細部,突出了人物的神韻,有著鮮明的雕塑性格,用以表達人物綢緞服飾的衣褶紋,長**條運用得非常得體。

五代玉帶飾

五代時的玉銙玉質白潤,碾琢隱起雲龍,工制極精,背面有穿孔,其帶飾板形式和雲龍造型均為晚唐五代玉器的標準作風。刀法雕琢鮮活,線條奔放流暢,不受拘束,較唐代紋澤稍弱。已經表現為漢人的形象,一改少數民族的服飾,為寬袍大袖,氈毯鋪地。

採用唐代半浮雕琢刻的技法,但僅在人物周圍取地,而框板內框均不取地斜挖。

宋代玉帶飾

宋代玉帶飾制度雖有不同,仍是以帶銙的質料及數量劃分貴賤,人物雕刻與唐代帶板接近,但人物都為方領寬袖的漢人。人物雕像全作儒者打扮,頗似古代所謂之「高士」風度。碾工處理上也有變化,依然是減地隱起,但浮雕效果較唐代有了顯著的提高,細部刻飾,不再用陰線勾勒,而是順其自然,轉折合理,不再施用那種裝飾性的線條,衣褶線條剛勁柔和,暗明摺疊隨之而現,更加趨向寫實化。

遼金玉帶飾

遼代統治者契丹族在禮制用玉上均沿襲五代晉制,五品以上可見用玉之廣。金代女真族除了保全本民族固有的信仰,主要吸收了宋遼的典章制度,女真以玉為上,金次之,從契丹那裡承襲下來的春匯秋獵活動,不僅貫徹始終而且得到健全,並加以藝術化,成為女真族喜愛和慣用的圖案,在服裝束帶上固定下來。

宋、遼、金玉器在碾琢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基本沒有大的差異,只是遼金玉器在製作工藝上略顯粗糙。

元代玉帶飾

元代玉帶飾傳世品較多,但當前考古資料中出土的器物甚少。元代玉銙碾琢技法多采用透雕、深雕,並有多層透雕出現,層層有景,處處有物,立體感很強。作品風格粗獷剽悍,善用重刀,在動物的頸部、四肢等分界部分及衣服連線處,都用一重刀雕琢,帶銙邊框較寬,中間多有打凹。

有的還採用連珠紋邊框、三角形邊框、亞字形及菱形邊框。

明代玉帶飾

明代用玉沿襲傳統,在雕琢工藝上,玉銙較元代器型略小,細部省略,邊框稍窄,連珠形邊框的圓珠縮小。主題紋飾多不高出邊框,多層透雕較為盛行。這時候人們的祈福願望上升到首位,出現了許多寓意美好的吉祥圖案。

紋飾密佈器身,精細華麗,耐人尋味。明代琢工有的奔放潑辣大刀闊斧,但也有呆板拘泥,器表不平,凹凸出現,雕琢鑽孔不加修飾者。

到了清代,統治者沿用自己本民族的習俗和服飾,玉帶不再使用了。古代人看重的玉帶及玉帶飾,與古代冠帽一樣,既有禮儀之飾,又有區別等級差異的作用,因此,這條自古賴以繫縛衣服的腰帶,經過發展和政治上的需要,最終也變成了統治階級用以表示職位高低尊卑的禮儀用具了。

古代文官和武官的衣服有什麼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

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

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豔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樸、潔淨、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

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

褶襉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襉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髮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髮為蒙古族裝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

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襴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

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古代文官一到九品官服圖案是什麼,武官的又是什麼

3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清代**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

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古代文官一到九品官服圖案是什麼?

4樓:天天天藍

文官官服的圖案: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明、清兩代,**在朝服的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叫補子,它是用來區分官爵大小(官品區分)的。

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隻立禽,而武官還是用單獸,各品級略有區別。

5樓:儒雅的小心心呀

清代**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

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各個朝代的官服不同:

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

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

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釐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釐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豔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

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隻。

文官和武官 官服的區別 就是武官的帽子上多

6樓:

這是說不準的,歷史上有很多專權的官,有文有武~~~~

相對而言:文官有文官的權,武官的權,簡單一點:就是文主內,武主外,有人說文官權勢大,其實不然,歷來相對高階武官往往握有重兵,這是文官所不具有的,當然文官素來與皇帝比較親近,往往容易得到皇帝的信賴,武官往往鎮守關隘,這樣文重武輕了。

而歷來皇帝設立文武官制,就是為了分散權勢,以免造成「叛變」,這是相互制衡的~~~~~~

所以不存在孰輕孰重~~~~~~~~`

中國古代**官服上的圖案有什麼含義

7樓:阿離

古代官服上的圖案是與**的品級相關,代表著身份與地位。

以清朝文官官服為例進行說明如下: 一品文官仙鶴補服、二品文官錦雞補服、三品文官孔雀補服、四品文官鴛鴦補服、五品文官白鷳補服、六品文官鷺鷥補服、七品文官鸂鶒補服、八品文官鵪鶉補服、九品文官藍雀補服

一品武官的朝服上,繡的則是麒麟。麒麟是龍頭,馬身,龍鱗,是中國傳統瑞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

二品武將們的朝服上繡了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古書記載狻猊能食虎豹凶猛之獸,用在武將服飾上取其威猛之意。

古代的時候文官和武官是怎麼自稱的?包括平時的自稱 上級對下級的自稱 下級對上級的自稱 對皇帝及皇室

古代的時候文官和武官是怎麼自稱的?包括平時的自稱 可以稱官職,比如武將是總督,那麼就自稱本督,可以稱爵位,比如本侯,文臣也是,本官,本府,本縣 上級對下級的自稱 基本就跟上面一樣,越有譜越好 下級對上級的自稱 下官,在下,卑職,末將,對皇帝及皇室成員的自稱 文臣可以是微臣,小臣,還有就是武官之中將領...

武則天時期的官服文官繡的什麼?武官繡的什麼?到清 明時期又演

這個叫補子 武則天時。舊唐書 輿服志 延載元年五月,則天內出緋 紫單羅銘襟 背衫,賜文武三品以上 左右監門衛將軍等飾以對獅子,左右衛飾以對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對豹,左右鷹揚衛飾以對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石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真正代表官...

衣服上有仙鶴的是文官還是武官衣服上繡著金色仙鶴有什麼說法

衣服上有 仙鶴 表示的是文官。一般衣服上有仙鶴補子的是一品文官。文官一般繡禽類,而武官繡獸類。據 明會典 記載,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規定,補子圖案 公 侯 駙馬 伯繡麒麟 白澤 文官繡禽,以示文明 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鸂鶒,八品繡黃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