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取陰是什麼意思,請問佛教裡提到的中陰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是靈魂嗎?

2021-03-19 18:26:10 字數 6838 閱讀 2117

1樓:匿名使用者

何來取陰一說、這是邪說

流產只要找法師立蓮位、自己誦經、持咒、唸佛、佈施、放生、印經書佛像等善行至心迴向就可以了

2樓:樂園老禪師

就是凡夫有取著的五蘊。因為貪愛執取的關係,而得到的身心結合的生命,我們受生輪迴。取是愛取,陰就是蘊的異譯。

3樓:清心浮萍

我不太清楚佛教裡那部經裡有。我聽過是很高深的功夫。你要打通小週天、大周天後才有可能的功夫。

4樓:匿名使用者

是取蘊吧,五蘊,又叫五陰,五取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蘊。

5樓:行在地球

好像超度孩子不需婦女取陰

請問佛教裡提到的中陰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是靈魂嗎? 30

6樓:境界如夢

《土觀宗派源流》中解釋為:人死後還未投生前有一個過渡階段,叫作中陰,或譯中有、類似俗說的遊魂。(如果說是遊魂,應該是有樣子的)

可是劉立千著的《藏傳佛教噶舉派》中說中陰是「無形相之意身」。 (就是說中有隻是「意」,而沒有型。

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胎。

藏傳佛教說中有時有個中陰狹道,就是必須經過的一段狹長的路。

如果對這個有興趣可以看看《中陰經》

7樓:匿名使用者

中陰和靈魂還是有區別的。中陰還可以與人世溝通部分資訊的,靈魂是完全脫離人世間的。

8樓:sunday你好

我一說你就明白了:靈魂是一直存在的,不管肉身的生死。 而中陰,是人死後在下一次投胎前的一種存在形式。僅存在於一個時間段。

9樓:匿名使用者

《大乘顯識經》卷下雲:

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佛告大藥王子言:譬如人影,現於水中,無質可取;手足面目及諸形狀,與人不異。

體質事業,影中皆無。無冷無熱及與諸觸,亦無疲乏、肉段諸大,無言聲、身聲、苦樂之聲。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如是。

(《大正藏》第12卷185頁中)

中陰身是連線前後生的中間環節,由前生惑業決定後生處所,因果相招,法爾如是。因此**雲「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他」是誰呢?

並非別人,還是自己的「見思煩惱」的業因所感之果。以未證得無生法忍,於生死分上,不能自在主宰。如佛經雲:

「世間一切法,唯因果無人」(無人即無我,無自在主宰力)。《楞嚴經》卷八雲:「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大正藏》第8卷143頁中)人當臨命終時,於腦海中,會將平生經歷、所作所為的一切善惡好醜事情,勢如潮湧一般地一時浮現,即使為時短促,也會歷歷分明。回憶到善事好事,心則愉悅,身則安隱;回憶到惡事醜事,心則憂戚,身則痛苦。還有前生所造善惡諸業,若報緣時到,此時也會顯現。

如**雲:「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身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正是說明業強報先、心隨業往而不由自主。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是說過去所造業力。「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是說現在的一念心力。業力縱然強大,如果臨終之際的一念心力,倘能超勝於業力,憑這一念殷重的心力,對受生處是可以起到決定作用的。

如夢東(徹悟)禪師雲: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

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惟重,業力惟強,乃能牽生。

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則他**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

(《卍續藏經》第62卷336頁上)

吾人洞明此理,即應以殷重心,專修淨業,則淨業必強;心重業強,命終定生淨土。若平素存心,旁騖餘業,不以淨業為重,則「無常殺鬼」,一旦到來,中陰境界現前,便不由汝做得主宰了;「自恨早不預修」,悔之晚矣!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四說中陰身投生時種種情形。其中,人死又託生人的情形如次:

若人中死,還生人中,有何等相?云何希望?其人死時,若生人中,則有相現,云何希望?

若生人中,於臨終時,見如是相:見大石山,猶如影相,在其身上。爾時其人,作如是念:

此山或當墮我身上,是故動手欲遮此山。兄弟親裡見之,謂為觸於虛空。既見此已,又見此山,猶如白氎(dié:

細棉布),即升此氎,乃見赤氎,次第臨終。復見光明,以少習故,臨終迷亂,見一切色,如夢所見。以心迷故,見其父母,愛慾和合,見之生念,而起顛倒。

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若女人生,自見其身,與父交會,謂母妨礙。當於爾時,中陰則壞,生陰識起,次第緣生,如印所印,印壞文成,是名人中命終還生人中。(《大正藏》第17卷200頁下)

《大乘義章》卷八,介紹中陰身的有關問題。

1、中陰身的「有無」:依大乘經論說,有無不定,上善者或重惡者(如五逆等)趣報疾速,則無中陰;餘業(平生善惡不顯著者)則有中陰。

2、中陰身的「生分」:胎卵溼化四生,皆有中陰;所有中陰,皆是化生。

3、中陰身的「形類」:中陰身的形態,依其前生之業,將往何道投生,中陰身便現該道形態。若欲生天道,則彷彿似天人;乃至將墮落地獄的中陰,彷彿地獄形類。

4、中陰身的「形量大小」:若是將欲投生人道的中陰身,其身形有如「有知小兒」(大約相當於四五歲孩童的大小),趣生天道的中陰,比天人身量小。投生餘道的中陰,皆比該道眾生的身量小。

5、中陰身的「形色」:如《地持經》卷八說,中陰身的顏色,有好(善)、惡兩類。好色中,又有極好(大善)色和微好(善)色的分別。

惡色中有極惡色和惡色的分別。極好(大善)色的中陰身,如明月光;微好(善)色的中陰身,如「波羅捺」衣。極惡色的中陰身,如夜黑暗;微惡色者如黑羊毛光。

6、中陰身的「趣向差別」:要墮地獄的中陰身,墮時足朝上頭朝下,直趣地獄;至地獄中受報之時,形如人立。中陰上生天道時,如箭射孔。中陰投生餘道則倚行(用行走的方式)。

7、中陰身的「相見不同」:一般說來,是上能見下,下不能見上。如地獄中陰,相互但見地獄中陰,不見餘者;畜生中陰,能見畜生、地獄中陰,不見餘者;乃至天道中陰,能見下五道一切中陰。

8、中陰身的「所食不同」:欲界中陰,具足四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此中段食但食人間食物的香氣。天道中陰,無此段食,但有識觸、意思食等。

9、中陰身的「衣服有無」:諸天中陰,一向有衣。人道中陰,則不一定;有福德者、有慚愧者中陰有衣,餘者則無衣。

10、中陰身存在的「時分」長短:教中人有三種說法。一說:

極短一念,極長七日,若過七日不得生處,則前中陰滅已更受一中陰。二說:中陰極長七七四十九天,必得投生處所。

三說:中陰身壽命長短不定,乃至下一生處的父母未和合來,常在不滅。《大乘義章》的著者淨影寺慧遠法師認為,此三說中,第三說(長短不定)為善。

11、中陰身的「陰質」:中陰身形,色極精微,無有餘緣,能壞其根。即是說,中陰身是人間人類看不見的極其精微的色質,即俗所謂的神識生命,所以是不可摧壞的(世人被他殺或自殺,不過是肉體被摧壞而已,神識生命則是永在的)。

如是中陰身具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並且非常猛利敏感,其程度超過諸天;一切世界,應受生處,見聞無礙,具有求生的快速自在之力。

12、中陰身的「染淨、聖凡」:中陰身有染有淨;染汙者投生六道之中,【清淨者則超凡入聖。】(《大正藏》第44卷618、619頁)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你的這些都是戲論。以楞伽經為證。有少分意識分別妄想,皆是世論。非是我法。

11樓:匿名使用者

中陰身指神識離開肉體到投胎之前的階段。

《**度亡經》中有關於中陰身的詳細描述,包括中陰身在不同階段所見到和聽到的種種幻相,以及諸佛菩薩及六道放光接引的情景。師兄可以瞭解。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怎麼是。中陰也叫中有。是指這段生命結束之後也就是一般說的死亡後,到下段生命開始之前的這段時間內的某種存在狀態。是以輪迴作為基礎的。

13樓:累劫修行

修行各個層次之間的轉化,都是中陰;其實就是修行過程。

14樓:匿名使用者

你看看這個居士寫的《中陰身自己法》你一看就明白了。

佛家所說的五陰是什麼?

15樓:得過且過

色陰,受陰,想陰,行陰, 識陰。

一色陰,有形質礙之法名為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

二受陰,領納所緣名為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異也

三想陰,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為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為六想也

四行陰,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為六思。思即是行。謂於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

五識陰,了別所緣之境名為識。識有六種。即是六識。若諸論師多雲。識在二心之前。諸大乘經中。明識最居後。今依經為次料簡

五陰就是『我』的代名詞。五陰即指色、受、想、行、識。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聚集的和合體;所謂物質,在佛法裡叫做『色』;所謂精神,在佛法裡是指受、想、行、識而言。

擴充套件資料

修行五陰注意事項

1、摺疊色陰

楞嚴經列舉了以下十種可能在修色陰時遇到的神奇現象:越出障礙、於其身內拾出蟯蛔、空中聞說法聲、觀見千佛、十方虛空成七寶色、在暗室內見種種物、四體忽然同於草木、十方山河皆成佛國、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如果修行者遇到這些現象後停止觀音,則可能落入魔道。

2、摺疊受陰

色陰修盡之後,受陰不再順從色陰而起作用,因此修行者會遇到以下十種極度的情感:無窮悲、無限勇、大枯渴、得少為足、無盡憂、無限喜、大我慢、無量輕安、歸向永滅、無限愛。如果修行者不去止觀這些情感,而被情感控制從而停止觀感,則可能落入魔道。

3、摺疊想陰

楞嚴經列舉了以下十種可能在修想陰時遇到的想法:善巧、經歷、契合、辨析、冥感、靜謐、宿命、神力、深空、長壽。如果修行者不去止觀這些想法,而被想法控制從而停止觀想,則可能落入魔道。

4、摺疊行陰

楞嚴經列舉了以下十種可能在修行陰時產生的錯誤理解:生滅無因因、四遍常、四無常與常顛倒、四有邊、四種有無顛倒、死後有相、死後無相、死後俱非、七斷滅、五涅盤。如果修行者產生這些錯誤理解後停止觀生滅,則可能落入魔道。

16樓:匿名使用者

『五陰無我』的這句**,是佛教的『無我觀』。

五陰是什麼?五陰就是『我』的代名詞。五陰即指色、受、想、行、識。我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聚集的和合體;所謂物質,在佛法裡叫做『色』;所謂精神,在佛法裡是指受、想、行、識而言。

色,是變礙的意思。因為有形的物體,都是變化無常而有所障礙的,物和物之間遇到有和合性的便相吸,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便壞。

受,是領納的意思。知道苦,叫苦受;知道樂,叫樂受;不苦不樂的時候,叫不苦不樂受。

想,是取像的意思。攀緣外境,回憶往事,幻想將來,都是想。

行,是造作的意思。由取像而有造作的行動,有時作善,有時作惡,這都是行的力量。

識,是了別的意思。如眼能了別認識青黃白黑,耳能了別認識好惡音聲,鼻能了別認識香臭之味,舌能了別認識酸甜苦辣,身能了別認識冷暖軟硬。

我人業報所集的色身,在時間之流中生生死死,就是這五陰之我。陰是遮蓋的意思,色受想行識的五陰遮蓋了我們本來面目的真如佛性,眾生沉淪苦海就是執著這五陰之我為實有。

五陰無我,就是《心經》裡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指的就是五陰,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知道五陰無我的意思。

現在五陰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實不過的,我們色心所合的身體,行動自如,要東就東,要西就西,所受的苦樂也是實實在在的,為什麼要說五陰無我呢?

原來,五陰之我,不過是假因緣暫時的和合,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所以說『無我』。

一說到『無我』,大家總是很害怕,『無我』之聲,像是一個空空的原子彈,要把有情所執的『我』炸得粉身碎骨,無影無蹤,大家對這種大乘無我之理,怎不恐怖呢?

其實,我們若不能照空虛妄的五陰之我,真心之我又怎麼能顯現呢?把虛妄的去除了,真實的就會顯現出來。烏雲消了,朗朗的晴空才會出現。

就是學道多年的人,如不能了知五陰無我,仍然無法獲得解脫,仍然會被世間的一切虛假所囚。

宋朝時,有一位金山的佛印禪師正在講經,聽眾把道場擠得滿滿的,這時官封大學士的蘇東坡居士也光臨聽經,禪師對他打著禪風機語說道:

『此間無學士坐處!』

蘇東坡也是一個學佛參禪多年的人,聽了以後回道:

『何不暫借禪師的四大之身為座?』

『學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為座,老僧有個問題,你若回答得出,即將身子給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請將玉帶解下來留在此間永鎮山門?』

『好的!好的!請你問吧?』

『佛法講四大本空,五陰無我,請問學士以什麼為座?』

滿腹經論的大學士蘇東坡,給佛印禪師這麼一問,問得啞口無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帶。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所收藏的蘇東坡玉帶,成了稀世價值連城的古物!

本經說『五陰無我』,最好的解釋還是本經的**,為什麼說『五陰無我』?因為『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前面我們曾講過,我人身體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因緣離散也就『滅』了;有情的身心,在遷流不息的『變』化著,在昔此今彼的遷『異』著。這五蘊和合的我,是『虛』而不實的,是『偽』而不真的,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無』有『主』宰。

講過了世間的無常觀、四大的苦空觀、五陰的無我觀,最後應該講到『心是惡源,形為罪藪』的不淨觀。

良心!良心!雖然大家高叫著人要有良心,但沒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那些身犯的姦淫,手犯的竊盜,口犯的惡言,主宰著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著硫酸,把自己曾經愛過的人澆毀得面目全非;親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談心的朋友分屍滅跡,這些慘絕人寰的罪惡,不就是導源於心嗎?

一個人因為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矇蔽了,私心的氣焰高了,什麼義理人情可以不講,什麼損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在這個世間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會國家的戰爭,莫不由於私心的蠱惑!

佛教裡磕頭是什麼意思啊,佛教裡磕26個頭是什麼意思啊

沒有什麼意思,完全是後人胡編亂造出來的,真心恭敬磕三個頭就行,不恭敬不真誠磕一萬個也沒有用 燒香拜佛磕九個頭是什麼意思 佛前磕頭,也叫 禮佛 不僅表達了對佛的敬重,也是消除業障的重要方式之一。至於要磕幾個頭,那就沒有什麼說法,這些只是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恭恭敬敬 誠心誠意才是最關鍵的,所謂 ...

佛教裡的止靜到底是什麼意思佛教中起香行香止靜坐香什麼意思?

佛經翻譯選詞於 大學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止一般是指止息,呼吸停止。還有一種是止住思想念頭。止有主動的意味,而靜則是在止之後所處的境界 靜是外,止是內,景靜而心定,心定則止,能止則離開悟不遠。使大眾止住,處於寂靜之意。唸佛專修之時,值堂拉下前後門之簾子,並敲...

佛學裡的放生是什麼含義,佛教「放生」 是什麼意思

放生,是不要住在一念 一事,讓念頭或事自生自滅。自己時時心空,即成道業。放生 典專出於大乘佛經,盛行屬於中國內地,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 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 吃它半 斤,還它八兩 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